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exhibitions|展览 在欧洲游牧30年,第15届宣言展能给巴塞罗那带来新生吗?

霓虹,城市夜晚的魅惑,闪烁着欲望,也低语着秘密。然而,不同于往常诱人的五光十色,在巴塞罗那圣安德里亚·德·贝索斯区( Sant Adrià de Besòs)的海边,艺术家组合克莱尔·方丹( Claire Fontaine) 将冷冽的白光注入了始建于 1912 年的三根巨大烟囱之中。这三根曾经见证了城市电力发展史的工业遗迹,如今与霓虹灯作品《当女性罢工,世界停止》相遇对话。这件作品在第十五届欧洲宣言展(Manifesta 15) 期间,于巨大沉默的厂房内部发出无声的呐喊,宣告着女性力量的觉醒。冷冽的白光在充盈着自然光线的广阔空间里依然清晰可见, “女人罢工,世界停止”这一简洁有力的宣言如同紧绷的弓弦,随时可能迸发出惊人的能量,改写世界的格局。这座退役的发电站,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改善劳动条件的追求,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周边的社区居民,尤其是女性,为了更清洁的空气和更健康的家园,一次又一次地发出抗议的声音。她们的斗争,推动着这座发电站的变革,也推动着这个城市的前进。当她们选择罢工,选择不再沉默,世界将会怎样? 

exhibitions|展览 张培力:与时代巨轮共旋转

1936年,查理·卓别林(Charles Chaplin)在《摩登时代》中与齿轮机械共舞的形象定格了公共图像库中的经典范例。他对现代工业化世界充满想象力的讽刺,透露出潜意识中的质疑——技术变革带来的现代世界是否是一件好事?当时代倾轧下的动荡现实不可阻挡,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生存处境势必被卷入无法停歇的巨轮中。

exhibitions|展览 在杭州聆听“浮声切响”, 以多重感官的联觉尝试跨文化的相通

“浮声切响”一词源自南朝学者沈约所撰《宋书·谢灵运传论》:“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生,则后须切响。”“若前有浮生,则后须切响”意为在汉语文句中平声(“浮声”)与仄声(“切响”)需要间杂使用,使声律相宜。正在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举行、由策展人孙熳策划的展览“浮声切响”,正是从这一词语传递出的人类对于节奏、音韵、旋律的细腻感知出发,汇集阿洛拉&卡尔萨迪亚(Allora & Calzadilla)、奥利弗·比尔(Oliver Beer)、娜塔莉·布钦(Natalie Bookchin)、克莉丝汀·孙·金(Christine Sun Kim)、常羽辰、姚清妹等17位/组艺术家的作品,以听觉为切口,在听觉、视觉、触觉以及多感官联觉现场“跳出词不达意的表层障碍”,连接超越此在时空的集体记忆与私密情感。

feature|特写 觉醒时分:利奥诺拉·卡林顿在一个世纪后引领“超现实热”

2024年,《超现实主义宣言》发表后的整整100年,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利奥诺拉·卡林顿 (Leonora Carrington)在拍卖会上成为了“最贵”英国出生的女性艺术家。她出生于英国,在墨西哥城度过了人生的大部分时光。在今年苏富比纽约的春季拍场中,一件卡林顿创作于1945年的作品《达哥贝尔特的消遣》(Les Distractions de Dagobert)以285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超出拍前估价的两倍之多,这件作品也在今年上半年全球拍品成交价格记录中排在第八位。

news|新闻 未来正在生成:Beeple与开放性的数字艺术塑造的当下与未来

当今的技术通过虚拟空间的建构扩展了观众的感知和行动能力,世界、生命和个体处于不断变化和生成的过程中。“生成” 概念(becoming/devenir)来自德勒兹(Gilles Deleuze)和瓜塔里(Félix Guattari)的开创性著作《千高原》(A Thousand Plateaus),挑战传统的固定身份和静态存在观念,转而提供一种动态和流动的存在观。

feature|特写 新艺见|常羽辰:用时间结网,用语言刺绣 By 淡豹

2015年我认识常羽辰,是在芝加哥,她曾读书的城市,在那里她做艺术书、开始用英文读阿多诺。我们一起在酒吧里一起坐了一会儿(白天!)。后来我知道,那是常羽辰的创作生涯中相对远离语言,尤其是理论语言对生活的阐释,而相对靠近以动作和实物去表达的一段时间。用她自己的话说,那个阶段,她“在劳动分工的边缘散步”。如何经过时间?我以为她那时是以现象学的方式,在身体对距离的触摸中、在物/事的创造中、在对语言的悬置中,去丈量、体会、渡过时间。这些过程,都是一种声音不大,持续有力的且游且行,带着疑问和思虑。在那几年,我遇到对鸟儿的分类名词时——猛禽、鸣禽、攀禽、陆禽、游禽、涉禽,会想起羽辰。她像涉禽,原本能够游泳或者飞翔,那么自由,但先涉水而过,正在体会。

exhibitions|展览 在宇宙尺度下关切个体:尹秀珍于“刺天”之时回望繁尘

裂缝与缝补、完形的流动与未完形的凝固、必然与偶然,这些看似对立的状态皆在艺术家尹秀珍对材料的长期探索与呈现中互为制衡。乍看之下,多变的材料与感知间的联觉,仍是缔结尹秀珍本次大规模个展“刺天”的基础。作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系列”展览的最新章,“刺天”由艺术史学者巫鸿策划,涵盖了尹秀珍二十余件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对这位在观念艺术和材质艺术的舞台上持续产出的创作巨擎而言,她所实践的方法并非是通过审美的政治性去直接标明某种意识或立场,而是在人本(humanness)上做长久的停留,维持最纯粹的温情,同时细腻与乐观地回望个体与集体性的创伤。

exhibitions|展览 在荒诞与真实之间,置身陶辉的“荒丘”

“这个世界太残酷了……生活在这里,处处面临着危险。只有比生活更残忍,才能面对这片土地。”走入陶辉在香港大馆当代美术馆的个展“荒丘”的展厅,就隐约听到了用北方方言这样略显“接地气”的语调诉说着非常书面化诗意对白的女声低语。此时,稍微地遮挡了观众视线的是一道由七彩玻璃鸡脚串起的幕帘。

exhibitions|展览 进入美国西岸的“太平洋时间”:在原住民智慧中触发艺术与科学的碰撞

“太平洋标准时间艺术节”[PST ART,原名“太平洋标准时间”(Pacific Standard Time)] 是美国境内覆盖范围最广的艺术活动。其名称“太平洋标准时间”唤起了对美国西海岸地理的联想,尤其是南加州,从洛杉矶一路延伸至圣地亚哥、圣巴巴拉,直至棕榈泉。

interview|专访 专访Beeple:从个体实践到时代现象,从“数字考古”到“人工合成”的未来

耳边是派对现场一般地鼓点与音乐;变幻闪烁的数字图像如瀑布一般从全镜面天花板的镜像流动到幕墙,再于光滑的地板上留下剪影;所有围观的人群都举起手中的镜头,对准这一片令人目眩神迷的全景式的数字景观的中央——这里是德基艺术博物馆为Beeple举办的全球首场大型个展“Beeple:来自人造未来的故事”(Beeple: Tales From A Synthetic Future)的开幕现场。Beeple站在人群中,操纵着工作台上的电脑和鼠标,随着节奏轻轻地晃动点头,进行着他本日的《每一天》创作,重现他在查尔斯顿工作室中的日常创作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