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影像艺术家布鲁斯·康纳 (Bruce Conner) 的回顾展 “这都是真的”(It’s All True)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由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和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SFMoMA)共同呈现,将展出涵盖他整个艺术生涯的250余件作品,试图全面呈现一个真正的康纳。正如康纳所言:“我是艺术家、反艺术家、浪漫主义者、现实主义者、后现代主义者、披头族;我微妙、激进、易懂、晦涩、崇高、粗俗。这一切都是真的。”
7月2日,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个展“82幅肖像与一幅静物”在伦敦皇家艺术研究院开幕。这一系列作品是继2013年霍克尼轻度中风以及助理意外身亡后,艺术家从一度消沉致无法创作,到重新提笔振作这个转变过程中,霍克尼为这3年内“走进”他朋友圈的82位不同身份的人所作的肖像以及一件静物作品。
6月28日,广东美术馆“林飞龙与诗人”展览开幕,呈现林飞龙的上百幅版画,其中包含他为当时许多作家和诗人创作的插画。对人类社会问题的共同关注,使林飞龙与文学界人士往来频繁,正是与该时期法国杰出诗人的交流促使他创作出风格细腻、自由与流畅的版画作品。
德国艺术家克里斯蒂安·扬科夫斯基策划了第11届欧洲当代艺术双年展,来自印度的艺术家组合Raqs媒体小组即将策划第11届上海双年展,而纽约艺术家组合DIS则策划了本月初开幕的柏林双年展。当越来越多的双年展开始启用艺术家作为策展人,他们如何在两个不同的身份/角度间切换,同时有效地处理策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艺术新闻》与4位艺术家/策展人展开了对话。
6月30日,浙江美术馆 “真山难老——傅山作品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这是浙江美术馆与山西博物院的馆际交流展,共展出了山西博物院藏傅山书画精品66组(件),其中有13件册页,不少作品都是第一次亮相。浙江美术馆馆长斯舜威表示:“这次展览不仅仅是一个书画展,而是通过这些书画,带领观众看一段历史,看那一代人的精神世界。
今年夏季,全球范围内揭幕了多件户外装置作品。克里斯托(Christo)在意大利伦巴第海域建造的漂浮码头每日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游客,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在法国凡尔赛宫的作品运用光影的变幻探讨了生态议题,而美国猎人角滨水公园(Hunter’s Point South Waterfront Park)的新装置则成为了经济的晴雨表。这些艺术作品与当地的环境相结合,产生空间、观众与艺术品之间的公共张力
英国脱欧公投刚刚落下帷幕,伦敦与巴黎拍卖还仍在进行中。今年,佳士得拍卖行迎来250岁生日。他们以一种非常英式的方式开展这个特别的日子:借展“勾勒英国艺术”(Defining British Art, 6月17日—7月15日)以及一场晚间拍卖(6月30日)——两场活动都在伦敦国王街的佳士得全球总部举行。同时在7月14日、15日,举行“创造市场,收藏艺术:佳士得拍卖行250周年庆”的收藏论坛。
6月25日,TANC Art Talk |“激活:重新想象美术馆现场”在上海K11 x Modern Art Gallery举行。四方当代美术馆创始人陆寻、上海chi K11美术馆馆长黄圣智、以及艺术家张鼎和于吉四位嘉宾,在《艺术新闻》主编叶滢的主持下,就美术馆如何突破白盒子空间呈现出新的活力、艺术如何与都市和自然环境发生关系、以及艺术与消费的关系等话题展开了讨论。
马丁·贝利所著的《我心如葵:梵·高的画语人生》带领读者重新审视梵·高及其作品。在本书里,贝利从梵·高生前留下的信件中按图索骥,为读者讲述梵·高名作的创作历程和后世故事。这些不平凡的,接近疯狂的往事告诉读者,艺术的永生也许就在于它的光芒来自于人世最普通的光影之中。
7月2日,“时间测试:国际录像艺术研究展”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以全球化背景下的录像艺术发展为线索,分为“移动的时间:录像艺术50年,1965-2015”及“屏幕测试:1980年代以来的华人录像艺术”两部分,全面勾勒国际录像艺术的发展历史。“香港录像艺术”则以特别单元的形式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