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列奥纳多·达芬奇的作品《救世主》在纽约佳士得以4.5亿美元成交。图片来源:佳士得
2017年11月15日,列奥纳多·达芬奇的作品《救世主》在纽约佳士得拍卖行以4.5亿美元的价格被一名匿名买家购得,成为历史上在拍卖市场中成交价最高的作品,自此之后该画作便淡出了公众视野。它的淡出几乎是与《蒙娜丽莎》有着同样的意义:即我们已几乎不可能去拨开那关于误解与传言的重重迷雾,从而去重新窥探它真实的面貌。
自筹备阶段开始,《救世主》是否会出现在2019年10月份开幕的卢浮宫“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大展中就引起诸多关注。尽管作品未出现在展览现场,但在开幕当天卢浮宫亦表示将做好作品在展览期间到达法国并参加展览的准备。如果借展款项能于1月1日前确认,保险就能确保达芬奇的这幅杰作被纳入卢浮宫的展览。然而现在这个日期已过,达芬奇学者马丁·坎普(Martin Kemp)为它的下落不明感到惋惜。
卢浮宫,“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展览现场,图片来源:卢浮宫
《救世主》的神秘购买者、作品下落及真实性成焦点
自《救世主》亮相伦敦的英国国家美术馆展览以来,观众对它的模糊印象已经持续整整九年。其中决定性因素是它那已高达4.5亿美元的天价,创造了少有的古典艺术大师的价格记录,但却还不如莱昂纳多地产(Leonardo Land)出售的某极度稀缺房产的价格而更令人讶异。
大量的媒体报道填补了作品向公众展示的空缺——即使一些参与其中的记者知道他们所报道的内容是经不起推敲的。如果此时有人说这幅破纪录的达芬奇绘画并不出自达芬奇,那就是大新闻,而承认这就是达芬奇的作品则并不算什么新闻。
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救世主》(Salvator Mundi),1500年,图片来源:佳士得
许多被广泛传播的报道都热衷于探索那些令人琢磨不透的秘密,也牵涉到极为富有的沙特王子们。阿布扎比文化旅游局曾经发表声明表示,文化旅游局为阿布扎比卢浮宫购得了这件作品,但是由于画作没有出现在公众场合,难免引发人们对于其真正购买者、存放地乃至画作的真实性的质疑。
2019年8月,艺术记者肯尼·沙克特(Kenny Schachter)在Artnet新闻的报道中透露,《救世主》位于沙特王储价值5亿欧元的“Serene”号游艇上,并将一直存放在那里,直到沙特阿拉伯的麦地那(Medina)欧拉地区(Al-ula)耗资百亿美元的艺术项目完成。而当这幅杰作在最后时刻缺席卢浮宫展览时,它再一次给这些报道故事注入了新动力。尽管推测都没有得到证实。
“Serene”号游艇
当风险如此之高时,对此事件和画作的判断就因人而异了。一旦有个人色彩的故事出现,故事主角们的立场就会变得僵硬,甚至变质。那些传播者依靠将故事个人化、个性化来获得生动的效果。例如该画作的前主人罗伯特·西蒙(Robert Simon)曾被指控,因为他在2008年在英国国家美术馆对这幅画进行私人观赏期间与之后所说的话被人们扭曲,尽管他有完全相反的文件去证明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冷静而系统地分析原始文献无法引起人们注意。
抛开500周年狂热
对《救世主》的研究仍需更科学的方法和依据
我们很难平等地去看待所有鉴别达芬奇画作所需的复杂、交错以及需要积累的证据。我们在鉴定之时有一个不容小觑的优势,即我们能从他的艺术、理论及科学中归纳出多方面的特征、因素。但这种复杂性的缺点是,如果一个因素被剔除(无论其令人信服与否),它都将玷污整个论点。
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救世主》(Salvator Mundi)细节,图片来源:佳士得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关于基督手握球体的光学的争论,马丁·坎普认为它是由水晶制成。然而已有人不止一次地用“科学”去尝试证明它不是水晶,而那些证据则来自平时面前拿着真实球体摆姿势的模特。当一个水晶球体放入阳光下时,它会产生放大的颠倒图像,而在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I Saacson)创作的《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传记中,他指出,达芬奇把这个球体画成了一个不折射,也不扭曲光线的中空玻璃球。
他是在利用自己在珍稀矿物方面的专业知识去想象一个有着微细闪烁的斑点或“夹杂物”的水晶球的形态。他以水晶球隐喻恒星,并将其视为宇宙的外部极限。而基督如他的父亲一般,伫立于物质世界的边界之外。
马丁·坎普(Martin Kemp)、罗伯特·西蒙(Robert Simon)和玛格丽特·戴利瓦尔(Margaret Dalivalle)合著的《Leonardo da Vinci’s Salvator Mundi and the Collecting of Leonardo in the Stuart Courts》,图片来源:Robert Simon.com
在马丁·坎普和罗伯特·B·西蒙(Robert B. Simon)共同撰写的《列奥纳多·达芬奇的救世主和斯图亚特宫廷的列奥纳多收藏》《Leonardo da Vinci’s Salvator Mundi and the Collecting of Leonardo at the Stuart Courts》一书中探讨了那些“达芬奇化特征”,即达芬奇所有绘画作品的特点。它有一种“鲜活”的特性,就是通过达芬奇精妙处理油彩的方式,使人联想到基督作为人的物理上、视觉上的存在——与此同时,救世主于精神之上的庄严难以被精确定义。
达芬奇利用他的彩釉分层法,类似于晕染法,以忽略线性边界的方式创造绘图形式。这是一种绘画方法,但它亦包含了只有达芬奇才能完成的完整的心理学、神学及科学维度。心理学上,这已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暗示。神学上,达芬奇坚定上帝的无限本性是我们有限的心灵所无法企及的信念。科学上,达芬奇研究人类视觉,证明眼睛是一种异常复杂的工具,而视觉的确定性终将被模糊性取代。在《列奥纳多·达芬奇的救世主和斯图亚特宫廷的列奥纳多收藏》一书中,作者尽可能详尽地罗列出以上及其他特征。
马丁·坎普表示:“这双重损失是非常令人惋惜的。我希望在经历达芬奇诞辰500周年的狂热之后,那种有分析有依据的理智会占上风。然而,我在前一本书《与列奥纳多一起生活》(Living with Leonardo)中所叙述的经历表明,事实将非如此。”(翻译/Zola Shao)
*本文作者马丁·坎普(Martin Kemp),著有《Living with Leonardo, Fifty Years of Sanity and Insanity in the Art World and Beyond》,与罗伯特·西蒙(Robert Simon)和玛格丽特·戴利瓦尔(Margaret Dalivalle)合著《Leonardo da Vinci’s Salvator Mundi and the Collecting of Leonardo in the Stuart Cou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