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UCCA第一座分馆沙丘美术馆首展“后自然”,阿那亚还有什么人文景观在生长?

Oct 15, 2018   孟宪晖
1 2“后自然”展览现场,图片来源:UCCA

秦皇岛。10月13日,UCCA的第一座分馆——坐落于阿那亚(Aranya)社区北戴河黄金海岸的UCCA沙丘美术馆(UCCA Dune)继9月落成后迎来了首展“后自然”。在这个隐于阿那亚黄金海岸社区沙丘之下的细胞状展览空间中,李山、梁绍基、刘雨佳、娜布其、杨心广、杨沛铿、于吉、郑波、庄辉&旦儿等九位/组出生于1942至1988年间的艺术家作品与周边的环境形成对话。而随着“全中国最孤独的图书馆”——三联海边公益图书馆、海上礼堂、美术馆的建成,独角兽艺博会、DDC国际音乐周和第二届阿那亚建筑论坛在此地的先后召开,阿那亚地区正在依靠文化获得新生。

3“后自然”展览现场中的于吉作品,图片来源:UCCA
4“后自然”展览现场中的梁绍基作品,图片来源:UCCA

“沙丘美术馆的项目始于三年前,OPEN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李虎与阿那亚联合创始人马寅计划在此处筹建一个美术馆项目,而李虎也与UCCA有展陈设计上的合作,在此契机下,今年,UCCA决定加入,希望这次的合作模式可以成为一个范本。”UCCA馆长田霏宇(Philip Tinari)对《艺术新闻》说,“我们投入的是团队、时间、判断和关系网。会在本地安排一个四人的团队,负责具体的作品更新维护等,而展览的策划、技术、媒体推广工作仍由北京的团队来操作。而未来的展览计划仍在规划中。”沙丘美术馆由OPEN建筑事务所设计,总⾯积930平⽅米,拥有7个室内展厅及3个户外展厅,计划将在美术馆对面修建的栈道延伸进大海。”

艺术作品与沙丘共生

5

“后自然”展览现场中的郑波作品,图片来源:UCCA

“我们与大海间只有不到100米的距离,沙丘美术馆有自己的建筑风格。我们在此所有的展览都必须考虑到两点:即与建筑空间的融合及展出的地理位置。本次首展自然也考虑到生态、自然等方面,而社会多元与全球变暖也是现在人们普遍面临的问题。”UCCA馆长田霏宇(Philip Tinari)对《艺术新闻》说。基于此,本次展览的艺术家均以各自的角度探讨着个体与自然关系的关系,传统文人园林山水情怀的传承、东方哲学的审美回音、人造自然、生态伦理、以生物为媒介的创作让人们重新思考自然并去想象一种人与物的关系更为密切的新型生态。

6“后自然”展览现场中的杨沛铿作品,图片来源:UCCA

本次展览中,很多参展艺术家的作品都出现了“沙”的元素。从1989年起持续29年以蚕的一生为媒介而创作的梁绍基,以时间和生命为核心,于2014-2016年创作的《月庭》即使用了丝、镜子、钢材、不锈钢板、茧、砂等多种材料。“昔日的辉煌变成已死的王朝,时间与历史就像沙一样,如同飘逸不定的尘埃,但又渗透着光。”梁绍基说这来自他对最早的文明之邦之一——中东的遐思和对当下忧患意识的思考。刘雨佳的《黑色海洋》和《海浪》则取材于新疆克拉玛依地区广袤的石油开采区域,表达艺术家对风景概念的思考和探索,呈现经历工业开采和娱乐开采的后自然。

7“后自然”展览现场中的刘雨佳作品,图片来源:UCCA

李山从90年代起即受西方当代艺术和生物科技的启发,开始一系列探索,本次展览中的《遭际》《涂抹二》《涂抹三》等作品延续了他的这一思考。郑波的《沙丘植物园》则将根系裸露在外、生长于流沙之中的独特植物——沙生植物置于UCCA沙丘美术馆的环境中,将植物园艺引入美术馆,艺术家尝试将艺术的定义从人的创造扩展到万物的创造。

8“后自然”展览现场中的娜布其作品,图片来源:UCCA

同样将作品置于露天环境下的还有杨心广、于吉、娜布其的作品,他们或通过对中国文人山水传统与工业符号的转译,常以木、土等自然材料作为媒介,在后工业时代对“传统”这一概念的挑战和探讨;或选择人造物来制造对自然的地景模拟;或将“假”植物与一幅描绘风景优美的海滨度假胜地、让人联想起广告牌的图画并置。这些作品与建筑物外面的沙丘和大海间消除了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差异。

9“后自然”展览现场中的庄辉&旦儿作品局部,图片来源:UCCA

庄辉&旦儿的系列作品《木工师傅的边角料》则散落在美术馆内展厅四处,以看起来如同木工活动结束后留下的废料,实为铜和丙烯酸经浇铸而非雕琢而成的手工雕塑,让艺术家与工匠、木匠和概念艺术家之间简单的二元关系变得更为复杂。

“这个建筑本身也是一个作品,我们的展览也是沿着这个建筑作品特性做艺术展示。”田霏宇说。而设计师李虎则坦言在沙丘上建一座美术馆充满挑战:“我希望美术馆像一个沙丘的细胞体、生命体,要慢慢地去看,在海边,能听到各种声音,仔细听,在入口就能听到李山老师的视频中传出的声音,这个房子的天窗又类似于收声喇叭,可以把远处的声音,如海浪收进来。每个空间都有自然光,不同时间,光线会在墙上跳舞,这个建筑可以触摸,可以去感受。”

10UCCA沙丘美术馆现场图,摄影:倪楠,图片由OPEN建筑事务所提供

“艺术、戏剧、文学、音乐已经在这个社区里自己生长了,这可能是社区最有价值的地方。而精神产品是阿那亚在整个社区里最高的产品形式。”阿那亚联合创始人马寅这样告诉《艺术新闻》,“这片沙丘可能是整个海岸线上最后一块沙丘,几千年上万年才会形成这样一个结果,当人为的方式让它逐渐减少,这一段却可能因为这个美术馆而永久保留。”随着沙丘美术馆的合作,阿那亚现已成为UCCA的战略合作伙伴,并作为沙丘美术馆的建设方,为美术馆提供场地支持与运营资金支持。马寅则成为UCCA赞助人,并正式加入赞助理事委员会。

11UCCA沙丘美术馆施工过程图,图片由OPEN建筑事务所提供

“文化带动区域的模式是一个好的趋势,UCCA也并非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合作机会,之所以选择这里,是看到这个社区的运营已经做成了一定规模,除了在文化艺术上的投入,也包括这里的经济模式和定位。”田霏宇说。

12阿那亚地理位置示意现场图,图片来源:阿那亚

阿那亚取自梵语“阿兰若”,意指寂静处,远离人间热闹处。在这片距北京280公里,距天津220公里的海岸,早在2015年,就因“全中国最孤独的图书馆”——三联海边公益图书馆而引起了很多人的热议。京津地区的游客有到北戴河旅游的传统,但阿那亚所在的区域并非传统的旅游区,打造一个人文艺术的社区,通过配套运营形成一个持续性的长期项目成为这个社区的突破口。从北边开始图书馆、教堂、美术馆、音乐厅、体育中心等被一条海边的跑道串在一起,标志性建筑成为这个项目的主轴。

13三联海边公益图书馆,图片来源:阿那亚

除了在当代艺术方面与UCCA的合作,十一黄金周期间,独立音乐现场DDC(黄昏黎明俱乐部)品牌正式入驻阿那亚,携以色列、荷兰、意大利、法国、新加坡、美国等国家的国际音乐家陆续登陆,带来“DDC国际音乐周”,在“后自然”展览开幕当晚,DDC又带来以色列的沙漠布鲁斯”BLUE DESERT” – YOSSI FINE & BEN AYLON,在已经建好的地下车库排练厅进行了一场演出。

14图书馆内景,图片来源:阿那亚

今年4月起,单向空间就启动了孤独图书馆驻馆计划,邀请作家、诗人、音乐人等入驻阿那亚展开创作。10月1日,坐落于阿那亚小镇南区的单向空间书店开张,面积550平米,由建筑师青山周平设计,10月19日至21日,以“到未来去”(Escape to the future)为主题的海边的书店文学节将拉开帷幕。10月12日至15日,第二届阿那亚建筑论坛在阿那亚召开,主论坛以“我的知觉空间”为话题,分论坛为建筑师与跨界大师的精彩对谈,并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建筑师的处女作奖——阿那亚建筑师处女作奖。而正在建设中的戏剧中心则与孟京辉合作,计划未来推出戏剧节,每年至少呈现50到70场话剧。

15海边礼堂,图片来源:阿那亚

阿那亚社区从最初的无人问津变为每年接待几十万人次,而周边的房产项目也因此而变得抢手。这个围绕着北京人而做的社区正在文化的带动下焕发新的生机。(采访、撰文/孟宪晖)

16阿那亚的电影院,图片来源:TANC

后自然

UCCA沙丘美术馆

展至2019年4月7日

从中国墨竹到日本竹器,东方的竹艺家族这个秋天到了苏杭

从即将呈现在浙江省博物馆的“千载清风——古代墨竹名迹展”,到苏州博物馆正在展出的“竹之名匠——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日本竹器展”,从画面走入生活的“竹”从不同角度展现着东方意蕴。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