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现场报道:香港巴塞尔与成长的“香港元素”

May 16, 2014   艺术新闻/中文版

 

安全口畫廊展位,墻上掛的是香港藝術家林穴的新作。(《無題》,林穴,7X45.7X4.8cm,2014)

几年前,还在全球当代艺术地图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香港,很快又被置于镁光灯之下,并且频频在各类论述平台上与艺术大师、昂贵的艺术交易以及炫目的艺术作品相连。全球最顶尖的艺术博览会之一、由去年登陆的香港巴塞尔艺术节,5月15-18日在湾仔会展中心举行。大批来自全球的画廊、藏家、博物馆馆长、学者、艺术爱好者以及星光熠熠的艺术家将会像候鸟一样涌入这个城市,在不到一星期里,享受由酒、音乐、艺术、华服以及金钱搭建起的艺术盛宴。从2008年起担任香港艺术展总监的Magnus Renfrew也是巴塞尔艺术展的总监,他对这场艺术盛会表示兴奋,并认为“健全的法律和金融制度;位于亚洲中心、连结东西的地理环境;好酒店、多样化的食物以及英语环境“会令香港“极有潜力发展成为艺术之都“。

博览会上日益增长的“香港元素”

这次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总共有245间画廊参加,比去年略多2间,虽然主办方表示“正在尽最大努力让展会反映地域特色,参与画廊有超过一半来自亚洲”,但据现场点算,其中14间为香港本地画廊,而所有画廊中只有8间代理了香港本地艺术家的作品。这再次引发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不够接地气”的争议。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总监Magnus不同意这种看法,“我们力求挑选最好的画廊。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展只有两间画廊来自迈阿密。”

把“政治正确”的讨论放到一边,回到真金白银的艺术交易上,香港本地画廊大多表示“成绩不错”。代理了四位香港艺术家的本地画廊Osage的画廊经理史洁表示,14日到15日,“卖出了一些东西”。她拒绝透露总共的销售件数,但表示“大约为我们带来的作品的一半”,销售价格区间为“4500-60000美金”。这其中包括三幅本地“70末”艺术家区凯琳于2014年新创的作品,购买的藏家有“机构和个人”。据即将于2017年落成的视觉文化博物馆M+15号下午公布的消息,M+首度以总价500万的“Brown家族年度购藏基金”在香港巴塞尔艺术展购置藏品,其中就包括两幅区凯琳的作品(Memento (White Shirt),Memento (She Can’t Remember),2014)。

Osage 画廊展位,观众正在欣赏香港艺术家石家豪的作品

史洁称,Osage画廊的藏家大多来自亚洲,比如菲律宾、印尼、大陆等等。但在这次艺术展上,尽管她感觉“国际化面孔比去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少”,但仍然有完全不了解本地艺术家的新藏家,通过画廊介绍以及翻阅手册,对作品进行垂询,并完成购买行为。“这就是为什么画廊永远要参加艺博会,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会碰见什么新藏家。”史洁说。她以刚结束的科隆艺术博览会举例称,一位德国藏家仅仅透过Osage的展品目录,而对本地艺术家石家豪的作品发生浓厚兴趣。“这实在难以想象,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而言,石家豪的作品是‘如此香港’。”

对本地艺术家感兴趣的,除了藏家,还有非本地的画廊。来自东京的Shugo Arts在这次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上带来了本地目前最具国际知名度的艺术家李杰的三幅近作。14号VIP预展日开幕30分钟内就卖掉了两幅,15号卖掉了另外一幅,统共价值5.9万美金。画廊主Shugo Satani不愿意透露藏家的身份,但指出作品被如此快的卖掉,是因为有早已熟悉并喜爱李杰的藏家,在此次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上积极“寻宝”。Shugo Satani自述,他在数年前从一次Osage筹划的群展上首次知悉李杰的作品,立刻就被他的独特性吸引,“他的作品像一曲深沉的歌,是香港的,但在更宽泛的层面,也是亚洲的,同时展现出对西方文明的深刻理解”。另外,Shugo Satani表示他还有几位十分喜爱的香港艺术家,不排除未来与他们再合作的关系。

东京的画廊ShuoArts,蓝色的绘画作品为李杰新作(Uriage-Normal to dry, 2013, 55x43x5cm)

由一个意大利人、一个半中半日的华裔以及一个香港人共同创办的安全口画廊致力于发掘年轻艺术家。在这次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上,它带来了8位香港艺术家的作品。画廊创办人之一陶心书表示,这次艺术展总体情况尚好,目前已经售出了4件左右的作品,其中包括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参加艺术家林穴的作品,以及关尚智与同为艺术家的妻子黄慧妍协同为去年出世的儿子共同创作的“问之未来基金”系列作品中的一件新作。陶心书拒绝透露这两间作品的藏家以及价格,因为目前属于预定状态。错失了关、黄新作的本地艺术收藏家林伟而在5月15日的艺术展沙龙上抱怨,由于对本地艺术家的关注日益增多,慢了一步,就要懊恼好久。

香港艺术生态的活跃正成为不争的事实,“香港艺术家直到现在还不是那么习惯市场行为,即使是卖的很不错的那几位。” 史洁说。

机会,机会!

艺术市场的增长的确为香港艺术家带来了更多的能见度和机会,但在机会面前,艺术家们的反应也并非全是雀跃,其中的况味可谓复杂。以上提到的在博览会上展出作品的艺术家李杰,他以诗意、单纯而又饱含情绪的作品正成为如今最受国际关注的香港艺术家之一。在这次博览会上,有三间画廊代理他的作品,是被代理的最多的香港艺术家。这令他十分忙碌,“虽然这是一个博览会,但我还是想做些新东西。”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开幕之前,李杰接受《艺术新闻》电话采访时表示。彼时,他正在纽约筹备自己于4月底开幕的个展。换句话说,从4月到5月,他需要完成至少四个展览的准备工作。“我已经习惯飞来飞去了,但我不太喜欢这么忙,“据他自己介绍,展期已经排到了明年底。

香港艺术家李杰

这幅一派看起来欣欣向荣的“准艺术之都”模样,并非缘来已久。就拿李杰来说,在2006年的夏天,他还是“没有钱,没有伴侣“,靠借住在朋友的工作室,把画室里的抹布做成一颗球体,用来“发泄过剩的脾气“。但到2007年,他开始变得忙碌起来,并且得到愈来越多外界的认可,包括2012年获得香港国际艺术展的“艺术世界之未来“奖,2013年与M+合作,成为威尼斯双年展香港馆的艺术家。在M+为他制作的一本精美的展览图集里,他在2007年至2008年间的展览数目已经超过了2000年到2006年的总和。

李杰的忙碌并非个案,与他当年一起居住在火炭的70年代末出生的艺术家,这几年一直是香港当代艺坛上活跃的力量,并逐渐受到国际注目。比如白双全2009年代表香港参加威尼斯双年展,2012年在Frieze London得到全场最佳展览,幷于同年获得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 2012)的最佳艺术家奖;关尚智是2013年首届“HUGO BOSS亚洲艺术大奖“得奖者。

机会来了,然后呢?

关于艺术和商业关系,永远会激发起无止境的讨论。在香港艺术家还习惯毕业后主要靠教书为生,把创作作为一种业余爱好的过去,商业对于这里的艺术家而言,是陌生的。“我当时完全没有想过可以靠艺术为生,因为我所认识的资深艺术家,大多是业余创作。“70年代初出生、1994年艺术系毕业的石家豪说。他是最早受到市场关注的一批香港艺术家。但目前市场单向的买卖买卖已令他觉得不足够:“办一次展览,东西被买走了,然后就没有了。”他这一两年在思考“互动”这件事,并且索性去年自己出了一本名为《1984》的小书,自己撰文、插画,分享自己对14岁那年的香港的记忆。“我留下了电邮和脸书,真的有读者写信给我,与我分享他关于于1984年香港的照片,而他之前并不怎么接触艺术,这种观众群的扩大很珍贵。

在李杰看来,艺术买卖“其实也可以是一种沟通“,至于艺术市场,“我没有办法去改变当代艺术市场,但希望我不让自己冲昏头脑,最重要是总记得自己要做的。“在这次的博览会上,李杰“希望能做些与空间有关的东西,即使这件事在巴塞尔并不容易。“李杰2011年携手Osage画廊参与瑞士巴塞尔展,作品是让展览场地化身成一个三百五十方呎的示范单位,把展品全部放置其中。画廊负责人与李杰分别乔装成地产经纪及其助手,向客人讲解艺术品细节,并且按照呎价买卖。“那是一个很完整的作品,“李杰回忆说。言下之意,即使金钱叮当响如巴塞尔,还是有发挥的空间。

尝试在艺术市场中“玩嘢“,也是更年轻一代的艺术家邝镇禧的态度。1987年出生的香港艺术家邝镇禧由画廊安全口(Exit Gallery)代理参加此次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比起70年代出生的本地艺术家,2009年毕业的邝镇禧熟稔艺术市场的速度要快得多——至今他已经举办了三次个人展览、参加了四次艺术博览会,包括2011-2012年的Art HK以及自去年起来到香港的Art Basel。

不过像大多数香港艺术家一样,他对艺术市场也保持着距离感和警惕,他目前正在构思“如何做一些卖不掉的作品“,但也并不赞成要完全走到市场对面去,而更认为应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去年香港巴塞尔期间,他做了一面生日时用的三角彩旗,但把它们涂成了灰色。“季节性的博览会就像生日会一样,灰色和热闹保持一点距离,“他把这面灰旗挂在画廊的一角,彷佛某种沉默的表态,但他也怀疑,“不知道是否有人注意到它们。

在这批艺术家崛起的背后,是香港日益变化的文化图景,包括从2000年初,西九文化区这样世界级的文化项目开始在本地生根发芽,即将于2017年落成的M+博物馆,更雄心勃勃地把收藏重点放在当代视觉文化,填补了香港没有当代艺术博物馆的空缺。除了自上而下的建设,民间也开始活动起来,比如中大毕业的艺术系学生从2002年开始入驻附近位于火炭的工厂大厦,这些当时尚属廉价的空间,容纳着一无所有的艺术系学生的焦虑和灵感,并因群聚效应,通过一年一次的工作室开放,成为艺术新秀展示的平台。与此同时,2005年至今持续发烧的中国当代艺术在拍卖市场屡屡创下天价,与其毗临的香港以近水楼台之姿吸引着国际艺术资本的目光,这其中包括像白立方、高古轩这样的国际画廊以及巴塞尔这样的艺术博览会。

因为大环境的变化,香港当代艺术也开始受到关注。“在一个Art Basel和拍卖行还需要香港的艺术世界里,自然也需要更多的香港艺术家,“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2014军械库博览会“焦点:中国“单元策展人田霏宇(Philip Tinari)说。撰文/吕阳

《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日报》第2期将于今日面世

《艺术新闻》与《艺术新闻》国际版团队再度携手合作《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日报》,以中英双语出版,为来自全球各地的参观者献上艺博会权威资讯■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