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TEFAF开幕现场
3月16日,(TEFAF Maastricht 2019)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展览和会议中心(MECC)举行。今年276家参展商带来的艺术品贯穿了7000年的艺术史,分布于八大领域:古典艺术、古董、设计、高级珠宝、当代艺术、绘画、纸上艺术和部落艺术。在今年的39家新参展商中有13家当代艺术机构,包括:Galerie Gmurzynska(美国)、Simon Lee画廊(英国)、佩斯画廊(美国)等。
2019 TEFAF开幕现场
开幕前夕,TEFAF发布了今年的艺术市场报告《中国艺术市场》,报告由纽约苏富比艺术学院教授兼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吴可佳撰写,这是西方艺术机构首度以中国艺术市场为主题发布的叙事性研究报告。
2019 TEFAF开幕现场
该报告由五个章节组成,通过数据研究及与主要市场参与者的访谈,回顾了过去四十年间中国艺术市场如何逐步发展并成长至今天的规模。该报告还包含针对中国一批重要艺术收藏家及私人美术馆馆长的问卷调查,深入分析他们收藏的原因、收藏的门类以及对于未来的展望。《艺术新闻》就此次报告对吴可佳进行了采访,将为你从九个方面解读这份报告。
2019 TEFAF开幕现场
国际艺术博览会首次
对中国艺术市场进行历史性回顾
既有的中国市场报告一般只反映某一年度的市场动态,较少进行深度叙事。而该报告线性回顾、挖掘了中国艺术市场的起源及其近四十年的发展历史。“尽管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艺术市场,外界对中国艺术市场的了解仍然是有限的。” TEFAF首席执行官帕特里克·凡·马里斯(Patrick van Maris)表示,“本年度的艺术市场报告将通过对中国艺术市场发展的历史性回顾、以及与收藏家和主要从业人士的访谈为这个快速成熟的市场提供详实的背景。”
TEFAF首席执行官帕特里克·凡·马里斯(Patrick van Maris),图片由Carl Timpone拍摄
现代中国艺术市场在40年发展历程中
已快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艺术市场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艺术市场始于70年代末以计划经济为主的国有文物商店,从二级市场的视角来解读,与西方几大拍行超过200年的历史相比,中国艺术市场这四十年的发展历史是较为短暂的。重要的转折点在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90年代才出现了国内第一批拍卖行,包括朵云轩拍卖(1992年)和嘉德(1993年)等,这些拍行此时才开始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进行拍卖。但在不到三十年间,保利、嘉德的成交量已成为全球第3、4名,仅次于佳士得和苏富比,可以说成长速度惊人。”
中国目前拥有20家艺博会和4000余家画廊
海外艺博会和蓝筹画廊的入驻将引发竞争升级
当代艺术是一个国际化的市场,中国艺术家的事业发展需要国际艺术市场,因此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西方蓝筹画廊开始代理中国艺术家,这一点对于中国画廊来说是在服务、资源、专业性等各方面的冲击和挑战。巴塞尔博览会进入香港对于中国一级艺术市场而言起到了转折性的引导作用。由于非藏家到藏家的转变更多从一级市场开始,这些进驻对于开拓新的藏家群体将起到重要作用。西方拍行虽然在国内的业务受到限制,但它们的入驻也带来了先进的观念和服务管理,对国内拍行而言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中国书画和瓷杂器物占比86%
是中国二级艺术市场成交量最大门类
未来仍将是市场主要构成部分
根据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去年发布的2017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目前中国二级艺术市场成交量最大门类的仍是中国书画和瓷杂器物,占比86%,油画及当代艺术门类仅占5.05%。
吴可佳认为,中国的二级艺术市场结构将继续维持以中国书画、器物为主,中国当代艺术为辅,西方当代艺术为点缀的局面,而西方的二级艺术市场结构则更多以西方当代艺术为主,印象派其次。在未来,中国书画和瓷杂器物仍将是中国二级艺术市场的主要构成部分,至少占比70%以上。
数据来源:2017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
中国当代艺术在未来国际二级市场
难以成为一个单独门类
中国当代艺术门类在国际二级市场曾出现昙花一现的热度。2004年10月,香港苏富比开始将中国当代艺术作为一个单独的拍卖门类,2006年纽约苏富比举办了第一场中国当代艺术的拍卖。2004至2009年间,国外拍行的销售带动并支撑了国内二级市场。然而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后,国际二级市场中的中国当代艺术门类在高速增长后开始迅速下滑,以致该门类在2009年被纽约苏富比取消,并至今未被恢复。吴可佳表示,现在看来,即使在纽约这个全球最大的艺术市场,中国当代艺术的征集和销售也无法使其成为一个单独的门类,未来再度恢复的可能性不大。
中国二级艺术市场将维持
年营业额300亿人民币的现状
自2012年以来,中国大陆国内拍卖行的年营业额在300亿元人民币上下浮动。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约6%)与世界平均水平(约3%)相比仍然较高。因此宏观经济不太会对拍卖行的年营业额造成较大影响。目前中国高净值人群(High Net Worth Individuals)的资金仍然是相对充裕的,而这些资金为何没有被投入艺术市场,吴可佳认为是一个藏家转化的问题。如果要在300亿元人民币的基础上有所突破,需要一大批新藏家进场,而如何转化这些藏家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未来五至十年内二级市场将难以出现2011年的盛况。
老一代藏家将是艺术市场未来10年主导力量
千禧一代藏家更偏爱西方当代艺术
中国老一代藏家群体大部分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企业家,他们的购藏趋于稳定,也将是艺术市场未来10年的主导力量。千禧一代的藏家较为年轻化,并大多具有西方教育背景,这让他们对西方当代艺术十分敏锐,收藏行为也与西方接近。但从交易量上来看,他们在未来3-5年间购买单件作品1千万到上亿美金价格区间的可能性较小,同时他们对中国古代艺术也基本没有兴趣。
线上销售在未来五年内不会有质的变化
与西方相比,中国的线上艺术市场发展相对缓慢。吴可佳认为这主要是因为重要藏家集中于收藏高精尖的作品,把大量的资金投入了书画和古董门类,而这个门类需要细致复杂的考证与鉴定,不适用于线上形式。纯线上的购藏主要发生在价格相对较低的中国当代艺术品类,同时也与物流等配套服务有关系。
香港将保持国际艺术交易中心的地位
从艺术生态的角度而言,上海是私人美术馆和蓝筹画廊比较集中的城市,而香港的独特性在于拥有亚洲最大的博览会,同时作为自由港在关税等方面也更利于国际艺术品的交易,这个优势会使其继续保持国际艺术交易中心的状况。台北现在有一批较为稳定的藏家,随着新博览会的介入也正在形成新的艺术生态,但从流量而言仍并不很高。(采访、撰文/张尧)
纽约苏富比艺术学院教授暨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吴可佳
*如无特殊标注,本文图片及数据
均由TEFAF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