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本隆司,1995年神户地震后——永田町
从20世纪末切尔诺贝利核泄漏、阪神淡路大地震,到在21世纪初的911恐怖袭击、泥沼化的伊拉克战争,抑或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和福岛核电站泄漏事件,伤亡惨重的印尼大地震——不论是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还是恐怖袭击、战争等人为悲剧,“灾”似乎如同逃不掉的厄运,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然而沉浸在忙碌的日常生活的个人维度,这些灾难对我们似乎是那么遥不可及。正在森美术馆展出的“灾难与艺术的力量” 展览作为森美术馆15周年纪念展的第二场,就将视线对准当下时代发生的种种“灾难”,探讨面对前路未知的混沌局势,何为艺术所能及之事,也用涵盖世界的广阔视角,给予观者一次机会去直视社会所承受的“负面”能量。
小野洋子 添加彩绘(难民船)2016
登上前往美术馆的螺旋台阶,抬头天花板上挂满着印有小野洋子和约翰那句著名的“战争结束了,如果你想的话”(War is over! If you want it)的海报。这句大写的黑色粗体标语穿过将近半个世纪,在看似“和平”岁月的今天,仍字字铿锵有力地回响在来访者头顶。
每一次创造都从破坏开始
托马斯·赫什霍恩 崩溃 2018
展览的第一部分从宏观聚焦震惊世界的毁灭性灾难,到微观直入现代人个人生活危机,展示给观者艺术家是如何记录、想象和再现这些当代社会基底上的疤痕。进入馆内首先被瑞士艺术家托马斯·赫什霍恩(Thomas Hirschhorn)新作的力量所震慑。用木板搭建的两层楼建筑受到了严重损毁,用胶带和纸箱等素材做成的砖瓦废墟坍塌了一地。造成破坏的,是地震、山洪、抑或是炸弹?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线索。“破坏”的主题由此衍生出普遍的意义。毁灭性力量以及由此引发的恐惧何尝不是一直以来笼罩全人类的阴霾?面对这股强大的摧毁力量,赫什霍恩引用了毕加索的话给予了答复:每一次创造都从破坏开始。带着辩证的视角,观者进入了展览的大门。
Swoon 美狄亚 2017
第一部分出展的艺术家们,有的人个人生活轨迹偶然地交叉了灾难事件的发生,抑或即便没有亲身经历,本着对关注社会的视线,用艺术的方式进行着发问和审视。尽管出发点不同,艺术家们近乎是出于本能地用自己的方式见证着“灾难”,将其融入作品表现之中,用绘画,摄影,装置,影像等记录着事件。
Kato Tsubasa 灯塔- 11.3工程 2011
出生于日本岩手县陆前高田市的摄影家畠山直哉,在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发生之后,回到自己的故乡,用相机拍摄下被海啸席卷的城镇。平静的城市被撕成了碎片,住宅、车站、学校毫无例外地被大浪冲击成毫无边际的废墟。摄影师镜头下的惨状和个人回忆交叠在一起,海啸造成的破坏令人痛心。
Gillian Wearing 我是绝望的 1992-93
不同于充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网络图片、漫天的媒体报道,艺术家们的视角不由自主地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他们用主观去碰撞我们习以为常的“客观性”,在这些他们作品的折射下,观者不禁开始思考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灰色地带。
2001年9月11日德国先锋影像艺术家沃夫冈·斯蒂勒(Wolfgang Staehle)在曼哈顿的画廊直播个展时,摄影机意外见证了恐怖分子第一架飞机撞毁世贸大厦的瞬间。斯蒂勒本意想要捕捉千禧年后纽约市中心的繁忙生活,事件的发生根本性地改变了作品的性质,也间接证明了911事件以及其影像传播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这件作品就这样意外地站在了历史和艺术的交叉点,无声地哀悼着牺牲者的亡灵。
艺术与灾难的纪念碑
呼应沃夫冈·斯蒂勒的作品,展览的第二个部分主题为“从毁灭到创造——艺术的力量”。围绕着面对大灾难和个人惨剧,艺术如何帮助我们重燃希望之光?灾难之后,“艺术”如何介入社会?如何缔结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从古至今,无数的艺术家们内心怀着对美好社会的追求,进行着艺术创作。他们发表针砭时弊的作品,通过艺术项目协助不同世代之间记忆的传承和灾区社区的重建,通过拍卖其作品为受灾群众提供经济支援,通过各种方式介入社会。
艾萨克·朱利安 游戏时间 2014
日本阪神大地震后,白发一雄、横尾忠则等出生或居住在兵库县的艺术家们自发形成团体“阪神·淡路大震灾复兴支援招贴”,将自己的作品募捐拍卖支援灾区。来自巴勒斯坦地区的作家卡雷·侯拉尼(Khaled Hourani)发起的“毕加索到巴勒斯坦”项目,通过艺术品的流通以及展览策划的过程,映射出当地的政治经济状况、文化审查制度、频发的暴乱等等问题。
除了绘画、摄影、雕塑、装置等的“作品”物件之外,艺术项目、艺术行为这一方式更为直接地参与到当地的社会人文。日本当代艺术家田中功起在欧洲发起了一场研究讨论项目,以1970年代奥地利反核运动为启发,让不同年龄段的人聚在一起重新谱写现代反核主题曲。展出的影像记录着当时年轻人和老人之间的对话,记忆的传承和时代精神的延续。田中功起通过一系列艺术项目,探讨着时间与人的关系、现象到行为的转化以及共同体的记忆。
Chim↑Pom 真实时刻 2011
在自然灾害频发的日本,举办这样一个展览似乎是再合适不过了。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无疑成为了日本社会发展历程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它的影响从社会经历波及到本国的当代艺术。影像作品《新时代》(New Times)中,东京艺术团体Chim↑Pom穿上防辐射服进入福岛核电站区拍摄下的景象,如同世界末世般凄凉。摄影师武田慎平采样核辐射区的土壤,将放射线显影在底片上,一幅幅核辐射“星云”令人触目惊心。注视着他们的作品,7年前的事件越过时空再次沉睡的记忆中苏醒,让观者认识到福岛核电废墟、灾区重建等一系列未解决的问题。
武田慎平 Trace # 7, Nihonmatsu Castle 2012
不同于纪录片中客观而冷静的影像记录方式,艺术的力量在于它能带给我们感官的共振,提供给我们个人和社会,个人和历史之间另一种关联模式。当这些完全超乎人类所能掌控的悲剧突然降临,波澜不惊的“日常”之幕瞬间被撕得粉碎,伴随着伤痛、死亡、悲鸣,时间似乎戛然而止。艺术家们面对痛苦的倾轧,在内心咀嚼、反刍,再付诸创作,用艺术的形式塑起一座座纪念碑,树立在共同体的记忆土壤之上。
Ikeda Manabu 重生 2013-16
森美术馆此次的展览传达出这样的信息:灾难将我们陷入绝望的境地,但同时它也成为艺术家们创造的动力,提供给我们审视当下,变革社会的契机。虽然艺术不能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通过本次展览的一系列作品,观者可以感受到在多种层面上艺术对社会创伤所起到的治愈功能。(撰文/童桢清)
森美术馆
展至2019年1月20日
*如无特别标注,本文图片由
森美术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