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至9月29日,第55届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以“表面之下”(Beneath The Surface)为主题在法国东南部城市阿尔勒举办,通过“震荡和动荡”(Tremors And Tremoil)、“精神”(Spirits (YŌKAI))、“痕迹”(Traces)、“平行”(In Parallel)、“重读”(Rereadings)等版块近60场展览,以摄影为媒介,打开认识世界的多维视野。
半个世纪以来,这个由摄影艺术家吕西安·克雷尔格 (Lucien Clergue)、作家米歇尔·图尼埃(Michel Tournier )和历史学家让-毛里斯·鲁奎特 (Jean-Maurice Rouquette )于1970年共同创立的活动一直将摄影艺术带入夏日人们的中心视野,并已成为全球摄影界的标志性盛会。在摄影节举办期间,本地从12世纪教堂至19世纪工业建筑的多处历史保护建筑将作为展览场地对外开放,为在此展出的作品赋予独特的在地语境,同时也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打开城市探索的丰富渠道。
为万物编年,与万物共生,当下气候与生态系统面临着新的挑战,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也迎来了转变的契机。2024年由《艺术新闻》与CHANEL联合发起的“永续之籽”教育计划在“万物纪”的主题之下,于6月15日在本年度合作机构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拉开序幕。
2023年,“永续之籽”教育计划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联合开展了“向山学园”交流共学与创作支持项目,来自全国高校的入选者与活跃在国际生态思想与艺术实践、可持续性设计和生态学领域的策展人、建筑师、思想家和科学家共同度过了为其三天的密集共学时光。本年度的“永续之籽”教育计划中“万物纪”系列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看见万物”(Seeing Wanwu)主题展览于6月15日-7月14日在杭州天目里美术馆驻留中心举办,14组创作者在“向山学园”中提出的创作提案经过完善,落地萌芽,从微观生物、植物到动物,从稻田、森林到海洋等生态圈,试图以个体之眼感知、深入探访其所在的具体生态现场,并尝试跨学科协作,在艺术与科学的交融地带探求生命的价值、触摸万物生命。在开幕当天,艺术家曹明浩和陈建军、艺术家郑波分别带来了以“水系学校#4:源头、本土知识与整体生命技术”和“生态感性与生态审美”为题的两场“种籽对话”艺术家工作坊,由创作者共享生态艺术创作经验与实践中的思考。
在6月16日的“‘永续之籽’天目论坛”中,“永续之籽”教育计划的发起人、《艺术新闻》主编叶滢,邀请艺术家郑波、曹明浩和陈建军与研究者楼森华、生态学家赵云鹏就“万物”、“生态”、“自然”等基本概念展开不同维度的讨论。在艺术与科学的交汇之处,一种新的共识正在浮现——各学科正在面临相同的任务,即以一种去人类中心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当前的工作,并在跨学科的交流与共同寻找新方法与新思想。
“当时这一片还没有高楼,也没有树,从香格纳画廊的平台望出去,可以一眼见到黄浦江,和江对岸没有房子的浦东。”
香格纳画廊创始人劳伦斯·何浦林(Lorenz Helbling)如此回忆香格纳画廊在2015年刚入驻西岸空间时的场景。在十年后接受《艺术新闻》采访的6月上旬,香格纳画廊外也没有树——它们已被连根裹着土球从地面掘出,斜卧在满是瓦砾的路面上,等待着从这片即将消失的园区中转移。
香格纳上海西岸空间所在的这片区域官方上被定名为西岸文化艺术示范区,截至至今年年初,这片区域历经近年数处机构、空间、工作室的空间更替、关闭与迁移。今年4月,空间纷纷收到腾退通知,被告知该片区域6月底将被全部拆除。
西岸文化艺术示范区拆迁所带来的唏嘘,来自这片区域及至沿线西岸文化走廊各处私人及公立美术馆、艺博会、画廊、基金会、艺术空间所聚合而成的群落带动的如同坐标系一般的历史——这里既是每年十一月伴随西岸艺术与计博览会开幕,推动上海成为全球艺术重要站点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促成上海整体文化艺术氛围成熟,以及艺术融入生活,包括近五年来看展成为一种潮流生活方式的关键形塑者——从工业遗存到如今已经成为上海市民生活不可分割之部分的城市水岸,这一切的从无到有,都是从对艺术的引入开始。
“艺术先导”的发展理念,或许早已预示着这片区域不定的未来——“先导”的筚路蓝缕越有效应,让位于“科创主导”的局面就到来得越发急促。
1985年12月,在位于拉萨市的西藏革命展览馆,两场展览正在举行。从展馆入口进去,观众会发现右手边是名为“西藏概况”的展览——该展览是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的纪念性展览;左手边则是来自美国艺术家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的“劳生柏作品国际巡回展”,即“ROCI中国”的拉萨站展览。为了举办这场展览,劳森伯格租用军机,将70余件作品运抵拉萨——值得一提的是,同机抵达的,还有供应拉萨市民日用的活鸡和大白菜。同样在1985年,贡嘎嘉措与其他青年艺术家共创了“甜茶馆画派”,开启了西藏当代艺术的篇章。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西藏当代艺术的发展没有停滞,相反,西藏当代艺术的发展与中国近40年的当代艺术发展历程是共时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正在拉萨吉本岗艺术中心举办的艺术家周力个展“四季”,以及艺术中心成立以来举办的前三场内地当代艺术家的个展项目——分别是“杨冕:照见”“蒋晟:八万四千年”和“丁乙:十方”——并不像劳森伯格当年如飞碟一般,突然降临在这一片神秘、广袤的土地之上,而是这一持续性互动的最新现场。
作为当下最受国际关注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之一,曹斐以敏锐的洞察力,运用全景视角,深切关注中国当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剧烈变化。2024年6月22日,曹斐的大型中期回顾展“曹斐:潮汐宙合”在浦东美术馆揭幕。该展览是浦东美术馆自开馆以来的首个女性艺术家个展及首个影像与媒体艺术大展,也是全球最大规模的曹斐个展之一。在展览开幕当日,《艺术新闻》(The Art Journal)邀请艺术家曹斐、本次展览的三位策展人南希·斯佩克特(Nancy Spector)、谭雪、杨北辰,与刊物主编叶滢展开对话。对话以“时代潮汐与创制世界”为主题,从曹斐的切身成长与创作经历进入,通过不同创作线索解码艺术家三十年来的艺术实践,为观众拉开了艺术家所打造的从技术到情感、从身体到文化、从日常生活到数字时空、多维度体验未来的时空世界的滑动门,为了解本次展览提供了更加深入的通道。本次展览和开幕论坛得到CHANEL特别支持。
“此在他乡”显然不止是艺术家这一代的伤痛,如同植物随风与动物飘荡落地生根、沙石顺水与地理集散冲击成滩,无论捡起哪块石头,我们都会与未名的记忆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