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与喻红在上海进入“娑婆之境”:目击中国30年社会变革与一代女性的个人成长

Mar 08, 2019   Laura Xue

上海。经过两年多的筹备,喻红的最新个展“娑婆之境”于3月8日在龙美术馆(西岸馆)开幕。作为对于喻红迄今为止30年创作生涯的系统性梳理和进一步探究,本次展览以四个章节的形式,共展出了约80件艺术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作为对于历史的衔接和回应,喻红从过往的多个系列中撷取素材,为本次展览全新创作了10幅人物肖像。除此之外,展览还展出了包括最新创作的大尺幅三联绘画《天上人间》(2018)、《新世纪》(2017)、《愚公还在移山》(2017)等绘画和最新VR作品《半百》。

2“喻红:娑婆之境”展览现场,摄影:苏杭,龙美术馆(西岸馆),2019年

3

艺术家喻红,照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对于生于1966年、自1988年起就活跃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喻红来说,她的人生际遇和创作生涯几乎在每一个时间节点上都与当代中国的发展紧密契合。正如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杰罗姆·桑斯(Jérôme Sans)所说,喻红“在某种形式上,是中国快速变革的社会的目击者,是中国女性角色发展过程中重要的角色”。

4“喻红:娑婆之境”展览现场,摄影:苏杭,龙美术馆(西岸馆),2019年

“娑婆之境”的众生纪录

展览名称“娑婆之境”原取自佛教经典,本有众生在大千世界中堪于忍受痛苦和烦恼之意。但是在策展人桑斯看来,这一佛教术语的含义在喻红的画笔之下得到了更为广袤的延伸。桑斯在接受《艺术新闻》的专访时说:“喻红的作品并非宗教的展现,而是人生哲学的化身,是一名艺术家和一位女性的人生在各个方面交叠的呈现。”喻红的创作受到多种宗教艺术和文化的影响,但无论是佛教,还是来自西方的基督教艺术,每一种影响在喻红的笔下都是均衡的。在桑斯看来,这也是喻红“极其具有当代性的地方”。他说:“喻红生长在一个无神的环境中。她的作品总是包含最普世的含义。因此我们将展览名称向着更普世的方向进行了诠释。”

5“喻红:娑婆之境”展览现场,摄影:苏杭,龙美术馆(西岸馆),2019年

展览的第一部分“重生之时”以展示喻红为此次展览最新创作的四幅大型寓言绘画为线索,最终汇聚在艺术家关于“人性”的讨论上。观众步入美术馆的一层展厅之后,将首先在视线左侧看到《新世纪》(2017)这幅大尺幅的横向作品。在《新世纪》中,喻红对于 “上帝创造亚当”的场面所进行的重新演绎和头戴动物头骨面具的人形在瞬间的视觉体验上具有明显的宗教意味。然而当观众进一步观察,便会逐渐注意到画面中不断浮现的诸多细节,譬如“上帝”身后的女摄影师、蒙在“亚当”脸上的饮用水瓶、蹲在“亚当”旁边戴着口罩、拿着相机拍照的男人和身后的小女孩——一幅宗教与世俗的交融和共存呈现在观众眼前。这种融合的混合状态同样存在于展览第一部分的其他作品中。

6喻红,《新世纪》,布面丙烯,2017年

《愚公还在移山》(2017)展现了一幅恰如中国古代寓言《愚公移山》中众人推山的情景,但是一旦稍加注意,观众便会注意到人群中与巨石抗争的“西西弗斯”等异于他人的形象。“同样的事情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些人在推山,有的人在爬山,有的人山顶观景,还有西西弗斯一直在往山上推巨石,这样的状态可能会让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混乱,越来越不确定”,喻红说,“这个世界的变化和动荡就是它的本来面目,不会更好也不会更坏,它就一直这样下去”。这种同一情境下不同人物的行为虽然看似混乱,但却是我们所处的世界当下的本来面目。

7

喻红,《天上人间》,布面丙烯,2018

创作于2018年的《天上人间》是一幅纵向的三联大尺幅绘画。与常见的横向三联画不同,《天上人间》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而观众在观看时,也需要分别以仰视、平视和俯视的视角观看。上、中、下三部分的画面中依次描绘了在云端、在空中和在海面冰川上的人物形象,正如喻红所说,是“把这种既真实又超现实的空间跟现实中的人结合在一起”。与《新世纪》相对的《云端》则仿佛是一幅以上帝视角对于世间万象的审视,画面中间部分燃烧的火焰又好像将观众拉入炼狱。

10喻红,愚公还在移山,布面丙烯,2017年

对于此次展览中多次出现的宗教元素,喻红在接受《艺术新闻》的专访时指出,自己并没有对宗教上升至信仰层面,反而还是对宗教艺术及其创造并置身其中的场域更加感兴趣。“我觉得宗教绘画最有意思的是它是在一个场域当中。它不是一张画或者一个雕塑。不管是过去最早的岩洞里的壁画,或者是后来佛教的洞窑壁画,或是西方的教堂壁画,其实它都是一个场域。就是说绘画不仅仅是一张画挂在墙上。绘画或者周围的东西都是元素,是一个整体的东西”,喻红说。

陷入虚拟世界的“半百”回望

11“喻红:娑婆之境”展览现场,摄影:苏杭,龙美术馆(西岸馆),2019年

喻红对于“场域性”的兴趣也延伸到了展览第三部分的VR作品《半百》(2018)中。她在采访中说:“VR跟我对绘画场域性的兴趣有关系。因为你戴上那些(VR)设备,就直接被丢进一个场域里。这不像绘画,你进一个洞窟有一个过程。也许你心不在焉,或许你根本就没有进入,但是VR就强迫你必须进入。”2018年间,喻红绘制了一系列共24幅绘画,以线性方式记录了一名婴儿从呱呱坠地到年过半百的人生历程。除了对于个人经验的记录,其中,对于红色娘子军的芭蕾舞、折纸花的女孩、毛主席逝世等场景的描绘为观众提供了清晰的时间线索和时代背景,将个人经历和中国现当代的社会变革融为一体。

12“喻红:娑婆之境”展览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2019年,图片来源:TANC

而在这一系列的最后两幅作品中,我们发现,手拿镜子的女性正是喻红自己。喻红以这一系列绘画作为全新VR作品的基础,在技术团队的支持下创作了全新的VR作品,将平面绘画转化为沉浸式的环境,配上来自相应年代的歌曲,带领观众快速体验艺术家半百的人生。值得一提的是,美术馆的工作人员会在观众观看作品之前为观众拍摄一张照片,这张照片也会变成每一位观众观看这部VR作品独一无二的体验。对于喻红而言,由绘画改编成VR的《半百》实际上和绘画的起源有着紧密的联系。正如桑斯所指出的:“艺术在诞生之时就是在一种沉浸且特别的环境下出现的。(喻红)希望回到由绘画所营造的氛围中去,重新深入塑造观众对于现实的体验。”

13

喻红,《半百 No.16》,布面丙烯,2018

值得一提的是,《半百》和喻红2017年的VR作品《她曾经来过》在制作方式上可谓截然不同。在《她曾经来过》中,喻红在设计团队的协助下先搭建了虚拟现实的场景,然后再在上面绘画;在《半百》中,这一系列24幅画作则是VR影像的创作基础元素。对于一向以架上绘画为人熟知的喻红来说,近年来在新型媒介突破背后的原因或许让很多人感到好奇。

14

喻红《她曾经来过》2017年 ©喻红和科拉当代,图片提供:艺术家和科拉当代

在策展人桑斯看来,喻红在VR领域的尝试为这个从传统架上绘画走出的艺术家塑造更加丰满的形象。他指出:“喻红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一名画家,绘画是她的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元素,也是横跨所有当代艺术创作的媒介。她是一名画家,也是一名摄影师、影像记录者或多媒体艺术家。艺术领域总是试图通过削弱一个人的特质将其锁定在某种单独的媒介中,而这次展览就试图向观众全方位展示喻红的艺术创作。

15

当代喻红,《半百 No.9》,布面丙烯,2018年

而喻红在展览开幕当天进行的讲座中表示:“我觉得媒体和媒介都不重要,任何媒体都有新的时候,也有旧的时候,关键是这个东西是不是适合你,(是不是)成为你一个有力的表达(手段),这是比较重要的。30年来,我都希望让绘画更有意思,我一直相信绘画是非常有力量的,因为绘画是平等的,这是人的本能,小孩拿起笔就会画画,绘画不可能消失,关键是我们是否能够用绘画表达新的东西。”

“小个人”和“大时代”

16

喻红,《她——艺术家》,布面丙烯、照片,绘画:150×300厘米,照片:150×68厘米,2005年

1990年代起,喻红开始以年为计量单位,通过绘画记录该年的某一件重要新闻或者生活事件,时间跨度涵盖了自出生起迄今为止的每一年。同时,喻红还在当时创作了以身边女性为素材的“她”系列,其中不乏艺术家肖鲁、曾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80后作家”春树等人。而在此次全新创作的十幅肖像中,喻红选取了包括肖鲁、春树、姜杰等人为他们再次进行画像,与早先的肖像并置展出,形成照应,以这一持续性的线索串联起30年的创作和人生历程 。

17

“喻红:娑婆之境”展览现场,摄影:苏杭,龙美术馆(西岸馆),2019年

“我的艺术方法是一个不自觉的成长过程,大学毕业以后画了一些年轻的女性同学肖像,其实就是关于个人的青春焦虑、困境”,喻红在展览开幕当日的讲座中分享道。在这种“不自觉的成长过程”中,喻红逐渐发觉了自己对于时间力量的兴趣。“我一直觉得时间是一个特别让人敬畏的东西,时间真的可以改变一切,可以无中生有,可以有中生无。”而早在十年前就为喻红策展的桑斯看来,喻红30年间的发展历程在某种程度上恰似一名观念艺术家:“她的作品有着极为清晰的结构……以一种无法言喻的方式随着时间发展,就像自然一样,在缓慢和迭代中保持持久的激荡。

18喻红,《青春可以迷茫》,布面丙烯,2018

19“喻红:娑婆之境”展览现场,摄影:苏杭,龙美术馆(西岸馆),2019年

展览第四部分“目击成长”位于美术馆二层展厅中,从观众角度来看,这项持续多年的系列创作或许是中国甚至世界近50年来社会发展的缩影。诚然,喻红在每年创作一幅自画像的同时,亦会选取一则当年的新闻大事进行并列呈现。例如,1967年,喻红在画面中再现了1岁的自己和姥姥在西安的情景,而同年选取的新闻事件则是“《人民画报》1967年第8期第17页革命样板戏《红灯记》”这则报道,同样的,喻红重现了1973年7岁时在北航南操场的场景,同年选取的新闻报道是《人民画报》对“两种社会、两种生活”的报道。在喻红看来,自画像和社会、世界新闻并置呈现的意义远超过记录,是对“小个人”和“大时代”关系的讨论。当女儿刘娃在1994年出生之后,艺术家喻红同时也成为了一名母亲。

20喻红,《河南画报》1995年第51页 失业妇女求职登记,1995年喻红29岁和女儿在家中,1995年刘娃1岁和妈妈在北京郊区,布面丙烯,报纸:72 x 100 cm;绘画:100 x 100 cm;绘画:100 x 100 cm,2001年

身份的延伸让喻红更多地思索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本质。喻红说:“从《目击成长》开始关注社会和历史的时候,就是因为年龄的增长、自己有了孩子之后,去回顾自己的成长历史,(去思考)我们是如何被家庭、被社会、被世界塑造的。每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都是很可爱的,我们的生活环境、我们的时代、地域、文化给了这个孩子很多重要的东西。她可以自己去塑造自己,陷入到这个时代当中。我的作品基本的讨论就是小个人和大时代的关系。

21喻红,《山东画报》1993年第3期第22页 “给你巨奖 给你‘桑塔纳’”,1993年喻红27岁和刘小东在纽约结婚,布面丙烯,报纸:88 x 100 cm;油画:100 x 100 cm,2001

展览中还呈现了喻红在准备此次全新的肖像绘画时对友人们的访谈录像。当录像中的受访对象对着镜头娓娓道来时,虽然喻红并未入镜,但是观众却无法忽略这位观察者的在场。“我的创作其实大多数都是关于人的,我最关心的其实是人性,人在这个世界上的状态,”喻红说,“作为一个画家,我觉得我的工作就是观察这个世界。虽然我也生活在这个现实世界、娑婆世界当中,但(我也)尽量保持一个距离去观察……我觉得作为一个艺术家就是观察世界。”(采访、撰文/Laura Xue)

喻红:娑婆之境

龙美术馆(西岸馆)

2019.03.09-2019.05.05

6名中国艺术家将亮相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吴洪亮担任中国馆策展人

3月7日,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通过其官方网站公布了本届主题展的艺术家名单。本届双年展主题展由美国策展人拉尔夫·鲁戈夫(Ralph Rugoff)策划,鲁戈夫是英国伦敦海沃德美术馆(Hayward Gallery)的馆长。2018年7月,威尼斯双年展主席保罗·巴拉塔(Paolo Baratta)与拉尔夫·鲁戈夫共同揭晓了本届双年展的主题,“但愿你活在有意思的时代”(May You Live in Interesting Times)。该主题在发布时被描述为“取自一则古老的中国诅咒,意指不确定的、危机和动乱的时期;’有意思的时代’正是我们如今生活的时代。”随后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