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新春博物馆之旅,2019年猪年贺岁展不停
Feb 04, 2019
艺术新闻/中文版
2019是中国农历己亥猪年。 猪在中国有近万年的驯化历史,既是传统的六畜之一,又是十二生肖最后一个动物。上海博物馆就在新年伊始携一件修复完整的商代晚期青铜猪形卣推出“猪丰卣满迎新春”展览,并公布了2019年度的展览计划。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上海博物馆从冶炼厂征集到一件残缺的商代晚期青铜猪形卣,近年经过精心修复,成为一件完整的青铜器。猪卣由两个相背的猪首合为丰满的器身,器盖在发现时就已经缺失,据口部非直立而与器身为同一弧度推测,器盖与器身扣合后当为浑然一体。双耳向上竖起,鼻子向下略卷起,还有两个鼻孔,嘴部狭长两边角上咧。腹下设有四个蹄足,蹄端各朝前方。颈部两侧置如意头形桥钮,提梁亦缺失。腹部满饰精丽的云纹,并由婉转流畅的羽状纹勾勒,卣身两侧的纹饰基本对称,在腹部下端的纹饰连接处装饰有蝉纹。
卣为盛酒器,猪作为卣的造型非常少见,这是一件珍贵的青铜器
每到春节期间,各大博物馆纷纷推出以各自藏品为基础的生肖展览。从南京博物院的“富贵猪”、首都博物馆的“家和年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金猪贺岁”、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的“己亥说猪”,而荟萃全国40余家文博机构400余件和猪有关题材的文物藏品的“金猪拱福——己亥新春生肖文物图片联展”也在全国50座城市的文博机构和北大红楼橱窗同步开展,2019年与地支中的亥对应的时兽——猪,在标志着岁月轮回的圆满的同时也预示着蓄势待发的启程。
本次展览也是首都博物馆举办的“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展览的收官之展,分为“生生不息”、“风调雨顺”和“岁岁今朝”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含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红陶猪头到汉代采用“汉八刀”的雕刻方法的玉握猪。
第二部分猪的形象进一步抽象,被赋予行雨止雨的神奇力量,既有人们耳熟能详的木板彩印《西游记》图轴(清光绪),也有以猪为象征的清乾隆款铜泥金摩利支佛母像。
18世纪 清乾隆款铜泥金摩利支佛母像
第三部分回归生肖本源,如唐代的五行八卦十二生肖纹铜镜即见证时间认知、作为纪年方式,以生肖对时间的表征收尾。
唐 五行八卦十二生肖纹铜镜
猪(豕)的形象很早就已出现。新石器时代,人类已把野猪驯养为家猪,其时间似乎略晚于农作物大规模种植的时期。考古发现有较大量的猪纹钵、猪形罐等器物。猪为生肖并非偶然。从古代的“猪”崇拜,到祈获富足生活,猪在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南京博物院推出生肖系列展之“富贵猪——南京博物院藏猪文物展”,从诗词、典故、成语里,寻找生肖猪的影子;从陶塑、瓷器、玉器、砖雕、书画、皮影、年画、剪纸、玩具、饰品、标本中,发现生肖猪的艺术形象,并讲述其中的动人故事和美丽传说。
展览从家猪的驯化讲起,用200余件展品将中国数千年家猪饲养历史及衍生文化展示给观众。从新石器时代猪骨遗存、汉代陶猪、晋代玉猪到清代滑石猪、玛瑙猪、圆雕猪等,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展览从家猪的驯化讲起,用200余件展品将中国数千年家猪饲养历史及衍生文化展示给观众。从新石器时代猪骨遗存、汉代陶猪、晋代玉猪到清代滑石猪、玛瑙猪、圆雕猪等,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1953年印刷陆新声等绘《家家养猪,修圈积肥》宣传画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特别推出来自馆藏及本地藏家所藏与猪相关文物二十余例,俟诸同好,共贺佳节。
2019年,作为现代主义熔炉之一的包豪斯学院迎来一百周年纪念,但历史上包豪斯的流变却是颇为复杂。从全新修复的包豪斯建筑,到改编的包豪斯木偶戏和虚拟现实装置,今年的包豪斯百年庆祝活动涵盖包豪斯遗产的各个方面。本期《艺术新闻》1、2月合刊带来封面故事《包豪斯百年》,开启回访包豪斯的现代主义之旅。这一期我们分析了2019年艺术市场的趋势走向,还带来2018年“透纳奖”提名团队“法政建筑”(Forensic Architecture)专访,这个通过新型数据分析及行动主义方式介入社会事件调查取证的跨学科小组,由建筑师、数据分析师、艺术家、导演、软件工程师、调查记者、考古学家等人员组成,项目触及全球政治最为紧要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