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头士乐队、伍德斯托克音乐节、迷你裙、彩色电视、袖珍晶体管收音机、第一代不用服兵役的青少年……短短十年间,伦敦从一个荒凉、保守的城市,刚刚开始忘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烦恼,变成了充满自由、希望和希望的世界之都。“摇摆的60年代”(The “Swinging Sixties”)也被称为是英国的决定性十年。
“摇摆的60年代”,图片来源:danniwood123.files.wordpress.com
60年代是一个繁荣的年代,这十年的活力在艺术作品中同样得到清晰的反映。3月8日,“美即惊骇之始:玛吉·汉布林的绘画艺术,1960-”及“马克·奎恩:皮相之下”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前者为74岁的英国女艺术家玛吉·汉布林(Maggi Hambling, 1945-)的中国首次回顾展,后者则是“英国年轻一代艺术家”(YBAs)的一员马克·奎恩(Marc Quinn)首个在中国的美术馆级的展览,而他正出生于60年代。他们因各自截然不同的历程,创造着不同的艺术形式,也为中国观众呈现出不同代际的两位英国艺术家如何在面对争议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的创作。
“美即惊骇之始:玛吉·汉布林的绘画艺术,1960-”展览现场
“马克·奎恩:皮相之下”展览现场
60年代,初识中国绘画
“60年代晚期,玛吉曾在大英博物馆看到日本浮世绘的海浪和中国古代书画,这对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就好像毕加索置身于工作室中十年,忽然打开一本齐白石的画册所受到的震撼。”策展人菲利普·多德(Philip Dodd)这样对《艺术新闻》说,“本次展览中呈现最早的作品也是其1960年所作《阅读中的乔纳森》。”
玛吉·汉布林 阅读中的乔纳森 1960(Jonathan reading)
“那些超凡的笔触 , 简洁的画面, 还有题诗。 举例而言,画面可能只是一个人坐在荷塘边,右上角题着几句诗。再没别的东西了。然而观者却身临其境——当你的目光落在画轴上,那个世界是如此真实。 通过简单而传神的寥零数笔,另一个世界变得触手可及,这些对我非常重要,因为素描是我一生的初恋,素描也是一位画家最关密的朋友。无论使用水墨, 炭笔还是石墨。”汉布林这样描述当时的感受。尽管她并不了解中国,但本次展览还是特意挑选了几件水墨作品,而包括油画、版画、素描写生和雕塑在内的60余件作品,是对其艺术职业生涯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至今的一次全面回顾和总结。
玛吉·汉布林 水墙(蓝与金)(Wall of water_blue and gold) 2015
“美即惊骇之始”来自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里尔克的诗完全表达出了我面对美丽、恐怖而强大的海浪时的感受。”在此次展览中,展出了玛吉·汉布林最具标志性的作品“水之墙”系列,菲利普·多德表示,“这些画作是艺术家面对美丽而令人惊骇的大自然的感受,亦可被视为性爱写照。”
“烟民权利的热情拥护者
——玛姬·棺材·汉布林”
玛吉·汉布林
现年74岁的玛吉·汉布林于1980年代即获得国际声誉,至今仍处于旺盛的创作期。汉布林既是画家又是雕塑家,她以其错综复杂的风景和海景闻名。
个子不高的玛吉·汉布林白发凌乱,它们仿佛是从那双让人感到惊恐的蓝眼睛中爆炸开来,不修边幅的汉布林,烟不离手。汉布林告诉《艺术新闻》,她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工作室,每天一早起来,她就在工作室随意溜达,抽烟,泡茶,随意涂抹,让手先活动开来。穿着工作服和靴子,看起来像一个工人。
照片中的玛吉·汉布林,总是摆出一副严肃的姿势,手里拿着香烟,但她的表情却又像是在努力忍住不笑。熟悉她的人却认为她幽默、有趣。和大卫(David Hockney)一样,她也是烟民权利的热情拥护者。
玛吉·汉布林 自画像 2018(Self-portrait)
过去半个世纪以来,玛吉·汉布林置身于各种潮流与派别之外,个人生活亦远离伦敦艺术圈。她住在英国萨福克郡海滩边的一个小村庄,在村里拥有一片完全属于她的土地,过着波西米亚式的生活。全村只有120多人,但她是唯一一个不能一一辨别出村民的人。在村民眼里,她就是一个离群索居、性情古怪的老太婆,完全没有社交生活。而对于玛吉而言,“人与人之间就是互相吃掉的关系。所谓爱,就是一个人选择情愿被另一个人吃掉。”
玛吉·汉布林从不忌惮在作品中直面沉重主题,生与死都跃然纸上。玛吉的肖像画描绘了她深爱的对象。在玛吉的完成的作品中,有着很多张不同角度的面孔:过世的父亲、母亲、老师、友人、情人……以及她的自画像,都是她反复描绘,从不厌倦的面孔。
玛吉·汉布林 笑2 (Laughing 2)2018
汉布林以画棺材中的死人而闻名。她说,这是她为逝者哀悼的方式,尤其是她对那些她曾紧紧拥抱过的人,她花更多精力通过绘画哀悼,比如情人亨丽埃塔·莫莱伊斯(Henrietta Moraes),她的母亲、父亲。
汉布林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乔治·梅利给她取了个外号叫“玛姬·棺材·汉布林”(Maggi coffin Hambling),并开玩笑说这是她的外号。“我不知道为什么每个人都觉得奇怪,我想在他们的棺材里画我爱的人,这对我来说很明显:他们要去地下,这是你最后一次见到他们。”
玛吉·汉布林 亨丽埃塔 (Henrietta)1998年6月
亨丽埃塔·莫莱伊斯是玛吉的女神,在此之前,她是弗朗西斯·培根的模特兼缪斯。当她们相遇的时候,亨丽埃塔已经66岁,玛吉也已经53岁。1998年,她们走在了一起,最终相处了235天,这也是亨丽埃塔生命中最后的235天。
约翰·伯格曾写过《235天》,讲述两人之间的动人故事。汉布林一遍一遍描摹深爱的人,直至他们濒死和过世,仍不停止。对汉布林来说,“爱是所有艺术创作的基础”,激情的、混乱的、温柔的、脆弱的。
“我做我的,他们说他们的。”
汉布林也是英国最受争议的艺术家之一。
Jessamy Calkin在《电讯报》的文章中,直接用《邂逅英国最直言不讳、满嘴脏话的艺术家》作为标题,文章开篇就写道:玛姬·汉布林是一位喜欢争议、喜欢不同意见、努力工作、无视批评的艺术家。
玛吉·汉布林 扇贝 2003 图片来源:Wikipedia
在汉布林居住地的海边沙滩上,矗立着一件名为《扇贝》(Scallop)的巨型雕塑,是她为致敬伟大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顿(Benjamin Britten)而作,布里顿也是她的老乡。这些钢铁铸造的贝壳,仿佛风中竖琴。上面镌有一行镂空的诗句:“我听见永不消逝的声音。”
玛吉·汉布林 与王尔德的对话 1998 图片来源:Wikipedia
伦敦Charing Cross火车站附近的街道也有一件奇特的雕塑,名为《与王尔德的对话》(A Conversation with Oscar Wilde),这是艺术家汉布林于1998年设计完成的雕塑。雕塑的长椅看起来像棺材,长椅的一段是伦敦最受欢迎的剧作家王尔德的头像。雕塑同时刻有王尔德常被引用的一句话:“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
关于扇贝的报道,图片来源:fullcircle-editions.co.uk
然而,这两件立于公共场合的雕塑作品都备受争议。《卫报》艺术评论人乔纳森·琼斯甚至将《扇贝》评为“英国最糟糕的6件公共艺术作品”。他描述,“我和妻子在海滩上散步时,看到了一堆生锈的废金属,看起来就像一堆丑陋的废铁。”自2003年建成以来,它已多次遭到破坏,当地人也曾请愿将其拆除。但它仍然在那里,破坏了东海岸最美的景色之一。
至于《与王尔德的对话》,乔纳森·琼斯则表示,“更糟糕的是以王尔德为原型的雕塑。用‘可怕’这个词来形容太文雅了。”批评汉布林《扇贝》的不止琼斯一人,有评论家认为,《扇贝》显得怪异又平庸。“艺术家似乎竭尽全力想要展现诗意,结果却适得其反——还有什么比在海边安置一颗贝壳更缺乏想象力?这件作品刚刚诞生时,便有居民抱怨说它毁了海岸线风光。没错,我也这么觉得。”
当问及汉布林对于这种作品争议性的看法时,手里夹着烟的汉布林无所谓的耸了耸肩,朝着天上翻了几个白眼,“我做我的,他们说他们的。”
生于60年代的YBA代表人物
马克·奎恩“皮相之下”无所畏惧
马克·奎恩在展览现场
1964年出生的马克·奎恩,因其社会性的议题和大胆的表现,也是英国当代艺术中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马克·奎恩:皮相之下”展示了一系列反复出现的主题:艺术和科学、人的身体、情感以及对美的感知,呈现其艺术创作30多年来的作品面貌。早在20世纪90年代,奎恩就因其对艺术创作和经验的激进态度而被大众所认可。
马克·奎恩 路易⼗六 1989
奎恩的早期作品关注的是肉体、腐烂和保存的问题。他用面包、血、花、DNA等有机可降解材料制作雕塑和装置,包括面包雕塑(Bread Sculptures,1988)、《自我》Self(1991)、Emotional Detox(1995)、《花园》(2000)、DNA Portrait of John Sulston(2001)等作品。他是英国白立方画廊主杰伊·乔普林(Jay Jopling)代理的第一位艺术家。1991年,画廊成立之际,他就在这里展出了其后的成名作《自我》(Self),一座由他自己的八品脱冰血液制成的艺术家的头像雕塑。
马克·奎恩 Self 1991-2011 图片来源:marcquinn.com
而在1991年创作的首个《面包手》(Bread Hands)雕塑系列中,他将自己的手放在面包上重复勾画手部的外型与掌纹,创造出一个能够表达他身体特征的图案。每一件《面包手》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本次展览中,艺术家再次引用这个概念并延伸。
马克·奎恩 歧路之园 2019
1992年,作家迈克尔·科里斯(Michael Corris)在《Artforum》发表的文章中,将当时那批表现前卫、激进的艺术家称之为“英国年轻一代艺术家”(Young British Artists),即是著名的“YBAs”,其著名成员包达明·赫斯特(Damien Hirst)、崔西·艾敏(Tracey Emin)等,奎恩亦在其列。当年,其作品被英国艺术经纪人、收藏家查尔斯·萨奇(Charles Saatchi)收藏并于1997年那场著名的“Sensation”展览中展出。此次展览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并以30多万名观众的热度,创下了当代艺术展的观展人数纪录。《自我》在展出中引起轰动。
马克·奎恩 治愈之美 2014
1999年开始,奎恩开始创作一系列大理石雕塑,以生理缺陷的人物作为对象,用古典美的雕塑方式呈现,表达传统雕塑上与理想之美。最有名的也是极富争议的就是立在伦敦特拉法尔加广场第四个柱基上的雕塑,《怀孕的艾莉森·拉帕》。
艾莉森·拉帕是一位天生残疾的艺术家。有评论家批评它是一件恐怖及丑陋的作品,但伤健人士权益组织则认为它表现了力量,而且引人注目。作为艺术家的模特儿,艾莉森则称它是对女性、伤残人士及母亲的致敬。
马克·奎恩 怀孕的艾莉森·拉帕 2005
2000年,奎恩受邀在米兰普拉达基金会(Fondazione Prada)举办个展,展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新作《花园》。他展示了一批在正常情况下不可能生长在一起的植物。这些植物被置于超低温进行冷冻,从而得以保存。生命最美丽的时刻因冰冻而保持,一旦冰被融化,生命就随之消亡。观众可在依赖电力维持的永不枯萎的冷冻花朵间穿行。《花园》通过挑战和违背自然定律带给人奇异的感受。
马克·奎恩 花园 2000
随后的2010年,其以跨性别人群为主题的作品引发巨大争议。对于此,奎恩表示,“任何作为话题的艺术,都会引发不同的看待。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我就想让人们感知、思考一些事,这就是艺术创作的目的。”奎恩认为,艺术家的责任就是要创作一些话题性的作品,假以时日,人们可能就会理解。“我们本就是活生生的历史,我想在我的作品中展示这一点。”(采访、撰文/David、孟宪晖)
“美即惊骇之始:玛吉·汉布林的绘画艺术,1960-”
“马克·奎恩:皮相之下”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9.03.09-2019.05.1
*如无特殊标注
本文图片均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