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技术通过虚拟空间的建构扩展了观众的感知和行动能力,世界、生命和个体处于不断变化和生成的过程中。“生成” 概念(becoming/devenir)来自德勒兹(Gilles Deleuze)和瓜塔里(Félix Guattari)的开创性著作《千高原》(A Thousand Plateaus),挑战传统的固定身份和静态存在观念,转而提供一种动态和流动的存在观。
2015年我认识常羽辰,是在芝加哥,她曾读书的城市,在那里她做艺术书、开始用英文读阿多诺。我们一起在酒吧里一起坐了一会儿(白天!)。后来我知道,那是常羽辰的创作生涯中相对远离语言,尤其是理论语言对生活的阐释,而相对靠近以动作和实物去表达的一段时间。用她自己的话说,那个阶段,她“在劳动分工的边缘散步”。如何经过时间?我以为她那时是以现象学的方式,在身体对距离的触摸中、在物/事的创造中、在对语言的悬置中,去丈量、体会、渡过时间。这些过程,都是一种声音不大,持续有力的且游且行,带着疑问和思虑。在那几年,我遇到对鸟儿的分类名词时——猛禽、鸣禽、攀禽、陆禽、游禽、涉禽,会想起羽辰。她像涉禽,原本能够游泳或者飞翔,那么自由,但先涉水而过,正在体会。
裂缝与缝补、完形的流动与未完形的凝固、必然与偶然,这些看似对立的状态皆在艺术家尹秀珍对材料的长期探索与呈现中互为制衡。乍看之下,多变的材料与感知间的联觉,仍是缔结尹秀珍本次大规模个展“刺天”的基础。作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系列”展览的最新章,“刺天”由艺术史学者巫鸿策划,涵盖了尹秀珍二十余件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对这位在观念艺术和材质艺术的舞台上持续产出的创作巨擎而言,她所实践的方法并非是通过审美的政治性去直接标明某种意识或立场,而是在人本(humanness)上做长久的停留,维持最纯粹的温情,同时细腻与乐观地回望个体与集体性的创伤。
“这个世界太残酷了……生活在这里,处处面临着危险。只有比生活更残忍,才能面对这片土地。”走入陶辉在香港大馆当代美术馆的个展“荒丘”的展厅,就隐约听到了用北方方言这样略显“接地气”的语调诉说着非常书面化诗意对白的女声低语。此时,稍微地遮挡了观众视线的是一道由七彩玻璃鸡脚串起的幕帘。
“太平洋标准时间艺术节”[PST ART,原名“太平洋标准时间”(Pacific Standard Time)] 是美国境内覆盖范围最广的艺术活动。其名称“太平洋标准时间”唤起了对美国西海岸地理的联想,尤其是南加州,从洛杉矶一路延伸至圣地亚哥、圣巴巴拉,直至棕榈泉。
耳边是派对现场一般地鼓点与音乐;变幻闪烁的数字图像如瀑布一般从全镜面天花板的镜像流动到幕墙,再于光滑的地板上留下剪影;所有围观的人群都举起手中的镜头,对准这一片令人目眩神迷的全景式的数字景观的中央——这里是德基艺术博物馆为Beeple举办的全球首场大型个展“Beeple:来自人造未来的故事”(Beeple: Tales From A Synthetic Future)的开幕现场。Beeple站在人群中,操纵着工作台上的电脑和鼠标,随着节奏轻轻地晃动点头,进行着他本日的《每一天》创作,重现他在查尔斯顿工作室中的日常创作场景。
摄影是否是艺术?这个问题几乎与摄影技术一同诞生,从那之后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探讨至今。1940年,建馆10周年之际,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在蒙特·纽霍尔(Beaumont Newhall)的带领下创建了摄影部。事实上,在纽霍尔上任摄影部主任之前,其所策划的展览“摄影,1839-1937”(Photography 1839-1937)就已经展示了摄影的艺术性不容被忽视的态度,他在沿技术与功用变迁这一线索去分类探索摄影诞生后近百年形态的基础上,怀揣着一种形式主义美学理念策划出一章“当代摄影”。
艺术家、诗人林顿·约翰逊(Rindon Johnson)在上海外滩美术馆的个展“最佳合成答案”中通过多媒介作品探讨了太平洋的“复杂地理”,沿袭了上海外滩美术馆本年度的研究方向,以疆界、领土、国家、生态、殖民主义和身份认同等议题为落点,以上海(31.2304°N,121.4737°E)为圆心发散,篇章性地呈现研究性展览,而此次展览的标的在太平洋彼岸——旧金山(37.7749°N,122.4194°W)。
第十二届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以下简称ART021)于11月7日至10日再度回归上海展览中心。在八月首届ART021 HONG KONG香港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正式揭幕后,ART021团队已在四座城市落地艺博会,ART021也迎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的第十年。本届ART021由主画廊单元、APPROACH 单元、DETOUR 绕行单元、BEYOND单元及特别项目五大组成部分,汇聚了来自20个国家及地区、43 个城市的131家参展画廊与项目,共计30家画廊首次亮相。ART021已连续多年保持着20%左右的新展商入场率,彰显着上海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重要交流平台的持续吸引力。此外还有与多家非营利艺术文化机构、艺术家工作室、拍卖行、设计师品牌等联合打造的特别项目,以及2024-2025 保时捷“中国青年艺术家双年评选”提名艺术家作品展“Amor Fati命运之爱”,呈现包括蔡坚、冯至炫、胡佳艺、黎佳仪、佩恩恩在内的13组青年艺术家回应当下与自我的创作。
第11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在11月7日至10日在五个场馆——西岸艺术中心A、B馆,穹顶艺术中心,GATE M西岸梦中心-梦工场和ORBIT西岸漩心开幕,呈现来自24个国际和地区、54个城市的170余家展商、机构和合作伙伴带来的作品及项目。galleries 画廊单元的近百家海内外重要画廊持续返场,包括豪瑟沃斯、佩斯画廊、香格纳画廊、贝浩登、白立方、空白空间、大田秀则画廊等画廊自展会创办起已连续十一年参展;Lucie Chang Fine Arts(香港)、采泥藝術(台北)、CON_(东京)、摩天轮画廊(深圳)、Karma(纽约、洛杉矶)、南柯画廊(上海)、拟像(北京)、THE SHOPHOUSE (香港)等 31家画廊首次参展。于2021年设立的DREAM xiàn chăng 单元此次延伸至新的场域——GATE M西岸梦中心-梦工场,邀请了近 40 位艺术家带来最新绘画、摄影、雕塑和装置作品;perspective 视角单元呈现了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ASE艺术图书馆、塞万提斯学院的多个项目,和美术馆将当前展览“博斯科·索迪:旷野之外”带到了艺博会的现场,此外,亦有香格纳画廊和千树艺术中心共同呈现的“隐藏的创作2.0:业界人物如是说”,J7 ART开幕展“空间的姿态”特别项目——艺术家高入云大型动态装置《无限趋近于零》,以及超媒体集团“永续之籽”教育计划——种籽图书馆等项目,集中展示跨地域的多元艺术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