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exhibitions|展览 突破边界、全城联动:香港巴塞尔再度激活国际艺术新版图|ART IN HK 2025

 “艺术是超越”(Art is transcendence)、“艺术是视野”(Art is Vision)、“艺术是无界的”(Art is boundless),随着2025年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呈现在即,上述的三个宣言在陈福善、金守子和苗颖的作品上则透露出本届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下文简称香港巴塞尔)的重要风向——跨越时间、连接国际的艺术版图;亚洲移民的游牧与迁徙;以及借助网络突破的虚拟与现实间的界限。

news|新闻 香港艺术月特别呈现:维纳斯降临星街小区

当米洛斯的维纳斯失去的双臂被替换为篮球、标枪与弓箭等运动器材,古典美学与现代竞技的碰撞便在星街小区悄然发生。法国艺术家洛朗·佩博斯的六组雕塑装置重构了古希腊神像的经典轮廓,将奥林匹克精神凝练于维纳斯舒张的肢体语言中。这些持械女神不再供奉于博物馆基座,而是散落于湾仔的咖啡店与画廊之间——艺术史中“残缺美”的典范,此刻正以介入者的姿态,试探着公共空间与日常生活的全新对话。

feature|特写 “预言的寓言”: 透过“可见与不可见”的多重关系,追问现代性的灵魂缺失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冷静地直面他们生活的真实状况和他们的相互关系。”马歇尔·伯曼(Marshall Berman)在关于现代性的著作《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中引用马克思的话语,指出现代生活如同一团“运动的混乱”,一方面是永不满足的欲望与冲动,另一方面则是虚无主义与生活的碎裂。当前正在顺德和美术馆举办的展览“预言的寓言”,正是艺术家范勃对今日人们所身处的现代生活“看似坚固实则脆弱”的感受与表达,他在展览中通过一系列雕塑、绘画、装置和影像作品,试图揭示“可见与不可见” 的多重关系,观照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异化与焦虑。

feature|特写 打破画布,重构“镜像”:卢奇欧·封塔纳与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在Prada荣宅的跨时空对话

Prada荣宅于3月20日开幕的新展“镜像:Lucio Fontana与 Michelangelo Pistoletto”(Mirrroing: Lucio Fontana and Michelangelo Pistoletto)呈现了两位战后意大利代表艺术家的首次隔空对话。Fontana以“切割”画布在现代艺术史上留下前卫大胆的一笔,Pistoletto则以其对“贫穷艺术”(Arte Povera)的贡献成为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尽管二人的艺术生涯并未直接相交,但Fontana的“空间主义”理念和他对绘画平面的打破对Pistoletto的艺术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两位艺术家摆脱画布二维平面束缚的不同路径,亦显示出意大利绘画传统中关于透视法的探索在20世纪的多元延续。

interview|专访 从所在的地方 ,建立与世界的连接:对话泰国策展人格拉西亚·卡威旺

作为东南亚地区最具国际视野的策展人之一,长期生活工作在泰国的格拉西亚·卡威旺(Gridthiya Gaweewong)在当代艺术领域已深耕二十余载。泰国北部金三角区的出生成长经历让她自幼浸润于多元文化的交汇地带,也塑造了她后来在工作中对世界性议题的持续探索之旅。2007年,卡威旺上任曼谷吉姆·汤普森艺术中心(Jim Thompson Art Center)艺术总监,她以跨地域的策展实践连接起东南亚与全球艺术生态。从清迈当代艺术博物馆(MAIIAM)的筹建,到第三届清莱泰国双年展的策划,再到参与第16届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 16)的委员会工作,其职业生涯始终致力于探索地方性与全球话语的辩证关系。

feature|特写 与《如沙的格尔尼卡》在M+相遇,在无常与循环中生发信任与关怀

一顿饭、一封信、一首歌、一朵花——这些平凡的东西在艺术家李明维的创作中都被用作联系陌生人的“礼物”。1964年出生在台北的他属于在1990年代开始创作参与式作品的先锋一辈。在耶鲁大学修读艺术硕士的时候,他因为在陌生的环境倍感孤独而发起了《晚餐计划》(1995年),在校园内贴了几百张告示邀请有心人一同共进晚餐,而后抽签选出了30位,根据他们的饮食要求准备一顿中餐,以真诚的款待和食物作为建立信任和情谊的媒介。这个计划成为了延续至今的经典作品之一,而李明维在毕业后的创作都持续利用日常生活的不同环节和物品制造机遇、邀请和场景,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exhibitions|展览 ART IN HK 2025|对话、回溯与新生:香港三月展会及15档重点机构展览推荐

在紧凑的展会日程之外,每年三月的香港之行也是对艺术到访者脑力及“脚力”的锻炼,身在香港这处亚洲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及文化枢纽之中,不同的艺术机构将带来展现其鲜明面貌的展览或项目。对话、回溯与新生,是香港这个混杂了多元文化和多重思考的“Culture Hub”将在本月呈现出的艺术面貌。在这趟旅程开启之前,《艺术新闻》将以三档展会,以及15场重点展览,为读者勾勒出今年三月香港艺术之旅的高光与亮点。

news|新闻 再一次”向南”:地点孕育艺术,艺术孕育地点

上一次“向南”是2019年底,彼时正值展览“离岸之歌”的筹划,而我在胡志明市-河内-马尼拉-新加坡之行中的所见所想,亦深受编辑中的线上期刊《南方以南》诸位作者的影响和启发。当时,我在编辑笔记中乐观地预言:“是时候预览另一个序幕,想象另一种团结了”。时隔五年,以《艺术新闻》新栏目的邀约为契机,我试图重访“一路向南”的思考轨迹,并再次汇入这片与志同道合者共同编织的南方星图。

exhibitions|展览 “快乐的方式不只一种”:在孔窍丛生的空间中打开对话的通路

“阿荣询问这位老人,每天有多少《春光乍泄》的粉丝光临他的酒吧,以及他是否知道其中一位演员已经过世。他吐出一大团烟雾,用浓重的当地口音说:“对,对……这小子还欠我一杯咖啡呢。”
这段话摘自Para Site展览“快乐的方式不止一种”的引言。话中的老人是电影《春光乍泄》中的布宜诺斯艾利斯酒吧Bar Sur的经理,“阿荣“是策展人向在荣的自称,亦巧合地滑向他与老人谈论的对象——是一代巨星张国荣,亦或他于戏中的角色何宝荣。而对于展览题目的出处,大陆观众或许比香港观众更加熟悉——来自张国荣的歌曲《我》的国语版歌词。在这篇以回忆作为主体的展览引言中,数个具有差异的文化世界短暂相通,同属一个文本空间,召唤出展览的英文标题所抛出的问题:“How to Be Happy Together——我们如何(与“他们”)快乐地在一起?” 

exhibitions|展览 “异路”:胡晓媛的决绝选择

步入胡晓媛当前在大馆当代美术馆的展览现场,“异路”这一展题就已在分叉的路径中分晓。在入口处的装置《心皮 一》左侧,白昼似的沉静亮光,通过两面白色展墙包围而成的锐角角落向观众散射而来,通向装置《荒原上的花冠,或者,花冠上的荒原 一》;而右侧则是黑色的、由绡制成的黑色纱幔,隐隐地透出后方装置作品的形态——但你无法直接穿越纱幔见到它的“真身”,只能沿着纱幔所指引的路径行走,看见一枚小小的绘画《遗忘小屋 一》在墙壁上投下暗暗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