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八九十年代的电视剧、流行音乐、漫画和电影培育了香港人的归属感,促使香港的文化影响力扩大到了更广泛的地域。如今,香港西九文化区 M+ 视觉文化博物馆旗下的永久设施 M+ 展亭的新展览以新的视角对那个黄金时代进行了一番回顾,希望再次提振当地的流行文化。
第五届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在经过数天紧张的预览及销售后,就快要接近尾声。然而,从会场中比肩接踵的状况来看,展会热度只增不减。作为每年亚洲地区最盛大的艺博会,今年共有242家画廊带来了浩如烟海的艺术品。我们从中选择了多组东西方艺术名家之作作为推荐,也特别提取了近年艺术界关注的科技主题作品;有些制造“辣眼睛”效果的“暗黑系”艺术作品,也令不少人费解,如果你是收藏家,会有兴趣带它们回家吗?
来自35个国家的242间画廊参加了2017年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在3月23日迎来人潮涌动的首个公众开放日。西方大师与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高价频传,从数十万到2000万美元不等,有的已被藏家收入囊中,也有的仍在洽购中。《艺术新闻》从中挑选10件价格在150万美元以上的作品,探底现场销售状况。
从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开始,香港成便成为了国际大画廊进入亚洲的首站。虽然出于场地狭小租金高昂的限制,不少画廊纷纷在亚洲各地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其丰富的藏家资源和与欧洲的紧密联系确保了香港目前仍是亚洲最重要的艺术市场中心。
3月20日至3月25日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期间,除了诸多重量级的艺术作品之外,自2014年起便设立的特别单元“光映现场”也将同期发生,呈现一系列影像艺术作品以及艺术家纪录片,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进行放映。今年,该单元继续由李振华策划。在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李振华分享了他对“光映现场”的策展思路和特别推荐。
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成交活跃|2017年巴塞尔艺术展市场报告发布|纽约亚洲艺术周销售额创4.23亿美元新高|设计互联与V&A公布10月开幕展内容|谷歌与巴塞尔香港23日合作推出虚拟现实项目|“宝马艺术之旅”公布入围艺术家名单
K11 Art Foundation(KAF)近期在香港开幕的三个展览 —— “第二天性:一个属于你的当代艺术展”、“纵虎归山”和“.com/.cn”,分別涉及了人与自然、对回忆和历史的投射,以及人与科技的主题,从三个角度探索了我们与外部环境和物质世界的关系。
从2000年开始,越来越多的艺博会在全世界开枝散叶,其中,巴塞尔艺术展(Art Basel)、弗里兹艺术博览会(Frieze)以及欧洲艺术博览会(TEFAF)仍然是最重要的三大艺博会,它们背后盘根错节的人际资源网络也勾勒出这个领域中的各种“势力”关系,其中的竞争与合作,正改变着全球艺博会的版图与发展。
3月22日,经济学家克莱尔·麦克安德鲁(Clare McAndrew)首次在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上发布了《巴塞尔艺术展与瑞银集团环球艺术市场报告》。报告指出,2016年艺术市场销售额总计约566亿美元,相比2015年下降了11%,其中中国市场占到了全球艺术品销售额的20%。除了特别指出亚太地区高净值人群的规模首次超越了北美地区之外,麦克安德鲁在发布会上也指出,由于艺术品买家如今遍布全球各地,因此当今的艺术市场并不会像1980年代那样回温缓慢。
随着港铁南港岛线通车,黄竹坑近年亦成为香港重要的艺术区之一,在此能参观多家重要的艺术空间与画廊,是了解本地艺术景观不能绕过之处。现代传播新开的 Modern Art Base 与德萨画廊等新的艺术空间与画廊的入驻,更为这片新兴艺术区域带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