主题为“百川之声,涉水而行”(Les voix des fleuves, Crossing the water)的第17届里昂双年展于9月21日开幕。本届双年展由新任巴黎美术学院(Beaux-Arts de Paris)院长亚历克西娅·法布尔(Alexia Fabre)担任策展人,展览空间扩展到里昂市的九个场所,包括旧修理厂(Les Grandes Locos)、里昂当代美术馆(Musée d'Art Contemporain de Lyon)、里昂维勒班当代艺术学院(Institut d'art contemporain)以及国际美食城(Cité Internationale de la Gastronomie)旧址等。展览聚集了全球78位艺术家,虽然不乏诸如香特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安妮特·梅莎热(Annette Messager)等全球知名艺术家,但相对地,年轻艺术家的创作得到了更多关注。尽管800万欧元的预算相较于上一届1200万有所缩减[1],但近三分之一委任创作依然传递了双年展主席伊莎贝尔·贝尔托洛蒂(Isabelle Bertolotti)为新一代艺术家提供发声机会的愿望。
2024年10月18日-11月17日,第二届超媒体艺术节(Meta
Media Art Festival)以“Art Forward! 超跃奇想”为主题登陆上海前滩太古里。超媒体艺术节致力于将都市公共空间打造成多元文化对话的舞台,推动文化、科技与艺术的碰撞,探索艺术如何成为社会共鸣的催化剂,这与巴黎奥运会将体育、艺术与文化融入城市剧场的创意变革不谋而合。
9月13日,在毗邻顺德知名旅游地标“清晖园”的大良升平社区、一座由蚝壳墙累建并经过精心改造的旧宅内,到访者被邀请喝下一杯奶,并在仔细揣摩其成色、味道及来源后,被艺术家谢宗秀告知这杯奶来自本地社区一位正处于哺乳期女性的乳汁。[1]
在这座如今被命名为“蚝宅社区艺文空间”的空间内,同时充斥着数件由彩色布条缝制的大型充气装置,它们是谢宗秀在此组建社区工作坊的成果展示的一隅。在该工作坊中,谢宗秀邀请街坊邻里运用自己的想象,去还原一头在顺德似乎无处不在,却又难寻踪迹的母水牛形象(水牛奶是顺德的美食招牌,用其制作的顺德双皮奶亦是享誉全国的美食),将其制作为可供穿戴表演的戏剧化生命图示。
作为凭借电影、电视、音乐、流行文化在过去的30年里跻身世界文化软实力前列的国家,韩国打造的以“K—”开头的各类文化产品也在全球持续输出,而“K-Art”这一词条所代指的韩国艺术作为新受到国际关注的领域也在迅速发展。从在国际艺术世界中同样掀起“韩流”的韩国艺术家,到鼎力支持他们的国家及企业赞助;从当地数量傲人的私人美术馆和基金会,到国家政策支持下发展的多样的国立机构和艺术文化基金;从民间自发的艺术家和策展人团体,到非营利组织与替代性空间;从不同规模的各类画廊,到近年发展迅速的国际艺博会;从首尔到光州、釜山甚至济州岛,韩国当代艺术生态近年展现出蓬勃、多元发展的旺盛生命力。2022年,首届弗里兹首尔艺博会(Frieze Seoul)的开启为这座城市的艺术现场聚焦了更多国际目光,也联动起画廊、艺术机构与艺术活动,逐渐形成首尔艺术周。根据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的数据,随着国际画廊的涌入以及弗里兹艺博会的到来,韩国的艺术市场规模在该年达到了1万亿韩元(约合7.82亿美元)。
2023年全球艺术市场增长放缓的大趋势,并没有阻碍Art Basel于巴黎的第三届展会扩张。经过前两年以艺+巴黎(Paris + par Art Basel)为名的尝试,2024年艺博会正式更名为“巴塞尔艺术展巴黎展会”(Art Basel Paris,以下简称巴黎巴塞尔),于10月16-20日(16-17日贵宾预展,18-20日公众开放时段)在修缮完毕的巴黎大皇宫(Grand Palais)举办。
新名称强化了展会品牌的全球统一性,新空间广纳国际画廊与合作方。巴黎巴塞尔在提升展会国际化的同时,致力于深化本地连结并巩固巴黎艺术之都的形象。一方面,艺博会与市政府等机构在十个城市地标开设免费公共活动,另一方面,结合城市内重要机构正在呈现的展览,艺博会的众多参展商们均聚焦于超现实主义与贫穷艺术创作。
2024年第12届德国国家美术馆奖(Preis der Nationalgalerie)首次同时颁发给四位活跃在柏林的艺术家,其中,潘岱静为首次获得此奖的中国艺术家。同年间,她于慕尼黑艺术之家(Haus der Kunst)举办个展“Mute”,新作《After Fugue》目前正在汉堡火车站当代艺术博物馆(Hamburger Bahnhof-Museum für Gegenwart-Berlin)国家美术馆奖联合展览中展出。本月,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宣布潘岱静入围第三届希克奖(Sigg Prize),将于2025年9月在M+“希克奖2025”展览中展出其作品。
10月9日,蓬皮杜艺术中心(Centre Pompidou)与上海西岸美术馆联合举办、香奈儿(CHANEL)特别支持的群展“目:中国境象”(目 Chine, une nouvelle génération d’artistes)正式开幕。展览由蓬皮杜中心新媒体部策展人菲利普·贝蒂内利(Philippe Bettinelli)、西岸美术馆与蓬皮社中心五年年展陈合作计划法方执行总代表、策展人费保罗(Paul Frèches),以及西岸美术馆展览部总监、策展人顾悠悠策划,将持续展至2025年2月3日。以“目”为主题,本次展览呈现了21位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中国艺术家的创作,勾勒这批艺术家的时代肖像,透视当代中国在发展与变革中的复杂面向。参展艺术家包括:aaajiao、Alice 陈、陈飞、陈维、储云、崔洁、郝量、胡晓媛、李明、刘窗、陆平原、陆扬、苗颖、娜布其、仇晓飞、沈莘、孙逊、万杨、姚清妹、于吉和张鼎。展览汇集了不同媒介与形式的创作,聚焦的核心问题包括中国与其他地区的互动与交融、对全球化与环境问题的反思、社会的流动与变化,以及艺术与数字生态系统的变革。“目:中国境象”是继2003年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展览“Alors, la chine?”举办二十余年以来,首个聚焦中国当代艺术的调研型展览。
在大学的最后一年,毫无缝制经验的徐道获(Do Ho Suh)买下了一台二手缝纫机。自此,他开始用可折叠携带的半透明布料在世界各地重现了无数个被其称之为“家”的软建筑。这些居所的原型或曾是他长期生活的公寓和工作室,或属于来自迥异文化背景的他人,或以一种普遍的形态矗立着,向观者发出了与其他身体、与建筑自身结构以及与美术馆这一更大的建筑结构之间的交互邀请—请观察,也请被观察。
地处韩国历史悠久的文化片区三清洞,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National Museum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 Korea,下文简称“MMCA”)与始建于14世纪的朝鲜王朝宫殿景福宫仅一街之隔。1969年,MMCA在景福宫内的朝鲜总督府美术馆大楼成立,当时,包括首任馆长金寅勇(Kim Im-yong,音)在内,MMCA只有四名员工,收藏数量为零,报纸称其“只不过是在景福宫美术馆大楼上挂了块‘现代美术馆’的招牌”[1]。如今的光景已然不同,经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韩国政府文化民主化改革,MMCA已经发展成了拥有德寿宫馆、首尔馆、果川馆和清州馆四座分支场馆(第五座场馆大田馆正在筹划中)、拥有11500件馆藏(截至2024年9月)的大型艺术机构,而三清洞业已成为一个艺术机构、画廊和新消费空间密集分布的地区,MMCA首尔馆、首尔工艺博物馆(Seoul Museum of Craft Art)和善宰艺术中心(Art Sonje Center)是该地区的三座核心艺术机构,而如Kukje Gallery、Gallery Hyundai、PKM Gallery、Peres Projects、阿拉里奥画廊等知名画廊则四散在三清路、景福宫及青瓦台周围。
“未来志异”是《艺术新闻》主编叶滢发起的一档联结全球不同地方的创作者和策展人的谈话节目。在这里,展开全球新一代华人当代艺术创作的拼图,听到本年度艺术世界不可忽视的新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