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画廊的常玉作品展“藏枒如华:常玉与浪荡子美学”仍在进行中。这场汇聚了华人现代艺术家常玉从上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中期不同时期、不同媒介作品的展览又一次向公众揭开了艺术家常玉神秘面纱的一角,而这已经是画廊主耿桂英历史上第7次举办常玉的展览。
踏青、赏樱、春游……忙碌的艺术季之后的4月迎来了一系列赏心悦目的展览。在上海,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带来多样性极强的“陌生风景”,希图让观者踏入不一样的世界;而上海博物馆则将英国风景直接搬来魔都,展出泰特不列颠美术馆超过70幅馆藏风景画作,是迄今中国举办的最大规模英国风景画展。想亲临17世纪的凡尔赛宫风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将展示门类丰富的藏品,以游客视角全方位展示凡尔赛宫盛况。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则带来了特展“古画动漫: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呈现以清院本《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制作的动漫影片,将多台解析投影仪的画面组成仿书画长卷的长形荧幕光墙,让观者置身科技画境中,体验中国长卷绘画的意境。
一场浸没式表演艺术将16台iPad与16名观众交互连结,由表演艺术家塔玛拉·索勒薇可(Tamara Saulwick)、声音艺术家彼得·奈特(Peter Knight)、戏剧与表演艺术家马丁·库茨(Martyn Coutts)与创意程序员斯蒂夫·贝里克(Steve Berrick)联合创作,打造出一处融合声、光与记忆的集体冥想空间,这就是4月5日-6日在尤伦斯艺术中心演出的澳大利亚iPad试听装置表演作品《变》(ALTER)。
“1982到1992的这十年,是一个无中生有的年代,一切都从一片贫瘠中开始。它是一个参照与反抗现实的阶段,充盈着个体强烈的欲望与知识渴求。而在这之后,伴随着我1992年的出国,所有的一切问题重心都渐渐导向了有关文化身份的认同问题。”叶永青在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重新回顾了他的这段创作时期。
纽约时间4月10日下午,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宣布委任现年48岁的马克斯·何莱恩(Max Hollein)成为新一任馆长,亦即博物馆历史上的第10任馆长。何莱恩是来自维也纳的艺术史学家,现任旧金山艺术博物馆(包括笛洋美术馆和荣勋宫美术馆)馆长及首席执行官。他从100多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今年夏天,他将正式开始其在纽约大都会的工作,与首席执行官丹尼尔·韦斯(Daniel Weiss)一同领导与管理博物馆的工作。
冰岛裔丹麦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的个展“道隐无名”正在红砖美术馆呈现。在美术馆的10个展厅空间内,一系列运用自然现象营造的装置综合了光、雾、影、水、几何等各种元素,显示出艺术家长期以来的研究关注重点。展览还包括了红砖美术馆馆藏的三件作品《盲亭》(The blind pavilion)、《声音银河》(Your sound galaxy)及《水钟摆》(Water pendulum)。
继香港、伦敦等地巡展后,将于今年5月由佳士得拍卖行在纽约上拍的佩吉与大卫·洛克菲勒夫妇珍藏中的两幅重量级拍品——马蒂斯的《侧卧的宫娥与玉兰花》(Odalisque couchée aux magnolias)和莫奈的《拉瓦古的塞纳河》(La Seine à Lavacourt)在4月10日至11日期间来到上海,为中国藏家和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提前了解这个传奇家族及其珍贵藏品的机会。
巴黎时间4月9日下午,路易威登基金会在巴黎举办了“与世界合拍——路易威登藏品精选展”。展览汇聚一批全新的精选馆藏,既有20世纪艺术大师杰作,也有当代年轻艺术家的新作,并且大多数为首次公开亮相。A系列的村上隆作品由基金会和村上隆合作构思,使参观者沉浸于这位日本艺术家的独特世界;B系列“生活在宇宙中的人”则围绕着情感亲和力的主题综合呈现了从马蒂斯、贾科梅蒂到皮埃尔·于热、马克·布拉德福德的作品。“积极全球化”是此次展览的宗旨:在展作品打破时间、地点的隔阂,向不同文化背景的参观者分享艺术带来的精神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