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巴塞尔迈阿密海滩博览会上,观众可躺在草地上观看影像作品
2014年第二届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在一月底宣布今年参展画廊名单后,其新增部分“光映现场”的申请亦已截止。2月27日在北京举办的巴塞尔香港艺术展媒体发布会上,“光映现场”单元的策展人李振华透露,“我们已经收到了140个申请,反应很热烈。”李振华在接受《艺术新闻》记者的采访时表示,“此次巴塞尔香港‘光映现场’的画廊数量可与巴塞尔及迈阿密海滩两展会同一单元的申请数量相当。作为第一年推出的单元,这一消息令人振奋。”展会亚洲总监Magnus Renfrew介绍说。“我们想要展出最优秀的艺术影像作品,可以是以影像方式创作的艺术品、录像、关于艺术家的纪录片。亚太地区的许多艺术家以这一媒介创造出最出色的作品,因此在香港展会中融入这一板块是合情合理的。影像艺术市场也在发展。一直以来,影像艺术的销售都极具挑战性。”
“影像艺术在亚洲,尤其在中国,越来越得到更多平台的认可。”本次参展画廊之一,来自北京的魔金石空间总监曲科杰在接受《艺术新闻》的采访时对巴塞尔香港本届中影像单元的设置表示支持。近年来,魔金石空间在展出影像艺术方面较为活跃,因此收到了来自展会方面的主动邀请。“当然影像这一手段在这个行业里已经不新鲜了。我们报的大多是八零后年轻的艺术家,能够代表当前中国年青一代艺术家的创作面貌。”
巴塞尔艺术展引入Video Forum录像艺术专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5年,并设立由瑞士银行公司(现合并为UBS)主要赞助颁发的录影艺术奖。随后于1999年引入艺术电影专区,入选影片——由艺术家创作或有关艺术家的电影——得以在Stadtkino巴塞尔电影院放映展出。在2011年,为庆祝迈阿密海滩巴塞尔艺术展诞生十周年,展会特别将Film单元的作品在由著名建筑师Frank Gehry 设计、新落成的New World Symphony大楼7000 平方英尺的户外投影墙放映。而在巴塞尔入驻香港的第二个年头,这一重要“基因”也自然落地生根——展会与香港艺术中心合作,于agnès b.电影院内分三日展出入选作品。相对迈阿密海滩的户外放映安排,agnès b.电影院120人的容量也显示了香港寸土寸金的特点。“我们为VIP保留了少量座位,但如果未被坐满的话,会将之开放给公众。”Magnus Renfrew对于此次的场地安排如此解释道。
而在放映作品的选择上,“与展会整体画廊区域分配比例——超过半数来自亚洲——保持一致。但具体到画廊代表什么艺术家,提交什么作品,则并无限制。”该单元的策展人李振华谈到。李振华是北京艺术实验室(Beijing Art Lab)的创办人,常驻北京及苏黎世,近年来策划多场新媒体艺术展览,如于2011-2012年,以录像及新媒体艺术项目闻名的香港本地艺术组织录映太奇与多间艺术、文化机构合办的《平行世界》项目,正是由李振华担任策展人。选择李振华负责此次“光影现场”,Magnus Renfrew表示展会“需要一个既能够了解亚洲,又了解国际语境、并熟悉影像艺术的策展人。”李振华认为自己在此次策划中的定位是,“销售方面,是画廊与展会的需要;从我的角度来讲,我不需要考虑过多。同时这一板块被称为‘Film’,我认为与香港的电影工业也密不可分的关系。”
不可否认的是,在这场国际性的商业艺术展会中单独为影像媒介开辟独立单元,对于衡量及预测市场趋势上具有指示性作用。从国际来看,“与收藏摄影作品相似,一般来说,需要有一定收藏经验的藏家才能够理解和接受影像艺术作品。”Magnus Renfrew在多年来与藏家接触的经验中如此总结道。而在区内,则是另一番景象,曲科杰认为:“现在越来越多大陆的藏家对影像作品进行试探性收藏,这一趋势自去年越发明显。我们带过去的10件影像作品,都被国内的一些收藏家收藏。明显感觉到一些藏家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当然与他们的主要收藏相比,影像还只占少数。”对于在影像艺术方面有所专长的画廊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有利消息。
影像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已经被艺术家使用超过半个世纪,而在中国内地,自1988年艺术家张培力发表被视为中国当代艺术中首个录像作品的《30X30》至今,也有二十余年的历史。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影像作品通过网络媒体,开始更广泛地得到流通和传播。对于收藏家来讲,这种可复制性、易传播性,是对他们收藏意识的一个挑战。但影像艺术在技术含量以及材料的丰富运用方面,相较其他媒介,在表现艺术家想法时更加清晰、形象化,表达能力更强,具有不可替代性。对于当代艺术家来讲,他们更愿意使用这种媒介;但对于收藏家来说,这意味着他们要调整心态:如何去收藏这类作品?
曲科杰坦陈,“我们会向藏家解释,你买一张画、买个雕塑与买个video是一样的,都是对艺术家思考、想法的表达。买一张画也一样要考虑到后续的保护、修复等问题,同时占用空间。但影像作品的收藏,一个很小的空间可以容纳上百件作品。另外它的版权、版数,同时目前影像作品也可以结合装置,极具展示性。当从接收方面,藏家还要慢慢适应。另外相对其他媒介,影像作品目前的价格也比较低廉。对于藏家来说,也是值得考虑的方面。” 撰文/Tsao Yi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