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生命、死亡与重生”的循环旅程:在伦敦开启比尔·维奥拉与米开朗基罗的对话

Aug 24, 2018   艺术新闻/中文版
640▲ 比尔·维奥拉作品《特里斯坦的上升(瀑布之下的山之声)》(Tristan’s Ascension (The Sound of a Mountain Under a Waterfall))静帧与米开朗基罗素描作品《上升基督》,图片来源:TAN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A)将于2019年带来著名当代影像装置艺术家比尔·维奥拉(Bill Viola)的大型展览,这也是伦敦皇家艺术学院(RA)的首场重要影像艺术大展。本次展览的最大看点是维奥拉所创作的12件颇具玄学色彩的动态影像作品将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的15件宗教题材作品进行并置呈现。其中就包括伦敦皇家艺术学院最为珍贵的馆藏之一米开朗基罗大理石浮雕《圣母圣婴》(Taddei Tondo,1504-1505),以及借展自英国皇家收藏(Royal Collection)的一系列米开朗基罗素描。
比尔·维奥拉生于1951年,其作品表现复杂,充满着深邃的表达、戏剧性的动态影像与文本反差,同时影像语言颇具隐喻意味,饱含着支离破碎的记忆片段和极端情绪的宣泄。维奥拉对人类生命状态的重复探讨使他成为当代最受推崇的实验影像艺术家之一,曾被誉为“影像时代的伦勃朗”。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艺术家对于西方基督教神秘主义、火与水元素的运用,以及对佛教禅宗和玄奥的东方哲理、西方人文传统文本的解读,这些系统庞大的历史原型与思想轨迹透视出的仪式性美感与人类重大命题本质,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维奥拉作品在灵性与宗教题材上的探索也曾使他获得了圣保罗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的青睐,大教堂曾委托他创作了两件永久装置作品。

640-1
▲ 比尔·维奥拉,《玛丽》(Mary),2016年圣保罗大教堂委托创作,图片来源:Bill Viola Studio,摄影: Peter Mallet

1973年,比尔·维奥拉获得美国雪城大学实验艺术学士学位。1974年维奥拉首次个展举办之后开启了在欧洲的游学经历,欧洲古典主义的视觉原型在其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维奥拉曾回顾道:“无论是大型公共雕塑还是与宗教空间相融合的塑绘结合艺术形式,那个时期的众多作品以一种装置般的方式呈现,是一种让肉身与空间完全浸入的超验式体验”。他开始严肃思考自己创作中个体与精神意义的问题,对于古典绘画、历史文本与宗教题材形式的借用逐渐成为其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系统,极简的视觉语言与深邃的精神内涵形成了一股超验的情感力量。

640-2
▲ 小扬布鲁盖尔(Jan Brueghel the Younger)创作的系列作品《四元素:火、水、土、气》(The Four Elements: Fire, Water, Earth and Air)
640-3
▲ 比尔·维奥拉,《殉难(土、气、火、水)》(Martyr),2014年,图片来源:Bill Viola

本次“比尔·维奥拉/米开朗基罗”(Bill Viola/Michelangelo)大展缘起于这位加州艺术家十多年前于英国王室官邸温莎城堡(Windsor Castle)图片室的参观经历。皇家收藏的版画素描部负责人马丁·克莱顿(Martin Clayton)表示,除了维奥拉专程前来参观的莱昂纳多·达芬奇画作之外,他还向维奥拉展示了米开朗基罗的系列画作,尤其是米开朗基罗曾作为礼物赠予他的爱人、年轻的罗马贵族托马索·德·卡瓦列里(Tommaso dei Cavalieri)的“作品样图”,深深吸引了维奥拉。

640-4
▲ 米开朗基罗,《上升基督》, c.1532-3.,图片来源: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比尔·维奥拉对米开朗基罗的素描作品非常热衷,这是他此前未曾见过的——并不像米开朗基罗的油画和雕塑作品——而且他能即刻感受到这些作品的灵性特质”,马丁·克莱顿在采访中表示:“我们并非想将比尔·维奥拉比作现代的米开朗基罗”,而是希望探讨这两位艺术家在处理生命及其意义的基本问题上所拥有的共鸣。

640-5
▲ 巴西圣保罗SESC比尔·维奥拉个展“Visions of Time”现场,图片来源:Kira Perov, Juliana Braga de Mattos & Sandra Leibovici

比尔·维奥拉具有基督徒的信仰背景,又曾与妻子在日本生活并师从日本禅宗大师达安慎二(Daien Tanaka)长年研习佛教,这使其艺术创作能够同时植根于东、西方的艺术与精神遗产,对于西方古典形式的现代传译在其作品中更是屡见不鲜。例如2000年英国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委托比尔·维奥拉创作的一组四屏影像作品《惊讶五重奏》(The Quintet of the Astonished)的灵感就源自中世纪时期尼德兰艺术耶罗尼姆斯·博斯(Hieronymus Bosch)的宗教题材作品《嘲弄基督》(Christ Mocked),其代表作《问候》(The Greeting)的视觉形式则建立于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雅各布·蓬托莫(Jacopo Pontormo)作品的古典构图之上,汲取了西方古典元素,并将其转译为影像创作的当代语言。

640-6640-7
▲ 比尔·维奥拉《惊讶五重奏》静帧与博斯作品《嘲弄基督》局部

对于本次将比尔·维奥拉与文艺复兴巨匠米开朗基罗并置对话的展览,皇家艺术学院策展人安德列·塔西亚(Andrea Tarsia)表示这将是一场“生命、死亡与重生”的循环旅程。米开朗基罗的私人素描和维奥拉的大型沉浸式影像作品将会是此次展览最主要的一部分。安德列·塔西亚说道:展览绝不会将它们简单得措置在一起,影像作品的尺幅、色彩与声音都会盖过绘画作品,“作品之间不同的关系将在不同的展厅中进行展示,通过作品之间的对话来体现。” 除了比尔·维奥拉创作于1977年至2013年间的12件重要影像装置之外,将要展出的米开朗基罗系列绘画作品也是自1975年大英博物馆展览以来首次以如此规模亮相。

640-8
▲ 米开朗基罗,《哀悼基督》(The Lamentation Over the Dead Christ),图片来源:大英博物馆

在皇家艺术学院中央大厅的一端将展出维奥拉的影像作品《信使》(The Messenger,1996),一位男子在水中缓慢地沉浮,象征着生死轮回。作品的正对面即是米开朗基罗未完成的大理石浮雕《圣母圣婴》,刻画了圣母马利亚怀抱耶稣的场景。幼年的基督因害怕施洗者约翰手中的小鸟而惊慌闪躲,而这只鸟则象征着他未来的受难。塔西亚说:“作品将必然的死亡视为一种人类的生命状态,这也是艺术家创作实践的核心,展现了二者如何通过媒介与主旨表达他们的思考,以及与观者之间建立起的情绪共鸣”。

640-9
▲ 比尔·维奥拉《问候》静帧(右)与文艺复兴时期画家雅各布·蓬托莫作品《The Visitation》,图片来源:纽约书评
640-10
▲ 米开朗基罗大理石浮雕《圣母圣婴》,图片来源: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比尔·维奥拉的重要影像作品《南特三联画》(Nantes Triptych,1992)也将出现于展览中,该作品是1992年维奥拉母亲去世之后所创作的,采用了与欧洲基督教相关的圣坛背壁装饰三联画的古典艺术形式,来表现一位孩童的诞生、幽暗光亮下漂浮水中的着衣男子以及维奥拉母亲逝世的场景,将欧洲思想意识中对于“天国、人世、地狱”的三重结构引入人类当代境遇与生命体验的本质表达,透视出艺术家对于生与死之生命体验的思考。

640-11
▲ 比尔·维奥拉,《南特三联画》静帧,1992年,图片来源:Bill Viola Studio,摄影: Kira Perov

展览的最末部分将呈现维奥拉的作品《五个天使迎千僖》(Five Angels forthe Millennium,2001)及作品《火之女》(Fire Woman,2005),分别体现了维奥拉作品中颇具代表性的水与火的元素,体现出强烈的死亡与重生的宗教哲思。《火之女》的创作灵感源自爱情悲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作品中一位女性静立于熊熊烈火火之前,烈焰焚烧的声音环绕耳边,在即将被烈火吞噬之时,她向前移动,张开双臂,纵身跳入池中烈火的倒影中,耀眼的光亮逐渐暗淡,作品最终完成了从炙热到沉静的转变。

640-12
▲ 比尔·维奥拉《火之女》展出现场,图片来源:Felix Krebs/Deichtorhallen Hamburg

多屏影像装置《五个天使迎千僖》则由五个巨型高清投影屏幕组成,分别以不同顺序放映展现了同一个穿着衣服的男人在突如其来的大水中上升和下沉的形象,从一片黑暗的水域中一道光照出了人体缓慢下沉的轨迹、被倒置的人物跃入水中蘑菇云状的泡沫、血红色的水域、缓缓浮起的人体到颇具受难意味的一只挣扎的手臂。生与死、火水元素、光明与黑暗、紧张与平缓、意识与潜意识,作品建立起了一个维奥拉式的影像叙事符号体系,展现出其创作长久以来基督教神秘主义与灵修传统的影响。

640-13
▲ 比尔·维奥拉,《五个天使迎千僖》第3屏静帧,2001年,图片来源:Bill Viola Studio,摄影: Kira Perov

西方基督教传统、印度教、佛教及禅宗等东方教义与命题构成了维奥拉的艺术主体,也表达了他对生命宇宙的本质思考。维奥拉曾说:“宗教图像总以一种无形力量让人虔诚地投入思绪,这股神秘力量散播于艺术家身上,进而转化为追求自我与创作表现的无形媒材”,而这些穿越时空般的灵魂之旅构成了比尔·维奥拉的影像世界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640-14
▲ 比尔·维奥拉于作品《问候》摄制现场,1995年,图片来源:Bill Viola Studio,摄影: Kira Perov

英国皇家收藏的版画素描部负责人马丁·克莱顿(Martin Clayton)表示:“此次展览希望探讨米开朗基罗的素描与维奥拉作品之间惊人的共鸣,这样的共鸣存在于长期的艺术传统中,正是这样的传统使我们在精神层面上的存在变得可见可感。灵魂与肉身、生与死、狂喜或顿悟、脆弱不安的生命,以及人类为了超越物质世界的极限所做的斗争都是二者持续关注的话题”,尽管他们所采用了不同的创作媒介与艺术方式,虽然相隔几个世纪,但两位艺术家之间仍然存在着对话,犹如一场灵魂的拷问。(撰文/Helen Stoilas,编译/TANC、杜竞草)

比尔·维奥拉/米开朗基罗
Bill Viola/Michelangelo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2019年1月26日至3月31日

科技的,人性的,女性的:她的“人造人”与诺华制药以她的名字制作的抗体

将科学与艺术创作结合,成为这位现年77岁的艺术家长期以来对艺术探索的核心,并创造了许多“第一”。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