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湾区艺术论坛|新空间,新联结,新公众:新型公共艺术的时代到来了吗?

Oct 03, 2021   艺术新闻

木瓜、火龙果、香蕉、野生蕨类带着原始的质感和形态,自然生长于这方没有人为干预的土地上,共同组成了一个富有岭南乡村特色的花园。花园中央,是一座竹子“凉亭”,红砖垒砌的圆坛可供人们休憩相聚,在爬山虎环抱的砖墙中感受大自然的能量,同时反思自我与所处生态环境的关系。这件名为《自留园》的作品位于深圳坪山美术馆户外广场,随着时间推移,花园经历着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的周而复始。作为一件公共艺术作品,它不仅是景观式的符号,更多蕴藏着根源性的自然形态,面向本地观众,探讨艺术与当地环境、人与自然的能量转换。

9月12日,《艺术新闻》与深圳万象城联合举办的 “城市公共艺术再定义”论坛在深圳万象城举行。这座科技与设计之城,正在聚合新的当代艺术磁场。城市艺术文化设施的升级与艺术生态的扩容,为新的公共艺术带来了怎样的发展空间和可能性?

1“城市公共艺术再定义”论坛现场

《艺术新闻》主编叶滢邀请到艺术家周力,深圳坪山美术馆馆长刘晓都,艺湾artbay创始人、OCAT原总馆馆长栾倩和广州美院美术馆副馆长胡斌等四位长期在深圳与珠三角艺术前沿耕耘的艺术界人士,共同探讨公共艺术将如何面对新环境、新观众,从而创造出新形态和新关系。

2

近期美国AEA咨询机构(AEA Consulting)发布的《2020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报告显示2020年宣布的前13座价值最高的文化设施和场馆中,深圳占据7座,数量过半。在新的文化设施升级热潮到来之前,艺术家已经意识到在公共空间,艺术所能带来的聚合与联结效应。

3艺术家周力

艺术家周力分享自己2014年创作的《尘埃—蜕变》时说到:“作品要与环境融合,而不是对抗。”这是一个位于深圳宝安国际机场T3航站楼,高21米的大型公共艺术装置,最初的目的是为提升机场整体环境。在这个位置原是一颗耷拉的黄色假树,无法给旅客到达深圳后带来好的第一印象,如何用一件作品聚合和联结机场大环境成为作品的关键。周力说:“要让作品成为一个证明,一个集中点,让很多人可以说我在那个有蝴蝶的地方等你,公共艺术最早出现肯定也是这个意义。”

4
5周力作品《尘埃—蜕变》在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图片来源于网络

周力提到庞伟为在深圳举办的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设计的一个没有任何人工建筑痕迹的纪念园,纪念本来是充满人类主观意识的行为,但这个纪念公园没有一棵植物,只改善土壤,让植物自己生长,和自然有机灵活的融合。

6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纪念公园实拍,图片来源:景观设计学前沿
7纪念公园内的自然观察记录,图片来源:景观设计学前沿

相似的,坪山美术馆也有一个自留园,是艺术家和策展人沈瑞筠带来的户外艺术项目。与广东农业大学的教授合作在美术馆前开垦了一片真正的花园,里面种着火龙果、香蕉、芒果等当地的植物水果。坪山美术馆馆长刘晓都分享到这个想法起源于探讨艺术家和园林的关系。结合深圳撒了种子就能生长的自然形态,用纯粹的广东植物,形成一片没有人为干涉的花园,让大众在美术馆中感受自然与人工的力量互动。

8坪山美术馆馆长、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合伙人刘晓都
9坪山美术馆前的《自留园》局部,图片来源:坪山美术馆

“公立美术馆的基本底色是为我们所在区域的公众服务。”刘晓都提到坪山美术馆作为当代艺术的平台需要吸引所有的坪山公众来欣赏艺术,带着孩子来感受审美的熏陶。其中美术馆一层张永和的装置需要触摸和移动才能被更好的激发,带有互动性的装置,结合公交活动和儿童项目能为美术馆走向公众带来更多可能性。

10儿童在《自留园》内互动学习,图片来源:坪山美术馆

相较于年轻的坪山美术馆,OCAT华侨城在深圳已经扎根十五年,作为最早形成城市聚落的文化创意园区,它能持续保持生命力离不开其开放多元的态度。栾倩介绍到:“华侨城所处地块原是工业区,但随着主体产业的衰退,区域面临转型。彼时园区立足创意和文化特色,引进多元的、小型的创意企业,在当代艺术、实验音乐、和创意设计三个板块发力。”

11艺湾artbay创始人、OCAT原总馆馆长栾倩
12OCAT深圳馆外观,刘建华个展期间,图片来源:OCAT深圳馆

从美术馆研究出发,胡斌将华侨城OCAT的发展总结为“从星星点点种下种子,逐步扩容成立体的生态。”OCAT当代艺术中心在确定它的学术标准的同时布局公共项目,包括放映、表演和公共艺术的展示,同时通过不断吸纳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形成充满生机的城市聚落和生态,从深圳走向全国。

13

从坪山美术馆自发生长出来的“自留园”项目受到启发,在讨论中,大家谈到了在艺术生态扩容之时,是否能对公共艺术在大湾区的创作和发展带来更多非物质性的想象空间?

倡导“新类型公共艺术”(New Genre Public Art)的美国女性艺术家苏珊·雷西(Suzanne Lacy)的《量绘形貌——新类型公共艺术》(Mapping the Terrain: New Genre Public Art)中将新型公共艺术总结为跨阶层的非物质艺术。

14苏珊·雷西(Suzanne Lacy)《量绘形貌——新类型公共艺术》(Mapping the Terrain: New. Genre Public Art)的封面,图片来源:www.suzannelacy.com

早在1984年,她邀请了一百多位60岁以上的老年女性,这些基本在社会中是匿名人群,不被关注,她邀请他们在海边探讨自己的话题、自己的生活、给年轻女孩生活的建议等等,最后形成一个录像作品。同年在洛杉矶她做了《奥克兰项目》(The Oakland Projects,1991-2001),邀请社区的年轻人讨论他们的城市话题和自己的遭遇,通过公共艺术将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联结在一起。雷西寻找那些被忽视,消失在公众视野中的隐蔽话题,用诗意的方式呈现,实现跨阶层的公共艺术。

15苏珊·雷西(Suzanne Lacy),《耳语,浪花,风(Whisper, the Waves, the Wind)》,(1983-1984),图片来源:www.suzannelacy.com

艺术家郑波2013年生活在香港时,做过一个关于在港菲佣的作品《为伊唱》——生活在香港的菲律宾女佣缺少自己的生活空间,周末她们会结伴去天桥、公园等公共场所,郑波为他们在广场中央搭建了一个大喇叭,去唱他们小时候在菲律宾的歌曲。主持人叶滢评论道:“这些非常朴素的公共项目把城市中没有被看见的人和事通过公共艺术表达出来,让更多人理解这群人被漠视的现实处境。”

16《艺术新闻》主编叶滢
17郑波《为伊唱》(2015)在香港尖沙咀的梳士巴利花园艺术广场现场,图片来源于网络

另一个例子是发生在OCAT第八届雕塑展的《抱怨合唱团》,栾倩分享到:“深圳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比如上学难、看病难、工作压力大、房价高等,人们会有宣泄日常生活不满的需要,那么我们把这些不满收集起来变成歌,把“抱怨”转化成正能量唱出去,并传递给更多的人。我们组织志愿者到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世界之窗、欢乐海岸市民中心去演绎,反响很好。这首歌还获得了《鹏城歌飞扬》十大金曲之一。”

18OCAT深圳馆2014年招募创演的《抱怨合唱团》公演现场,图片来源:OCAT深圳馆

提及中国公共艺术的当下状态,胡斌说:“有很多永久性的大地艺术、田野艺术,呈现多为景观式的符号,树立的是一个吸引大家拍照的地标。”很多园区希望做永久的雕塑,但其中的困境是”一个园区第一届公共艺术展已经差不多将园区填满“。因此他提倡Suzanne Lacy提出的非实体化公共艺术,将关注点放在多阶层人群的参与,在未来需要更多的公共艺术体现不同人群的权力诉求。这和深圳新型的城市发展态势相匹配,来自天南海北的人汇聚在这座城市,有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诉求、不同的声音。胡斌解释道:“公共艺术不应该只是一个被动被观看的景观,而是它能够互动、能让观众表达自己的声音。

19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广州美术学院艺术管理学系胡斌教授

胡斌本人也参与组织过两次“走出去”的调研,称为”移动美术馆“项目。一个是“珠三角工厂大考察”,让艺术家与珠三角的工人产生互动。这些工人从来没有进过美术馆,也没有想去的念头,但是当艺术家走到他们身边,相互交流,相互都会有触动。另一个是走向农村,和源美术馆合作,陈晓阳和银坎保在广州的从化农村发起组织了一个源美术馆,在那里做工作坊和艺术活动。我们的项目是把艺术家带进农村调研,同时把村民带进广美。之前艺术家将村民用的多功能柜子进行了改造,这些柜子下面养鸡,上面放脸盆和杂物,很有特点,带有村民的历史。经过改造的作品曾在华美术馆展出,后来也在广美美术馆展出,当村民看到本土资源被转换利用,在美术馆得到呈现,会有别样的体会。这是一个多人群参与的表达,是未来要更充分探讨的方向。”胡斌说。

20《龙眼角柜计划》在深圳华·美术馆展出,图片来源:上启艺术
21

随着艺术生态从最初的高地和散在边缘的星群状态变得更加丰富和有机,深圳的艺术系统也在不断扩容,美术馆、画廊、艺博会不断涌现,观众群体也随之增大,欣赏艺术、消费艺术、收藏艺术的群体几何式递增。

周力切身体会的说到:“5年前动用自己的力量拉着朋友去看(艺术深圳艺博会),动员都没人来,而今年艺博会VIP日就沸腾了。”栾倩也分享到:“1998年成立的何香凝美术馆在过去的二十年间也可谓是见证了观众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到拥挤的过程。”她解释道美术馆初期最担心的就是观众少,作品放在那儿也没人看,组织专家演讲也没有观众,有一次还让同事换下馆服穿上便服假装观众。但是现在何香凝美术馆和OCAT人满为患,讲座甚至做分会场,同步网络直播,还满足不了观众的需求。

222021年艺术深圳现场,图片来源:艺术深圳

当观众对艺术的热情被勾起,下一步就是培养成为更加专业的欣赏群体。在9年前的第五届雕塑展,郑国谷复制了一个何香凝美术馆在华侨城的广场,因为占用了跳广场舞的空地遭到了业主的反对。但后来这个空间做了小朋友的画展,退休职工的摄影展,通过引导,让观众加入参与讨论和创作,栾倩发现抱怨就消失了。当公共艺术从观众的角度出发规划,能够更好的激发对于文化的需求、艺术的渴望。

23郑国谷《何香凝美术馆再盖一遍》(2003)展览现场,图片来源:LEAP艺术界

刘晓都分享了坪山美术馆的经验,这座公立美术馆是免费开放的,观众不花钱也能看到高质量的展览,于是在没有商业压力的情况下,就可以进行一些前沿的当代艺术的实验。除了这类公益性的展览,其它美术馆也存在诸如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大展、梵高展等需要通过售票收回成本的市场化运作的展览。刘晓都认为两种行为能够相辅相成的促进观众建立共识,更好的资源配置,能够共同促进文化消费的需求。比如公立美术馆去推动还不具备市场价值、更具实验性的艺术,而民营机构可以推动比较热门、更能吸引人流的展览。当公益的和商业的能更合理的分类定位,有助于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24安尼施·卡普尔个展(2021)在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现场,图片来源: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25

在被重新定义为大湾区的粤港澳地区,正在经历着整体的文化与艺术设施扩容和升级。在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将于11月开放,深圳正在兴建多个投资巨大的城市公共设施,以广州美术学院为代表的艺术教育基地也在进行教学改革,在湾区的多个新的文化节点上,顺德和美术馆、坪山美术馆等民营与公立艺术机构正在带来国内领先的大型当代艺术展览——大湾区正在形成高密度的文化集结——香港有着成熟的拍卖行和画廊市场体系,同时M+博物馆有着本地区最为丰富的当代艺术与设计馆藏、并以国际标准展开研究、教育和展览项目,广州则较为完整的美院学术研究基础和历史文脉的继承,胡斌说到:“广州通过广美和华师美术学院聚集了师生群体,他们通过一种向心力联结在一起,形成系统和组织。”

26M+视觉文化博物馆外立面,图片来源:MPlus博物馆

遥相呼应的深圳则立足科技和设计领域,这座城市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新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状态,科技企业充满创新力,政府投入建设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将在近年拔地而起,文化观众也在发生飞跃性的变化。

香港、深圳与广州三座城市相互联动,大湾区有可能构建高密度的艺术和文化生态——一个能与经济奇迹等量而观的艺术南方。

27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效果图,图片来源: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我们一直接受西方的体系框架,必须承认我们仍然不在顶流,不仅需要恶补硬件,也需要恶补内容和软件。”刘晓都说道。随着越来越多的公立美术馆和民营艺术机构的机构的建立,周力也表示当各方交汇在一处,城市的定位才有可能成立,深圳城市的核心定位,才可能成立,同时这个核心的建立需要时间。胡斌同样赞同:“中国现在的情况比较复杂,我们仍需要去追赶学习。中国人有属于自己的机智、幽默,未来发展出来的体系也许将不同于西方体系的规则,在追赶的过程中,我们会在本土生长出属于自己的、别样的表达。

以此次聚集艺术家、美术馆馆长、艺术机构运营者所进行的关于城市新型公共艺术的讨论为契机,艺术新闻/中文版》未来将从植根本地的案例与经验出发,于国际艺术交流与全球湾区对话的语境中,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与艺术现场展开更多的深度对话与思想碰撞。整理撰文/蒋天览

28

为什么神秘主义再度降临世界:危机年代的艺术转向

在混沌莫测、疑虑弥漫的“后疫情”年代,全球艺术展览中的神秘主义趋势能否开启一条联通与转变之路?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