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香港艺术季,将继续以多档艺博会,美术馆和艺术机构及画廊展汇集来自艺术世界的目光。240间将在本年度的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带来兼具国际性与本地视野的艺术作品,并扩展和香港本土艺术机构的合作;专注于亚太地区的Art Central重回中环海滨,呈现跨国叙事。
6月16日下午,作为2024年度“永续之籽”教育计划的一部分,“万物纪”系列项目公共讨论活动“‘永续之籽’天目论坛”于天目里美术馆进行。致力于看见万物、认知万物、与万物对话,本次论坛旨在提供一个共情于万物生机、学习万物智慧、重述万物编年史的讨论平台。由“永续之籽”教育计划发起人、《艺术新闻》主编叶滢主持,“‘永续之籽’天目论坛”邀请艺术家曹明浩与陈建军,艺术家郑波,山水自然研究者、艺术家楼森华,生态学家、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研究所教授赵云鹏,从当代艺术、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科学的多个维度,探讨“以万物为尺度”的生命观与世界观,展开了一场面向公众的跨学科对话与交流。
《艺术新闻/The Art Journal》将于香港艺术周期间,在3月25日于亚洲协会香港中心(Asia Society Hong Kong Center)举办主题讨论“浪潮回声:海外华人女性艺术家再发现”。本次讨论将从现当代艺术史的个案与群体研究,关注海外华人女性艺术家这一历史上长期被忽视的边缘群体,重新审视她们在全球离散艺术社群中的创作成就,并探讨她们如何透过艺术实践重塑文化与性别身份。本次主题讨论由《艺术新闻/The Art Journal》、亚洲协会香港中心与真宝基金会联合举办,由CHANEL特别支持。
编者言
第 一 二 三 期 , 二 〇 二 五 年 三 月 刊
正文:从东南亚 、广州和香港开始的行程 ,也厘定了《艺术新闻》2025 年的内容面向和工作线索 ,「地方性与世界的连接」,已然也是我们 DNA 的一部分
2025年标志着Art Central艺术博览会在香港成立的十年里程碑。Art Central及其首席合作伙伴大华银行(UOB)于3月26日至30日在香港标志性的中环海滨为观众提供一系列丰富的文化体验,并于3月25日进行了贵宾预览。本届展会为观众呈献来自全球的108家画廊和500位艺术家的作品,由Aaditya Sathish策展,为跨国对话带来具有突破性的新视野。画廊项目由驻欧洲策展人及艺术家郑得恩(Enoch Cheng)策划,推出全新项目“Legend”以聚焦早期一代先锋艺术家,并延续去年策划的艺廊专区“Neo”为年轻画廊和艺术家提供平台。
“艺术是超越”(Art is transcendence)、“艺术是视野”(Art is Vision)、“艺术是无界的”(Art is boundless),随着2025年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呈现在即,上述的三个宣言在陈福善、金守子和苗颖的作品上则透露出本届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下文简称香港巴塞尔)的重要风向——跨越时间、连接国际的艺术版图;亚洲移民的游牧与迁徙;以及借助网络突破的虚拟与现实间的界限。
当米洛斯的维纳斯失去的双臂被替换为篮球、标枪与弓箭等运动器材,古典美学与现代竞技的碰撞便在星街小区悄然发生。法国艺术家洛朗·佩博斯的六组雕塑装置重构了古希腊神像的经典轮廓,将奥林匹克精神凝练于维纳斯舒张的肢体语言中。这些持械女神不再供奉于博物馆基座,而是散落于湾仔的咖啡店与画廊之间——艺术史中“残缺美”的典范,此刻正以介入者的姿态,试探着公共空间与日常生活的全新对话。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冷静地直面他们生活的真实状况和他们的相互关系。”马歇尔·伯曼(Marshall Berman)在关于现代性的著作《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中引用马克思的话语,指出现代生活如同一团“运动的混乱”,一方面是永不满足的欲望与冲动,另一方面则是虚无主义与生活的碎裂。当前正在顺德和美术馆举办的展览“预言的寓言”,正是艺术家范勃对今日人们所身处的现代生活“看似坚固实则脆弱”的感受与表达,他在展览中通过一系列雕塑、绘画、装置和影像作品,试图揭示“可见与不可见” 的多重关系,观照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异化与焦虑。
Prada荣宅于3月20日开幕的新展“镜像:Lucio Fontana与 Michelangelo Pistoletto”(Mirrroing: Lucio Fontana and Michelangelo Pistoletto)呈现了两位战后意大利代表艺术家的首次隔空对话。Fontana以“切割”画布在现代艺术史上留下前卫大胆的一笔,Pistoletto则以其对“贫穷艺术”(Arte Povera)的贡献成为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尽管二人的艺术生涯并未直接相交,但Fontana的“空间主义”理念和他对绘画平面的打破对Pistoletto的艺术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两位艺术家摆脱画布二维平面束缚的不同路径,亦显示出意大利绘画传统中关于透视法的探索在20世纪的多元延续。
作为东南亚地区最具国际视野的策展人之一,长期生活工作在泰国的格拉西亚·卡威旺(Gridthiya Gaweewong)在当代艺术领域已深耕二十余载。泰国北部金三角区的出生成长经历让她自幼浸润于多元文化的交汇地带,也塑造了她后来在工作中对世界性议题的持续探索之旅。2007年,卡威旺上任曼谷吉姆·汤普森艺术中心(Jim Thompson Art Center)艺术总监,她以跨地域的策展实践连接起东南亚与全球艺术生态。从清迈当代艺术博物馆(MAIIAM)的筹建,到第三届清莱泰国双年展的策划,再到参与第16届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 16)的委员会工作,其职业生涯始终致力于探索地方性与全球话语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