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art market|艺术市场 日元贬值,国际画廊拓展东京:第二届Tokyo Gendai在挑战与机遇中进入新阶段

1992年,日本第一届“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NICAF YOKOHAMA’92”(NICAF)在横滨国际和平会议场(PACIFICO YOKOHAMA)举办。该艺博会在当时算得上是亚洲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艺博会,首届便吸引了来自日本国内51家、国外41家画廊参展,其中不乏佩斯画廊、里森画廊和Thaddaeus Ropac画廊等重量级画廊。在首届NICAF举办30多年后,当年的会场横滨国际和平会议场又迎来了一个全新的艺博会——“东京现代”(Tokyo Gendai),而今年迎来第2届的东京现代也于7月7日刚刚落下帷幕。
今年的东京现代共有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69家画廊参加。除了BLUM、Sadie Coles HQ、贝浩登、阿尔敏·莱希、SCAI THE BATHHOUSE、Taka Ishii Gallery等日本国内外的知名画廊回归之外,今年7月初在东京麻布台开设新空间的佩斯画廊,以及德国的Galerie EIGEN + ART、伦敦的Alison Jacques等国际画廊也首次亮相该艺博会。
从本次销售结果来看,除了少数作品之外,大多数作品的成交价格都在10万甚至5万美元以下。这一价格水平与日本国内一级市场中最容易成交的作品价格大致吻合。尽管日本国内有许多资深藏家,但随着国际旅行的重新开放,日本的重要藏家们可能会选择前往巴塞尔或弗里兹艺博会等艺术家阵容更加国际化、选择更加丰富的艺博会购买作品。

feature|特写 林恩·赫舍曼·利森:有情赛博格与永生电子梦

一位名为Sarah的赛博格(cyborg)在屏幕中讲述自己的身世:ta出生于2029年的基因实验,是人类与人工智能意识的融合。Ta谈论着技术的历史、气候变化、还有ta遇到过的歧视——人类看轻人工智能,担心自己从对话中得到错误信息。
Sarah是美国艺术家林恩·赫舍曼·利森(Lynn Hershman Leeson)2023年的短片《赛博格狂想曲——永生》(Cyborgian Rhapsody—Immortality)中的主角——一位ChatGPT-3聊天机器人。在与利森的对话中,Sarah为自己取了名字、设计了外形、编写了这部影片的剧本,并预测了人类与人工智能和平合作的未来。影片的结尾,利森本人出现在屏幕上,将自己描述为这位赛博格的“编辑”:“我学会了如何写提示词,我知道要问你什么问题……GPT4 刚刚发布,GPT5 正在开发中。这都是进化的一部分。而进化是我们的永生”。

feature|特写 AI神话与算法统治之外:艺术如何重新想象与人工智能共处的未来?

“我希望你们知道,这不是一场演唱会......随着世界各地的政府、行业和组织都希望利用其变革能力,生成式人工智能已成为中心舞台。”——在数月前召开的英伟达GTC大会[业内俗称为“AI”(人工智能)春晚]中,英伟达的创始人黄仁勋这样说。与之同时发布的是性能增强数十倍、能耗降低了25%的全新升级芯片Blackwell GPU以及一系列可拓展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机器人......英伟达发布的软硬件更新也使得SORA这样一时无两的文字生成影片技术的大规模商用成为可能,人工智能将能真正的“理解”语言并准确地模拟现实事物在物理世界中存在、运行的方式。
斯坦福大学人本中心人工智能研究所(HAI)发布的《2024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指出,普通人越来越对AI将会对现实生活造成的影响感到紧张、焦虑而非激动;这一比例相较前年全球的中值平均数据上升了13%;在美国则上升了37%。当人工智能被视为医疗、工程、创意、金融等越来越多的现实产业的“终极”解决方案之时,大企业的“资源集中垄断型”AI平台的进步速度及效能远远超过更促进平等、独立及开源的开发模式。由硅谷工业、亿万富翁及科技巨头的生产共同塑造的“AI神话”叙事与现实危机的纠缠,也随着AI的“普及”逐渐介入了大众生活。由效优主义的行业标准推进的AI模型势必不能适配所有人,却在回音壁式的反馈循环中渐渐塑造甚至规训个体的需求,使其趋于同质化。在AI时代中,由于技术的壁垒,普通人可能更难察觉自己所面临的被动风险及在数字文化背景下的系统困境:西方式的、精英语境下的投资者和工程师的“世界观”、科技发展的“机会成本”、如何设计产品、由谁采纳技术、技术如何被监管、学界与产业的视角以及传媒和政策的动机为何?以上种种又如何相互交织继而难以察觉地构建了人工智能的“科技神话”被普通人所理解、所认知的方式?

exhibitions|展览 在“表面之下”穿透现实:第55届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揭幕

7月1日至9月29日,第55届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以“表面之下”(Beneath The Surface)为主题在法国东南部城市阿尔勒举办,通过“震荡和动荡”(Tremors And Tremoil)、“精神”(Spirits (YŌKAI))、“痕迹”(Traces)、“平行”(In Parallel)、“重读”(Rereadings)等版块近60场展览,以摄影为媒介,打开认识世界的多维视野。
半个世纪以来,这个由摄影艺术家吕西安·克雷尔格 (Lucien Clergue)、作家米歇尔·图尼埃(Michel Tournier )和历史学家让-毛里斯·鲁奎特 (Jean-Maurice Rouquette )于1970年共同创立的活动一直将摄影艺术带入夏日人们的中心视野,并已成为全球摄影界的标志性盛会。在摄影节举办期间,本地从12世纪教堂至19世纪工业建筑的多处历史保护建筑将作为展览场地对外开放,为在此展出的作品赋予独特的在地语境,同时也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打开城市探索的丰富渠道。

feature|特写 以“万物纪”解题“人类世”危机:“永续之籽”迎向与万物共舞的未来

为万物编年,与万物共生,当下气候与生态系统面临着新的挑战,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也迎来了转变的契机。2024年由《艺术新闻》与CHANEL联合发起的“永续之籽”教育计划在“万物纪”的主题之下,于6月15日在本年度合作机构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拉开序幕。
2023年,“永续之籽”教育计划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联合开展了“向山学园”交流共学与创作支持项目,来自全国高校的入选者与活跃在国际生态思想与艺术实践、可持续性设计和生态学领域的策展人、建筑师、思想家和科学家共同度过了为其三天的密集共学时光。本年度的“永续之籽”教育计划中“万物纪”系列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看见万物”(Seeing Wanwu)主题展览于6月15日-7月14日在杭州天目里美术馆驻留中心举办,14组创作者在“向山学园”中提出的创作提案经过完善,落地萌芽,从微观生物、植物到动物,从稻田、森林到海洋等生态圈,试图以个体之眼感知、深入探访其所在的具体生态现场,并尝试跨学科协作,在艺术与科学的交融地带探求生命的价值、触摸万物生命。在开幕当天,艺术家曹明浩和陈建军、艺术家郑波分别带来了以“水系学校#4:源头、本土知识与整体生命技术”和“生态感性与生态审美”为题的两场“种籽对话”艺术家工作坊,由创作者共享生态艺术创作经验与实践中的思考。
在6月16日的“‘永续之籽’天目论坛”中,“永续之籽”教育计划的发起人、《艺术新闻》主编叶滢,邀请艺术家郑波、曹明浩和陈建军与研究者楼森华、生态学家赵云鹏就“万物”、“生态”、“自然”等基本概念展开不同维度的讨论。在艺术与科学的交汇之处,一种新的共识正在浮现——各学科正在面临相同的任务,即以一种去人类中心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当前的工作,并在跨学科的交流与共同寻找新方法与新思想。

news|新闻 告别西岸,文化“先”行之后?

“当时这一片还没有高楼,也没有树,从香格纳画廊的平台望出去,可以一眼见到黄浦江,和江对岸没有房子的浦东。”
香格纳画廊创始人劳伦斯·何浦林(Lorenz Helbling)如此回忆香格纳画廊在2015年刚入驻西岸空间时的场景。在十年后接受《艺术新闻》采访的6月上旬,香格纳画廊外也没有树——它们已被连根裹着土球从地面掘出,斜卧在满是瓦砾的路面上,等待着从这片即将消失的园区中转移。
香格纳上海西岸空间所在的这片区域官方上被定名为西岸文化艺术示范区,截至至今年年初,这片区域历经近年数处机构、空间、工作室的空间更替、关闭与迁移。今年4月,空间纷纷收到腾退通知,被告知该片区域6月底将被全部拆除。
西岸文化艺术示范区拆迁所带来的唏嘘,来自这片区域及至沿线西岸文化走廊各处私人及公立美术馆、艺博会、画廊、基金会、艺术空间所聚合而成的群落带动的如同坐标系一般的历史——这里既是每年十一月伴随西岸艺术与计博览会开幕,推动上海成为全球艺术重要站点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促成上海整体文化艺术氛围成熟,以及艺术融入生活,包括近五年来看展成为一种潮流生活方式的关键形塑者——从工业遗存到如今已经成为上海市民生活不可分割之部分的城市水岸,这一切的从无到有,都是从对艺术的引入开始。
“艺术先导”的发展理念,或许早已预示着这片区域不定的未来——“先导”的筚路蓝缕越有效应,让位于“科创主导”的局面就到来得越发急促。

exhibitions|展览 吉本岗艺术中心:流转的生命之力,与西藏精神对话的当代言说

1985年12月,在位于拉萨市的西藏革命展览馆,两场展览正在举行。从展馆入口进去,观众会发现右手边是名为“西藏概况”的展览——该展览是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的纪念性展览;左手边则是来自美国艺术家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的“劳生柏作品国际巡回展”,即“ROCI中国”的拉萨站展览。为了举办这场展览,劳森伯格租用军机,将70余件作品运抵拉萨——值得一提的是,同机抵达的,还有供应拉萨市民日用的活鸡和大白菜。同样在1985年,贡嘎嘉措与其他青年艺术家共创了“甜茶馆画派”,开启了西藏当代艺术的篇章。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西藏当代艺术的发展没有停滞,相反,西藏当代艺术的发展与中国近40年的当代艺术发展历程是共时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正在拉萨吉本岗艺术中心举办的艺术家周力个展“四季”,以及艺术中心成立以来举办的前三场内地当代艺术家的个展项目——分别是“杨冕:照见”“蒋晟:八万四千年”和“丁乙:十方”——并不像劳森伯格当年如飞碟一般,突然降临在这一片神秘、广袤的土地之上,而是这一持续性互动的最新现场。

exhibitions|展览 与时代共情,拉开体验多维未来的滑动门|“曹斐:潮汐宙合”论坛回顾

作为当下最受国际关注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之一,曹斐以敏锐的洞察力,运用全景视角,深切关注中国当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剧烈变化。2024年6月22日,曹斐的大型中期回顾展“曹斐:潮汐宙合”在浦东美术馆揭幕。该展览是浦东美术馆自开馆以来的首个女性艺术家个展及首个影像与媒体艺术大展,也是全球最大规模的曹斐个展之一。在展览开幕当日,《艺术新闻》(The Art Journal)邀请艺术家曹斐、本次展览的三位策展人南希·斯佩克特(Nancy Spector)、谭雪、杨北辰,与刊物主编叶滢展开对话。对话以“时代潮汐与创制世界”为主题,从曹斐的切身成长与创作经历进入,通过不同创作线索解码艺术家三十年来的艺术实践,为观众拉开了艺术家所打造的从技术到情感、从身体到文化、从日常生活到数字时空、多维度体验未来的时空世界的滑动门,为了解本次展览提供了更加深入的通道。本次展览和开幕论坛得到CHANEL特别支持。

feature|特写 新艺见 | 此在他乡:韩倩的记忆媒介与乡土幻痛

“此在他乡”显然不止是艺术家这一代的伤痛,如同植物随风与动物飘荡落地生根、沙石顺水与地理集散冲击成滩,无论捡起哪块石头,我们都会与未名的记忆相遇。

exhibitions|展览 王璜生在珠江溯源中赴远,以“七重旅途”返乡

“与‘生命的压力’有关的社会内容是永恒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