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HOMEPAGE
新闻
NEWS
博物馆
MUSEUM
展览
EXHIBITIONS
评论
COMMENTS
特写
专访
INTERVIEW
艺术市场
ART MARKET
刊物订阅
SUBSCRIBE
数字阅读
DIGITAL READ
艺术论坛
ART FORUM
独家影像
VIDEO
往期资料
ARCHIVE
艺术商店
STORE
关于
About
联系
Contact
职业
Career
广告
Advertise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2024“集美·阿尔勒发现奖”与“影像策展人奖”得主揭晓
《艺术新闻》创刊主编,著有《窑变798》。参与策划《艺文中国》和“世界看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等文化项目。曾在《商业周刊/中文版》《经济观察报》任职。
绘画会话|对话尼奥·劳赫:我不是一名邮差,我没有消息
独立策展人,艺术写作者,资深艺术类翻译。毕业于麦吉尔大学美术史专业,她曾任职于亚洲艺术文献库中国大陆研究员和艺术论坛中文网编辑。她长期的研究方向包括媒介更替时代对于艺术创作和观看的影响, 以及当代女性艺术家创作的方向以及关心的话题。她长期诸多国内和国际知名艺术刊物供稿,其中包括ARTFORUM, Art-Ba-Ba, Flash Art, 艺术界, Art Review Asia, Yishu,等。2021年3月,她在上海天线空间策划了群展《众妙之家》
展览之眼 |“后殖民星群”的回响: 第15届沙迦双年展“在当下历史性地思考”
申舶良,独立策展人、写作者,现居上海。纽约大学博物馆学文学硕士,修习过光州双年展国际策展人课程、阿姆斯特丹大学西方神秘学课程。曾获罗伯特·博世基金会“华德无界行者”写作奖金。他的策展关注展览与文学空间的关联,最近的创作型策展项目包括2017年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策划的“寒夜”、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文学单元“幻方:艺术与文学的互映”
《瓮中沙》:人类纪的泪点实验
毕业于巴黎索邦大学艺术史暨考古系,获博士学位。曾任北京金杜艺术中心总监、北京尤伦斯艺术中心公共项目总监、中央美术学院西方艺术史讲师。现为德基美术馆现当代部顾问总监、艺术史作家,中国美院外聘讲师,为《三联生活周刊》、《艺术新闻》、《单读》等杂志长期供稿。著有《竹不如肉—西方艺术史上的权力和身体》。
她们的身体去哪儿了?
独立策展人,艺术写作者,译者。长期从事艺术、电影策划和写作工作,研究兴趣围绕电影历史和影像艺术家,及具有个人风格的视觉艺术家与艺术史的关系。她是新近出炉的第七届国际艺术评论奖的四名获奖者之一,即将出版从瑞典文翻译中文的译作《伯格曼文集》
中国设计之花何时开放
陈伯康(Aric Chen),M+博物馆设计与建筑策展人。曾任2011年与2012年北京国际设计周创意总监。“100%设计”上海展的创始人,并在2008年和2009年担任其联合创意总监。
亚洲的藏家时代
艺术文化顾问、BBC著名主播、作家,曾担任伦敦ICA馆长。2004年创立多德创意顾问公司,曾担任香港艺术博览会顾问,上海世博会英国馆顾问,鄂尔多斯城市发展文化策略顾问。
12月1日,近年来最大规模的敦煌展——“敦煌:生灵的歌”艺术展于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正式对公众开放。此次展览由8个还原的敦煌经典石窟;当代艺术家与“禅”、“佛”相关的艺术创作;以及敦煌博物馆呈现的“敦煌丝路遗珍文化精品展”等部分组成。展览不仅将在敦煌现已不对外开放的珍贵石窟呈现给公众,更展出经典彩塑临摹11件、壁画临摹品60件、藏经洞绢纸画复制品25组件、藏经洞文物五十余件等共计165组件源自敦煌的艺术珍品。
2015年度“艺术新闻亚洲艺术贡献奖”颁奖盛典及系列活动于11月22日于上海民生二十一世纪美术馆举行。奖项系列活动由上午的“艺术创新能量”《艺术新闻》国际艺术论坛拉开序幕,晚间的“艺术新闻亚洲艺术贡献奖”颁发了9项奖项,涵盖艺术机构、艺术计划、展览、策展人及艺术家等各个领域,其中特设的3项“亚洲艺术特别贡献大奖”得主也在当晚公布。
11月29日,“第二届国际艺术评论奖”揭晓了本届获奖的评论人。获得大奖的是加拿大青年评论家大卫•鲍尔泽,中国的张未和美国的安德鲁•韦纳获二等奖。这是继上个月的“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评论奖”之后又一个艺术评论奖项颁奖。两个奖项中获奖的中国青年评论人张未和于渺,从其受教育背景、观察视角、写作语言上看,和前辈评论家显出了相当大的差异。在众声喧哗的社交媒体时代,评论家似乎已经失去了曾经作为话语中心的影响力。在人们探讨艺术评论的未来何去何从之前,回顾过去30 多年中国艺术评论的发展历程,或许可以从中找寻到些许线索。
香港佳士得“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夜场于11月28日晚举行。常玉作品《黄桌上的菊花瓶》以4604万港元成交,成为本场最高成交价拍品。尽管有9件拍品流拍,但日韩艺术品表现不俗,韩国艺术家朴栖甫和日本艺术家田中墩子的个人拍卖纪录均被刷新。
11月11日至12月10日,“思想的先声”廖冰兄百年艺术大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拉开帷幕。此次展览汇集了来自广州艺术博物院、广东美术馆以及廖冰兄人文艺术基金会超过400幅作品,是至今为止最全面、最丰富地呈现廖冰兄创作生涯及思想精神的展览。
2015年11月中旬,著名哲学家陈嘉映教授应中国美术学院之邀,进行了为期两天的以“语言与思想——想与说”为主题的公开讲座。讲座重新梳理、辨析了语言哲学史上关于“语言与思想”关系的诸种理论言说,提出“语言是思想的归宿”的观点。在陈嘉映看来:“哲学与艺术的关系像工程学与建筑学的关系。哲学家的工作就像为建筑师(艺术家)做工程地基”——以“言意之辨”为艺术、政治,这个世界夯实地基。
11月22日上午,2015“艺术新闻亚洲艺术贡献奖”的系列活动之一——《艺术新闻》国际论坛在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举行。论坛以“艺术创新能量”为主题,由《艺术新闻》主编叶滢主持,邀请了策展人李振华,艺术家张鼎,艺术家李牧,纪录片导演余天琦,香港M+博物馆策展人姚嘉善,日本新媒体艺术团体teamLab成员工藤岳,建筑师马岩松,策展人、“Arthub亚洲”创办人乐大豆,著名影像艺术收藏家Artur Walther、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进行了分享。论坛从数字技术、纪录片创作、策展、建筑、社会介入与美术馆运作等诸多方面揭开了“艺术创新能量”的不同面向,也展现了目前艺术界鲜活的思想向度。
19世纪末,一股日本文化热潮席卷欧洲,从凡·高、莫奈到蒙克,一众在日后被写进历史的艺术家都曾受到了日本文化的深刻影响。日本如何为印象派带来灵感?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新展将印象派绘画和日本浮世绘及古董进行并置,沿着这170件作品的脉络,我们得以重历19世纪末东方美学和西方艺术之间那场不可复制的相遇。
11月26日,由上海外滩美术馆(RAM)与HUGO BOSS联合举办的2015年“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HBAA)宣布该奖项最终获奖者是来自菲律宾的青年艺术家谷口玛利亚。“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评审委员会主席拉瑞斯•弗洛乔(Larys Frogier)宣读了谷口玛利亚的获奖理由:“她非凡、谦逊的艺术实践及她对绘画与影像的极度关注不仅突破了这些媒介的传统极限,更敏锐地呈现了画面的无限可能性。”
11月22日晚7点,2015年“艺术新闻亚洲艺术贡献奖”颁奖典礼于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举行。本届“艺术新闻亚洲艺术贡献奖”的9位获奖者,涵盖艺术机构、艺术计划、展览、策展人及艺术家等各个领域,并推出3项亚洲艺术特别贡献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