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盈利艺术组织卡蒂斯特(KADIST)在线发行的电子出版物《传统的频率》(Frequencies of Tradition)是策展人金炫辰(Hyunjin Kim)过去十年研究成果的总结;她曾担任2019年威尼斯双年展韩国馆的策展人、卡蒂斯特亚洲地区首席策展人(2017-2020年)和仁川艺术平台艺术总监(2021年),被认为是这一时代最具代表性的韩国女性策展人之一。同时,“传统的频率”也可视为一系列同名研讨会、委托项目和展览的回响,包括在广东时代美术馆(2020-2021)、仁川艺术平台(2021-2022)和卡蒂斯特旧金山(2022)举办的同名群展。作为卡蒂斯特三年亚洲项目(2018年底-2022)的组成部分,展览始终将目光投注于亚洲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的纠葛关系上。正如金炫辰在旧金山展览的前言开篇中所说:“‘传统的频率’以传统为中心,并将其视为一个充满争议的空间。”而通过出版物,读者们得以首次窥见这一系列研究/实践的整体面貌。
在领导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 MoMA)30年后,格伦·D·劳瑞(Glenn D. Lowry)在上周宣布,他将于2025年9月卸任馆长一职。“现在是思考博物馆未来的正确时刻,把握当下(carpe diem),”劳瑞在接受《纽约时报》访问时如是说道,“30年前我想要做的事情,或是已经完成,或是正在以一种非常积极的方式进行着。”[1] MoMA董事会主席玛丽-乔西·卡拉维斯(Marie-Josée Kravis)表示,劳瑞在职期间,领导MoMA建立了“更广阔而深入的收藏”,“使博物馆更加开放,成为更广泛思想交流的场所。”董事会将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劳瑞的继任者。
2024年7月13日,在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一场集会中突发枪击事件,美联社驻华盛顿特区的首席摄影师埃文·沃奇(Evan Vucci)用相机记录下的瞬间引发人们关注。新闻摄影、普利策奖得主、“刷屏照”版权等话题继而持续发酵,仿佛用相机拍下的照片在图片唾手可得的时代再次值得被重视起来。米歇尔·赛邦(Michel Setboun)与玛丽·库赞(Marie Cousin)合著的《四十年新闻摄影:图片社时代》(40 ans de photojournalisme: Génération Agences)以照片和自述的方式回顾了新闻图片社时代的辉煌,而随着数字化时代来临,图片社面临着消失或合并的不同未来。
本期“美术馆在场”刊发的是北京画院美术馆。当前正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的展览“劣纸·良画——齐白石的墨痕逸兴”以“纸”为切入点,探索了齐白石的艺术灵感开端。正如这场以材料切入的展览,以小见大,“一叶知秋”,是北京画院如今的工作方法。成立于1957年的北京画院,由齐白石任首任名誉院长,而隶属于画院的美术馆自建馆以来,就以齐白石作品的陈列为立馆之本。如何发挥收藏价值,并持续更新内容活力,以及面向不同语境的观众推动齐白石作品的国际传播,是北京画院持续思考的所在。“美术馆在场”是《艺术新闻》2024年推出的全新栏目,关注一系列处在实践前沿的博物馆与美术馆,从其年度展览和项目策划出发,探访这些博物馆和美术馆如何梳理自身文脉与地域特点,回应时代议题和观众需求,进行资源整合,制定内容策略,试探艺术更多可能的联结,在谋求发展中,同时进行“寻找自身面孔的努力”。正如汉斯·贝尔廷(Hans Belting)在《新美术馆中的艺术史:寻找自身面孔的努力》中所写的,“当没有哪种艺术以达成共识为目标时,任何艺术都有权利争得在美术馆展出的机会。当不再有美术馆去满足所有要求时,每个美术馆都可以利用展览的机会让这些不统一的期待获得表达权,让想象中的命题在展览中先后得到实践。”在过去的数年里,中国的美术馆正面临着这样在新的艺术共识没有达成时,不同国家、不同时间段与不同流派的艺术同时呈现的混杂(丰富)状态。中国国内美术馆在过去数年中迎来了艺术观众的极大增长,但也经历着由于经济和社会环境转轨带来的运营阵痛。国际机构合作与海外巡展在上海与北京等艺术中心城市渐成主流,成为吸引艺术受众的重要模式;以学院作为研究和教育基础的大学美术馆回应自身文脉,生发出联结历史和未来的艺术线索;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美术馆期望扮演文化枢纽的角色,以艺术激活特定地区的文化生活;而由地产体系拱托而起的民营
伦敦考陶尔德美术馆(Courtauld Gallery)正于五月至十月举办英国现代艺术先驱、极具天赋的女画家和设计师凡妮莎·贝尔(Vanessa Bell,1879-1961)的个人展“现代艺术先驱”(A Pioneer of Modern Art),以纪念 100 年前这位伦敦最具创新精神的艺术家之一。贝尔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和欧米茄工作室的创始人之一、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的姐姐。她曾一度被人们所遗忘;她的艺术和个人生活总是被神秘感和矛盾所笼罩——这一切无不令人着迷。这也是美术馆首次公开展示馆内收藏的一些凡妮莎·贝尔的作品。展出的作品包括油画,如她的成名作《对话》(A Conversation)、木刻、纸本作品以及她为欧米茄工作坊(Omega Workshops)所做的纺织品设计等。
第三届弗里兹首尔艺术博览会(Frieze Seoul,以下简称“弗里兹首尔”)于9月7日落下帷幕。今年的弗里兹首尔和往年一样与韩国画廊协会运营的Kiaf SEOUL同期举办,据主办方估计,在为期四天的活动中,弗里兹首尔共吸引了来自46个国家的逾70,000名访客,其中包括来自世界各地的收藏家和130多家美术馆与机构的代表。
“我从整个世界汲取灵感。我对世界有无限的热爱。”[1] 2024年8月2日起,顺德和美术馆(HEM)呈现了艺术家肖恩·斯库利(Sean Scully)的个展“离开海水的地方”,展览汇集了斯库利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40组绘画及雕塑作品,横跨其超过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
在光州双年展(Gwangju Biennale)迎来30周年之际,第15届光州双年展以“盘索里:21世纪声景”(PANSORI, A Soundscape of the 21st Century)为题展开,主展览由尼古拉斯·伯瑞奥德(Nicolas Bourriaud)作为艺术总监进行策划,以光州中越公园的双年展大厅为中心,展出来自30个国家的72位艺术家的作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当代空间,为讨论不断变化的环境以及人类和艺术的未来创造一个舞台。策展团队成员还包括芭芭拉·拉吉埃(Barbara Lagié)、杰德·巴格特(Jade Barget)、库拉莱·阿布杜卡里科娃(Kuralai Abdukhalikova)、李尤娜(Euna Lee,音)和索菲亚·朴(Sophia Park)。此外,由不同国家、城市、机构和个人组织的光州双年展国家馆从上一届的9个扩展到31个展馆和一个特别项目,分布在国立亚洲文化中心(ACC)、杨林洞历史文化街区及城中多地,在整个双年展期间,整个光州市都充满着多样的文化和艺术活动。
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PHOTOFAIRS Shanghai)创立于2014年,创立至今已成功举办九届,是亚太地区领先的影像艺术收藏平台。博览会在推动亚洲艺术影像市场发展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并已建立起关于影像艺术媒介权威而活跃的国际交流。
自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创立以来,超媒体集团(Meta Media)一直担任博览会重要合作伙伴,2025年暨博览会成立十周年,超媒体集团将以主办方身份为第十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带来全新面貌,注入全域资源与传播能量,持续打造上海城市文化IP,推动提升上海文化的引领力、创造力、影响力。
2024年秋季,沈伟将携其舞团——沈伟舞蹈艺术,以汇聚美、法、中三国舞蹈艺术家的实力阵容,为中国观众带来舞团创始之初的两部经典之作《天梯》与《声希》,陆续登台上海保利大剧院、武汉琴台大剧院、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以及深圳坪山大剧院,带来五城十场的大型巡演,为观众们展开一幅深刻、先锋又极具东西方美学意义的经典当代舞蹈画卷。
沈伟是蜚声世界的华裔舞蹈家,是国际舞坛为数不多的极具影响力的东方面孔之一,以其深厚广博的文化积淀和独树一帜的舞蹈风格奠定了其在现代舞领域不可或缺的艺术地位,近些年来随着与国内院团、机构日益频繁而深入的合作,更让他在国内市场赢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沈伟表示:“我始终认为建立中国自己的现代文化与文明是我们的使命和目的。《天梯》和《声希》这两部作品是我这些年研究的成果,我想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给现在的文化增添一份色彩,让观众们多一个看待中国文化的不同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