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狂风骤雨后的成都显得格外平静,玉林的K空间迎来了艺术家谭平在成都的首个展览项目“谭平:艺术家的七个工作日”,这场由策展人俞可策划、艺术家谭平主导的实验性项目既非传统意义上的作品陈列,也非行为艺术的短暂表演,而是一场以“时间”为原材料的观念实验。策展人俞可将其定义为“艺术生产的动态切片”,出品人杨凯则称之为“画廊空间的冒险”。
论坛邀请亚洲协会香港中心总裁孟淑娟(S. Alice Mong)与“玩·具”展览的策展人、真宝基金会总监暨知美术馆馆长王从卉分享于各自工作范围中对女性艺术家创作进行发现、研究、梳理与支持的长期努力。同时,邀请巴黎赛努奇博物馆(Musée Cernuschi)馆长易凯(Éric Lefebvre)以及TAF艺术基金会(Tonato Art Foundation)艺术总监翁笑雨加入对话,分享他们在巴黎、纽约与新加坡等地的个人观察与机构实践经验,在香港这一汇聚多元国际力量之地共同想象将华人女性艺术家创作带入全球艺术视野与研究领域的经验、方法与新方向。
2025年4月19日,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创始人、艺术赞助人、慈善家盖伊·尤伦斯(Guy Ullens, 1935-2025)在瑞士家中离世,享年90岁。UCCA馆长田霏宇(Philip Tinari)在UCCA发布的讣告中表示:“盖伊·尤伦斯毕生坚信艺术具有滋养心灵、跨越文化并架起沟通桥梁的力量。在中国创立艺术机构的壮举,正是他将这一信念付诸实践的证明——这一既充满开创精神又彰显慷慨胸怀的设想,最终孕育了UCCA的诞生。在他悉心培育最初十年并奠定坚实根基下,UCCA已为数百位艺术家提供舞台,启迪了数百万访客,更成就了无数艺术生涯。今天,我们怀着感恩之心铭记他的那份善良、热忱与融贯东西的国际视野,并将继续推进他开创的这项伟大事业。”
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人奖”第四届获奖策展小组林以宁和杨佳馨的展览项目“金属游历”近期正在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北京)展出。该奖项由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与香奈儿于2021年共同创立,旨在扶持具有潜力的中国青年策展人和研究者,助力其在影像艺术领域的成长与发展。林以宁和杨佳馨凭借其方案“金属游历”在评审团的三轮评选中脱颖而出,于2024年度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以入围方案在群展中呈现,并获得第四届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人奖”。“金属游历”通过艺术家刘清华与杨佳馨的作品,重新梳理与诠释档案,以记录性姿态(documentary gesture)呈现他者视角下患者康复的过程,以及患者自身从伤病走向痊愈的旅程。
“广州美术学院建校70多年来所留下的精神遗产、形成的文化底色,我想可以用学校七十周年校庆的主题词‘惟实励新’来概括。”在接受《艺术新闻》专访时,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范勃以“惟实励新”这一具有辩证性的语汇,总结华南乃至粤港澳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美术学府的血脉和文脉。自1953年建校以来,广州美术学院不仅继承了岭南文化务实求真又锐意进取的传统,更在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之中赋予其新的内涵。
工艺虽然与人类社会的创造和生活表达息息相关,但历来都跟艺术有所区分。自18世纪工业革命起,工艺又或者“应用美术”(applied arts)因其为市场服务的实用性而被西方艺术界普遍认为不如美术(fine arts)纯粹、自由和具有原创性。这种观念随着抽象艺术在20世纪初的诞生进一步深化,直到1960年代装置艺术兴起,让现成物、非传统媒材和一些原本归类为工艺的手法开始被纳入当代艺术话语,两者的界线才变得流动起来。由旧日纱厂保育改建而成的CHAT六厂本身也在荃湾勾连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探索,不断活化艺术与社群的联结,其春季展览“涌动的暗线——游走在民间智慧与当代视野之间”则如题所示,在历史语境下重新审视艺术和工艺之间多元的关系,打破民间工艺只属于过去而当代艺术更为注重创新的刻板印象。
“近年在学术界,有一些关于视觉人类学的感官转向的讨论,包括感官人类学和人类学的多模态表达等方面的研究。当代艺术领域也有很多艺术作品出现‘民族志转向’的现象,我们会发现有些艺术家在用类似人类学田野工作的方法,去到一些特定的社区、特定的社群中去做实地调研。在这样的对比观察中会发现,这两个领域的交互转向中既有关联又有显著的差异,比如大多数这类与田野相关的作品都选择以影像为媒介,虽然这些研究对象、调研方法和记录媒介有部分交集,但是艺术家和人类学家通过作品要呈现的问题和表达方式又有着各自的侧重点,非常有启发性。”
由La Vie物质生活艺术中心举办的第二届深圳藏家展“二手时间——深藏者之二”延续四年前的首届展览“另一种注视——深藏者们”的主旨:非盈利机构以自发姿态为默默耕耘的深圳藏家搭建平台,让藏家得以讲述自己的收藏故事与脉络,从而以收藏为切口链接本地艺术生态的多方参与者。如果说首届展览更着重于让深圳藏家的行动 “亮相”,那么在“二手时间”展览中则可看到一种越发清晰的收藏价值取向叙述,即在市场的迷雾与泡沫之外,收藏应当滋养藏家的生命与精神家园,并因其与个人生命和时代之间的关系而拥有历久弥新的韧性。
新加坡首家非营利私人艺术基金会Tanoto Art Foundation(TAF)于2025年初正式成立,TAF的创建者Belinda Tanoto(陈昱廷)表示,“我们成立TAF的目的是让人们参与到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中来。作为新加坡首批私人艺术基金会之一,我们期待TAF成为东南亚的心脏,成为连接不同文化和社区之间的桥梁,并建立新的、未曾探索过的联系。我们希望TAF的项目和计划能够帮助加深人们对艺术的认知、欣赏和参与,为艺术家、观众和不同声音的汇聚创造空间。”在促进东南亚当代艺术体验的对话之时,TAF还致力于在亚太地区、南美和其他地区的文化和社区之间架起桥梁。
出生于法国西部旺代省的法布里斯·伊贝尔有着多元交叉的身份: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获得者、法兰西艺术院院士、法国国家林业局“护林行动”基金会大使、诗人、创业者……他长达近四十年的艺术实践涵盖绘画、行为艺术、装置和商业项目,并将艺术融入数学、神经科学、农林学、历史、天体物理学,以及爱、身体与物种进化。曾是数学奇才的伊贝尔在绘画中找到理解世界的方式,而这些绘画的灵感在一片“山谷”(La Vallée)中孕育而生——这是他自90年代初期起用30万颗种子在故乡播撒出的一片森林,他的艺术工作室和思想实验场,他为探寻新的可能性而展开的生态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