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香港迄今规模最大的文化项目之一,M+视觉文化博物馆通过其收藏和展览超越传统的艺术博物馆范式,涵盖视觉艺术、设计与建筑、流动影像以及亚洲视觉文化等多元领域,成为了立足亚洲的全球性文化机构。在已有的以西方为中心的博物馆体系范式面前,新兴的文化机构如何实现跨越地域与时间的连续与再创造?在去全球化浪潮与后殖民的语境下,当代香港既延续着历史上东西方交汇的要津,又兼具在地性与跨国离散网络的文化特质——这一“香港性”先孕育于此,又通过离散社群的连结漂向世界扎下新的根系,最终又回流本土。
每年三月香港为来自不同地域的艺术家搭建舞台。国际艺术探照灯投向香港,亦照见了艺术家和机构丰富、校正与重写在地论述的努力。近期亮相的实践者中有近年于艺坛初露头角的影像艺术家冯可贝(Colbie Fung)和刘清华(Jess Lau),也有早在九十年代初便开始尝试录像艺术实验的麦海珊(Anson Mak),呈现出香港影像实践浪潮的延续与更新。中生代艺术家如苏咏宝(Wing Po So)和许方华(Phoebe Hui)的新作展现出一种稳而有定力的创作节奏,以既往积累为养料,探索纵深处与新面貌。我们亦能看见生长于北美、拥有香港背景的艺术家王浩然(Adrian Wong)和单慧乾(Sin Wai Kin)在本地机构的支持下带着他们的作品回到这个城市。他们成长背景和创作的多元与复杂性告诉我们,我们无法从一单一的本地性维度来理解香港的当代艺术景观。
本届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Art Basel Hong Kong,下称ABHK)中,近几年涌现的“全球南方”叙事、多元文化群体变得由为可见,不仅有更多来自南方的画廊和艺术家活跃于主画廊展区,还有23家来自开普敦、科索沃、孟买等多个地区的国际画廊首次参展。在“艺术探新”(Discoveries)、全新展区“艺立新思”(Premiere)和以“岁月流转”(As the World Turns)为题的“艺聚空间”(Encounters)也呈现了大量年轻一代的艺术家、有离散背景的艺术家以及曾经是主流语境下“边缘群体”的艺术家创作,在现场编织起一股切身亲密而又流动延展的群聚能量。此外,“策展角落”(Kabinett)、“与巴塞尔艺术展对话”(Conversations)及Para Site艺术空间、录映太奇联合Nowness Asia共同策划的“光映现场”(Film)等单元也在呼应同样的趋势。
2019年,艺术家林书楷的自制布偶戏台、绘画、装置综合创作《岛屿戏台》在香港黄竹坑Rossi&Rossi画廊的“新神剧场”展览中展出。林书楷使用香港标志性的竹制施工脚手架作为戏台的支架,宿命轮回般地唤起“黄竹坑”的起源,正是得名于脚手架的原材料“黄竹密生取材之坑谷”。这个自明朝起形成的坑谷村落历经了上世纪60年代起轻工业的鼎盛、90年代的制造业萧条、千禧年左右的旅游地产开发、2010年开始的“工厦活化”,名字的本意早已被人遗忘。时代更迭至今,黄竹坑蜕变成了南港岛的核心艺术区,超过20间本地及国际画廊、艺术家及经纪工作室、非营利机构聚集于此。“新神剧场”展览由当时刚加入Rossi&Rossi画廊不久的香港总监方恒邀请本地策展人万丰策划,以12位来自内地、香港、台湾的艺术家关于民间信仰与人文的创作,将两岸三地丰富活跃的民间宗教活动及剧场般的民俗庆典仪式搬进了工厦中的画廊空间。这场展览在当代的语境中重塑了漫长历史演变至今的“神圣性”及宗教的更新和再创造,与不远处的本地大王爷庙遥相呼应,也与画廊并行经营的佛教艺术及古董业务形成互文。
“艺术是超越”(Art is transcendence)、“艺术是视野”(Art is Vision)、“艺术是无界的”(Art is boundless),随着2025年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呈现在即,上述的三个宣言在陈福善、金守子和苗颖的作品上则透露出本届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下文简称香港巴塞尔)的重要风向——跨越时间、连接国际的艺术版图;亚洲移民的游牧与迁徙;以及借助网络突破的虚拟与现实间的界限。
“粤港澳大湾区”(The Greater Bay Area)这一概念挪用自旧金山湾区(The San Francisco Bay Area),将具有地理、文化共通性的区域划归在同一套经济与政治的发展框架下,集中和调配自然、资金和人力资源。然而,塑形中的“大湾区”,区域内的艺术机构是否在形成新的共识与互联?这些机构自身有着怎样的特质与诉求?它们如何看待自我的身份塑造、理解其所在的区域语境,又如何将对以上的思考反映在内容脉络与愿景规划之中?
2025年香港艺术季,将继续以多档艺博会,美术馆和艺术机构及画廊展汇集来自艺术世界的目光。240间将在本年度的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带来兼具国际性与本地视野的艺术作品,并扩展和香港本土艺术机构的合作;专注于亚太地区的Art Central重回中环海滨,呈现跨国叙事。
6月16日下午,作为2024年度“永续之籽”教育计划的一部分,“万物纪”系列项目公共讨论活动“‘永续之籽’天目论坛”于天目里美术馆进行。致力于看见万物、认知万物、与万物对话,本次论坛旨在提供一个共情于万物生机、学习万物智慧、重述万物编年史的讨论平台。由“永续之籽”教育计划发起人、《艺术新闻》主编叶滢主持,“‘永续之籽’天目论坛”邀请艺术家曹明浩与陈建军,艺术家郑波,山水自然研究者、艺术家楼森华,生态学家、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研究所教授赵云鹏,从当代艺术、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科学的多个维度,探讨“以万物为尺度”的生命观与世界观,展开了一场面向公众的跨学科对话与交流。
《艺术新闻/The Art Journal》将于香港艺术周期间,在3月25日于亚洲协会香港中心(Asia Society Hong Kong Center)举办主题讨论“浪潮回声:海外华人女性艺术家再发现”。本次讨论将从现当代艺术史的个案与群体研究,关注海外华人女性艺术家这一历史上长期被忽视的边缘群体,重新审视她们在全球离散艺术社群中的创作成就,并探讨她们如何透过艺术实践重塑文化与性别身份。本次主题讨论由《艺术新闻/The Art Journal》、亚洲协会香港中心与真宝基金会联合举办,由CHANEL特别支持。
编者言
第 一 二 三 期 , 二 〇 二 五 年 三 月 刊
正文:从东南亚 、广州和香港开始的行程 ,也厘定了《艺术新闻》2025 年的内容面向和工作线索 ,「地方性与世界的连接」,已然也是我们 DNA 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