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9月19日,现代传播Modern Studio在位于上海八号桥的现代艺术基地(Modern Art Base)开幕,展出了题为“缪斯・改变・中国”的时尚摄影回顾展。
9月3日,欧洲宣言展(Manifesta)官方公布,其将于2020年在法国马赛举办的第13届欧洲宣言展将与荷兰 MVRDV 建筑事务所及 The Why Factory 共同合作,对马赛城区进行一系列跨学科的城市研究,以此对第13届欧洲宣言展的策展框架打下基础,并为马赛市民为即将到来的宣言展做好合作协同的准备。同时,这些研究也将在2020年的宣言展期间为各种艺术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平台。
冰岛艺术家拉格纳·基亚尔坦松(Ragnar Kjartansson)的作品《好多悲伤》(A Lot of Sorrow,2013-14年)今年在北京林冠艺术基金会 (Faurschou Foundation)循环播放了四个月。这件与美国“国民乐队”(The National)合作的行为表演作品的录像记录了2013年在美国纽约 MoMA PS1的现场演出,在长达六个小时的演出中,乐队循环演唱着一首单曲长约3分30秒的歌曲,《悲伤》(Sorrow)。
9月5日,“后生命”第二届BMAB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作为一个推动艺术与科技交叉实验的国际学术平台,本届双年展围绕“后生命”这一主题,分为主题展览、实验空间、超链接展、试听演出、主题论坛、工作坊六大模块,集中呈现艺术家在艺术与科技领域的跨学科艺术实验。策展人之一、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费俊对《艺术新闻》说:“后生命是一个新的概念,本质上可以理解为对未来生命的简单解读,也可以理解为传统意义上的生命之后的可能性。这个词我觉得还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今天我们需要重新反思人类中心主义视角,应该更广泛地关注生命。第二个是科技推动的生命仍有很多不可知的可能。”
其中的策展单元“艺述”聚焦于当代中国绘画,在“绘画地图”的主题下,汇集了60位绘画艺术家参加此次1500平方米空间的特展。艺博会作为艺术市场中的事件逐渐产生影响力,引发一个地区的丰富艺术活动已渐成常态。九月,一波丰富的艺术活动正在夏末秋初展开。
20世纪初期杰出的奥地利表现主义画家埃贡·席勒(Egon Schiele)与活跃于1970年代美国的女性摄影师弗朗西斯卡·伍德曼(Francesca Woodman)都因私密的肖像人体创作而为人所知,相隔半个多世纪,他们在泰特利物浦美术馆(Tate Liverpool)正在呈现的展览“动态生命”(Life In Motion)中相遇。
本届“北京当代”分为五个单元:“艺述(STORY)”、“价值(VALUE)”、“未来(FUTURE)”、“活⼒(ENERGY)”和“众望(WONDER)”。主办方把展会的形式作为突破点,以当代性在中国的基本问题面向及实践路径为坐标,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推广,把与中国密切相关的当代艺术画廊作为核心的合作伙伴与命运共同体,首届共吸引了32家画廊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