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多斯”号邮轮从上海起航至法国马赛港
1933年4月2号,在法国巴黎常书鸿的居住地博迪南路16号,“中国留法艺术学会”成立,这是20世纪30年代由中国留法艺术青年发起的艺术组织,也是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不得不提的一笔。其中参与者既包括绘画、雕塑、音乐、建筑等艺术专业,也有攻读地质、物理、化学等的留法学生。
1933年春,留法美术协会(会址在常书鸿家)成员,摄于巴黎某游乐场。前排左起:唐一禾,陈兰秀,汤田友,周思明;后排左起吕斯百,马齐玉,张慎吾,曾竹韶,陈世友,秦宣夫,常书鸿,王临乙(照片中的文字为王临乙先生所写)
常书鸿在发表于《艺风》第二卷第八期的《中国留法艺术学会成立经过》中写道:“我们自由的评论艺术界的现状、艺术上的问题,觉得精神上获得极深刻的安慰,然而为了要稳固我们的基础、发展我们对外的事业起见,我们似乎需要一个相当的组织”。直至1950年代,该团体先后聚集了常书鸿、刘开渠、曾竹韶、王临乙、吕斯百、唐一禾、滑田友、潘玉良、吴冠中、赵无极、吕霞光等111名旅法艺术家。除此之外,“阿博洛美术研究会”“北大画法研究会”“中华美育会”等学会,成为了中国先驱艺术家们的重要阵地,这些活跃在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重要群体,共同推动了20世纪中国美术基本面貌的形成与发展。
“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1911-1949)”展厅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2019
3月16日,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龙美术馆联合主办的“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1911-1949)”大展在龙美术馆(西岸馆)开幕,这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此前“先驱之路”大展全国巡展的首站,聚焦20世纪前半叶的留学法国艺术现象,梳理了20世纪早期中国艺术史的具体个案和一代留法艺术家群像,展出艺术家包括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颜文樑、常书鸿、厐薰琹、吴大羽、常玉、潘玉良等,他们大多选择在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雕塑等科目,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转型的历史节点上,成为了中国美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奠基者、开拓者。
“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1911-1949)”展厅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2019
“留学潮”是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最富有时代特征的现象之一。从清末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留日、留法、留比,以及后来的留苏,成为中国艺术现代性进程中的几条主线,其费用来源包括官费、带职自费、华团华人或乡友资助,含括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美术等各领域。从1911年起,青年们开始陆续登上邮轮,历时一个多月的航行,从上海起航至马赛港,再至巴黎。巴黎作为现代性之都,也是当时当之无愧的世界艺术中心,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则是当时法国美术运动的中心。
刘海粟 Liu Haisu,《巴黎圣心院》(Church in Paris),1931,布面油彩 Oil on canvas ,73×60cm,龙美术馆 Long Museum
“先驱之路”作为中央美术学院对20世纪中国美术基本面貌的形成进行再回望、再研究的系列展览之一,将时间界定在1911至1949年之间。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的前一年,也见证了首批中国留法艺术家的起程,构成了一个不附属于历史学的独立艺术史纪年。关于策展思路,策展人红梅在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表示:“这场展览是想探讨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中国美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期间,一批先驱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探讨他们所采用的不同路径与方法,一类是学院派的古典主义和写实主义的现代性诉求,一类是接近于西方早年的现代主义诸画派的现代性诉求,印象派、野兽派、立体主义等等”,两条不同的路径构成了本次展览的主要策展脉络。
重现的“失踪者”
王如玖《肖像》99×63.5cm 布面油彩 1916
展览以王如玖1916年所画《肖像》作为起始,沿袭自西方肖像画的创作方式。“王如玖是中国留法第一批人中的其中一个,与展览中的另一位吴法鼎都是1911年留学法国,分别从其他学科改学艺术,进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王如玖最初是1907年清政府派往法国学陆军的,待了四五年,由于喜欢艺术,转而学习油画和雕塑,它是布德尔(Emile Antoine Bourdelle)的学生,布德尔是罗丹的得意弟子,而吴法鼎(存世作品仅5件)是1907年被派去法国学法律的”,策展人红梅说。值得一提的是,布德尔的学生除了最为著名的贾科梅蒂外,他还曾担任刘海粟、庞薰琴、潘玉良、岳伦等一众早期中国留法艺术家的老师。
“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1911-1949)”展厅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2019
“王如玖是留法雕刻家,他留法十七年,初学西洋画,后转至雕刻大师专攻雕塑。作品最大特色是冶中西为一炉,于平淡中寓涵奇,淳朴中带讽刺。王如玖的作品以肖像为主,有《吴稚晖造像》、《徐通海夫人造像》等。”这是大多数现代美术史中对王如玖的描述,源自1937年《良友》杂志的一篇介绍,如今这位留法“中国西画第一人”已鲜为人知。“先驱之路”正是由一段段复杂又具体的历史和鲜活的人物构成,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早期研究个案浮出水面,正如展览中所呈现,谢投八、王如玖、张弦等这些生疏的“失踪者”的名字。
张弦 Zhang Xian,《人物》(Figure),1932年,布面油彩 Oil on canvas,46.5×38.5cm,刘海粟美术馆 Liu Haisu Art Museum
又如艺术家郭应麟所临摹的西方古典学院派的作品等,难得一见。郭应麟1928年赴法留学,考入巴黎高等美术专科学校后,成为第一位获得学校奖状的中国学生,曾受常书鸿推崇备至。他于1933年回国后曾与谢投八、周碧初等一道,成为厦门乃至福建地区西画发展的推动者。1937年出走南洋参与南洋美专的创办,是20世纪初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向海外延伸的典型范例。
郭应麟,临摹《弹钢琴》,布面油彩,147.5×114.5cm,1932年
现代性的两种叙事
“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1911-1949)”展厅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2019
现代主义画派、形式主义探索与画派风格和形式语言有关,而现代性则是一个文化态度、一个历史使命。“在20世纪上半叶,这些探索也是中国早期的’科学与民主’这两个民族口号在艺术界的反映。学院派写实主义、现实主义、古典主义是更倾向于科学的,现代主义诸画派是更兼于民主的,这是我策划的这个展览最核心的脉络——20世纪上半叶现代性的两种叙事”,策展人红梅介绍道,”(在具体呈现上)每幅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符合历史发展和学术策划逻辑,比如(专门展出)武昌艺专(中国最早的三所艺术专科学校之一,另外两所为北平艺专、杭州艺专)的展墙;王子云等(后来活跃于)西北的艺术家的展墙;还有以颜文樑为代表的苏州艺专,以及杭州艺专等区域,作品相互之间特别有默契”。
王子云Wang Ziyun,《茂陵火车站之车下市场》(The marker of Maoling Railway Station),1943,纸本墨彩 Ink and color on paper,29.5×37cm,陕西省美术博物馆 Shaanxi Province Art Museum
3号展厅呈现了西欧古典主义、写实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徐悲鸿、吴作人、吕斯百等为主要代表。徐悲鸿主张将西方现实主义融合到中国美术教育体系,以现实关怀作为切入,开设油画、水彩、水粉、素描、透视、解剖等西洋美术学科,1929年由国民政府教育部主办的全国美展,也曾引发以徐悲鸿与徐志摩为代表的关于“写实”与“新派”的“二徐之争” ,但伴随抗战的全面爆发,关于写实与现代主义的分野之争逐渐成为潜流。无论徐悲鸿“为人生而艺术”还是林风眠“以西济中长短互补”,都呈现出中国早期美术教育艺术理念的不同发展的面貌。展厅中,吴作人的《男人体》是其在留学比利时皇家艺术学院时期获金奖的作品,他曾在徐悲鸿的推荐和帮助下公费前往法国与比利时留学。
徐悲鸿 Xu Beihong,《杨仲子全家福》(Family of Yang Zhongzi),1928,创作于徐悲鸿任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期间(同年杨仲子任音乐系主任),龙美术馆 Long Museum
吴大羽 Wu Dayu,《无题-19》(Untitled-19),1980年代,布面油彩 Oil on canvas,54×39cm,龙美术馆 Long Museum
6号展厅主要围绕“以形式主义\表现主义的现代性诉求”展开,以上海美专、杭州艺专等艺术家为代表。例如展览中一系列吴大羽的作品,吸法国印象派的技法,受野兽派、立体派和抽象派等现代主义绘画影响,注重 “势象、光色、韵调”,他也是后来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的老师,同为林风眠的学生的三人被并称为“留法三剑客”。展览中一幅林风眠1920年代为当时法国亡妻所做的纸本胶彩作品《思》,是难得一见的林风眠早期写实主义人物画,最早收录于1929年光华书局再版的《人体美》一书,其原作再次重现于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的整体视野,填补了目前林风眠作品序列与研究史料的重大空白。
“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1911-1949)”展厅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2019
被历史淹没的民国公共雕塑
由刘礼宾策展的雕塑专题“他山之石: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雕塑”则梳理了这段浩荡历史的另一条不可忽略的线索。“留法中国雕塑家是这批留学生中最重要的部分。他们回国以后,通过雕塑创作、创办雕塑系科、译介西方雕塑文献,成为现代雕塑的拓荒者。使雕塑进入现实社会和城市公共空间,使已经不是艺术主流的西方学院派写实雕塑成为中国现代雕塑的’母体'”,刘礼宾写到。据统计,民国时期中国雕塑家创作公共空间雕塑有近百件,但日军侵略到新中国成立至今,大多雕塑作品已不复存在。
“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1911-1949)”展厅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2019
滑田友于1946年的作品《轰炸》于1938年在法国成稿,构思于他在巴黎听到上海、南京被炸的消息之后。在展览中,创作于贵阳大轰炸、重庆大轰炸等背景下反映战争题材的作品,呈现出更宏大的时代与民族关怀。在系列纪录片中,呈现出拍摄组赴武汉、重庆、成都、广州、杭州对部分留存的民国时期9件公共雕塑作品进行记录的画面,更如刘开渠的《无名英雄纪念碑》,还曾还原了这尊民国时期公共雕塑的创作情况。
江小鹣,孙中山青铜立像,约1932年,国民政府上海市政新厦前广场,1937年被日本侵略军摧毁
流转与收藏
问及央美和龙美两次展览之间的变化,策展人红梅介绍道:“作为全国巡展的第一站,稍微有一些变化,除了有少部分作品自身也有参展的计划外;(本次展览)又新增了3位杰出留法艺术家的作品——杭州艺专雕塑系的创始人周轻鼎,曾经荣获过比利时皇家艺术学院雕塑金奖的周方白(又名周圭),以及他的太太陆传纹的作品。由于留法大展在北京展出后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和学界反响,众多的人给我们提供了更多信息;另外还有一件极其重要的作品的介入,就是常书鸿1936年留学法国期间创作的油画《客厅中的姐妹》,另外还增加了20多幅特别重要的作品”。
常书鸿 Chang Shuhong,《客厅中的姐妹》(Two Sisters in the Parlour),1936,油彩画布 Oil on canvas,164×130cm,龙美术馆 Long Museum
常书鸿于1927年起就读里昂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32年进入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习,一本伯希和编著的《敦煌石窟图录》激发了其归国后与张大千、梁思诚、徐悲鸿等筹办敦煌艺术研究所,随后开启了半个世纪的石窟遗迹保护研究工作。这件常书鸿1936年的作品《客厅中姐妹》,曾于1936年获得法国巴黎春季沙龙展银奖,该作由龙美术馆馆长王薇于2018年6月30日在法国Mercier & Cie拍卖行以600万欧元的价格(约人民币4640万元)拍得。王薇在展览开幕研讨会上说:“20世纪中国美术是我最先介入的领域,可以说是情有独钟,从延安以来的红色经典主题创作、20世纪初以来的老油画作品”。作为展览主办方之一,在本次展览中,有40余件作品来自龙美术馆收藏。
赵无极(Zao Wou-Ki),《1.12.64》,1964年,布面油彩 Oil on canvas,130×89cm,龙美术馆 Long Museum
常玉 Chang Yu (Sanyu),《红衣女子》Woman in Red,约1930-1940年代 Painted circa 1930s-1940s,布面油彩 Oil on canvas,74×50cm,龙美术馆 Long Museum
在借展方面,展览在全国各地联系了70余家公司、美术机构,近30位留法艺术家的家属,以及收藏家,最终调动了40多家公司美术机构、家属和藏品。2百件作品、40余位留法艺术家,共同呈现出中西文化相冲撞相交融的激荡年代里复杂丰富的中国近现代艺术发展脉络,亦可窥见中国现代艺术作品收藏流转的另一段历史。(采访、撰文/TANC)
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1911-1949)
龙美术馆(西岸馆)
2019.03.16-2019.06.09
*如无特殊标注,本文图片
龙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