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ART & ARCHITECTURE ?
艺术与建筑的交界处所涉及的议题并不止于时代审美、权力意志、地缘政治、技术革新等等,从现代性视野下的建筑演进,到后殖民语境下的地域建筑转化,从上古时代就开启的居住空间与哲学反思,乃至赛博时代的建构实验…… 这些都是近期在东京、威尼斯和纽约的一系列重要建筑展览所涉及的话题。《艺术新闻》特别策划 Art & Architecture 系列专题,希望切合当下艺术与建筑交界处的重要议题,通过一系列年度重要建筑展览与建筑实验,由此展开思考线索,也希望这些探讨能够跳脱学科框架,融合到建筑与更多领域交汇的讨论之中。
此系列第一期聚焦日本建筑。丹下健三、安藤忠雄、隈研吾、妹岛和世等不同世代的日本建筑家越来越受到国际视野的关注,他们活跃的舞台从日本国内伸向海外各地。今年东京森美术馆的15周年企划展带来“建筑的日本展:流转的谱系”,可见主办方对日本建筑在社会文化与美学现代性发展中所占地位的考量。为此,《艺术新闻》专访了森美术馆馆长、知名策展人南条史生,回溯明治维新150周年以来日本建筑发展的脉络,以及对日本建筑未来的期许。
Art & Architecture
# 01 建筑中的日本
自上世纪末起,以丹下健三、安藤忠雄、谷口吉生、隈研吾、妹岛和世为代表的日本建筑家受到广泛的国际关注,他们活跃的舞台从日本国内伸向海外。当代日本建筑所提出的设计理念中深埋着本国的文化基因,挖掘并解读这些“基因编码”不仅使观者能够更透彻地去欣赏这些建筑作品,更能够从根源上去探究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为何会成为现今孕育出众多优秀建筑师的摇篮。关于日本建筑的大型展览“建筑的日本展:流转的谱系”于4月25日东京森美术馆拉开序幕,这也是森美术馆15周年的纪念企划展。
“建筑的日本展:流转的谱系” 森美术馆展览现场
© 森美术馆
“建筑的日本展:流转的谱系”由9个章节构成,这9个章节便是提供给观者以解读日本建筑过去与今后的钥匙。展览没有选择单独聚焦于知名的建筑师个人,而是将目光着眼于整个日本建筑的发展全局:传统与当代、西洋与东方、自然与城市,呈现出一幅纵横交错、脉络清晰的日本建筑全观图纸。而血脉的源头,是以阴翳礼赞、和敬清寂为代表日本的美学,以及与前者密不可分的、自古以来日本文化中对空间的独特认知和思维方式。
等比例再现的千利休茶室“待庵”
森美术馆展出现场
© 森美术馆
开篇第一章即是围绕日本建筑的木造特点。木造结构是日本传统房屋建设的基点,严峻的自然环境加上因地制宜的资源催生出日本木工职人不断精进的技艺。除了木造建筑的功能效用之外,日本传统房屋所呈现的独特美学则是该展的另一大维度,也是理解古代和当代日本建筑的另一个立足点。对于传统日本木造建筑尤为重要的测量方法是“木割”,最开始使用于寺庙的建造,强调部件之间的比例标准进而决定建筑整体,由此诞生出“功能即外观”这样独树一帜的建筑美学。
等比例再现的千利休茶室“待庵”展出现场
© Japan-architects
记载有古代木割法的《柏木家秘传书》
© Japan-architects
与此种思考一脉相承的,还有日本古代的房屋屋檐设计。古代人认为屋檐除了具有遮挡太阳、风、雨、雪功能之外,同时还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于是传统建筑具备的这种功能与外观相辅相成的两面性,潜移默化于现代日本建筑设计之中。例如,1964年山田守为东京奥运会设计的柔道会场-武道馆的屋顶便充分意识到了屋檐本身的观赏价值,将日本武士道精神和以富士山为灵感的屋檐外观相结合,在观赏和实用价值上达到了精妙的平衡。
山田守设计的日本武道馆(1964)
以富士山为灵感,八角形的屋顶则参考法隆寺的梦殿
© 日本武道馆
妹岛和世设计的京都集合住宅则体现了对“屋檐”的另一种诠释。灰色地带的屋檐作为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连接处,是位于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结界”。妹岛设计的可容纳十户人家居住的住宅,由21块天花板参差不齐地连接在一起,“同住一个屋檐下”的设计理念旨在能够最大化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通过空间布局促进社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妹岛和世的京都集合住宅 Nishinoyama House 内部
© SANAA Architects
展览还促使观者去了解日本古代房屋和现代建筑在空间特点上的共通性,以崭新的视线带领观者在古典中发现“现代”。本次展览将视线从西方收回日本,从本国的文化底蕴出发,寻找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关系。日本建筑学者岸田日出刀是引领日本现代建筑的理念先驱,他在著作《过去的构成》和《现代的构成》中系统地提出“传统中的现代”美学思想,影响了丹下健三、磯崎新等之后的日本建筑师。展览通过相关建筑模型、理论文集以及摄影作品展示了多位日本建筑学者以及建筑设计师在此方面的思考与探索。
桂离宫,建于西元17世纪江户时代早期
摄影师石元泰博以现代目光发现了其崭新的一面
© 高知県,石元泰博フォトセンター/
東京工芸大学写大ギャラリー所蔵作品
佐证日本传统建筑中蕴含着现代美学最重要的例子是17世纪修建的桂离宫。1933年德国建筑师布鲁诺·陶特受到上野伊三郎的邀请第一次参观了桂离宫,对它的美惊叹不已,深受德国表现主义和包豪斯影响的陶特用“第三者”的视线发掘出桂离宫的另一面,并把它的魅力推广到欧洲。矶崎新曾说,日本现代建筑始于陶特对桂离宫的评价。展览带来摄影师石元泰博拍摄的桂离宫写真以及陶特的著作,观者可以在这座被誉为日式庭院巅峰之作中,在古典中发现极致精炼的现代主义美学元素。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设计的帝国大厦入口
东京,1923年 © 森美术馆
在后半段的“被发现的日本”单元,可以看到日本建筑对欧美建筑师的影响和日本建筑师在海外的成功案例。建筑大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在日本旅居时参与建设的帝国大厦不幸毁于关东大地震,本展展出了当时的设计图纸以及照片等珍贵资料。深受日本文化影响的赖特,其最著名的作品-流水大厦的设计强调人工和自然相互融合的理念也深受古代日本人依自然之势的观念影响。
集居住、商店和办公区于一体的Hillside Terrace
由槇文彦设计,从1967年到1992年分批次建成
是代官山片区的象征性建筑 © Japan-design
Inokuma Jun & Naruse Yuri,LT Josai,2013名古屋
Nishikawa Masao © 森美术馆
随着展览不断地深入,时间轴逐渐接近当下的社会。面对现代社会普遍存在且不断蔓延的个人孤岛化问题,建筑所能起到的作用是什么?本展给出的答案是过去日本传统家庭建筑的长屋结构所代表的生活方式,以及日本建筑史学者神代雄一郎通过田野调查对濑户内海聚落文化模式的探究。这种空间和生活相互关联的模式让我们可以从建筑和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去思考当代的建筑与社区文化。如今的社区型建筑、衣食住行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出现在日本大小城市就是例证。
杉本博司,《江之浦测候所》,神奈川县,2017年
© 森美术馆
这种立足当代、寻根于传统的视线也自始自终贯穿整场展览,串联起数世纪的时间间隔,让观者可以跳出欧美中心/全球-地方的范式,将眼光转向日本的内在,并思考这个国家的过去、当下和未来。将这样一场建筑展作为森美术馆开馆15周年的纪念企划展,可见主办方对日本建筑在本国艺术发展中所占地位的考量。为此,《艺术新闻》专访了森美术馆馆长、国际知名策展人南条史生。
Q&A
南条史生
Fumio Nanjo
Q: 为什么15周年纪念展选择將“建築”作为切入点,此外,为什么展览的题目为“建筑的日本展”而不是“日本的建筑展”?
A:诚然,这一次的展览有着开馆15周年纪念之意。除此之外,2018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年,是今年明治维新(1868年)150周年。在各个方面,明治时期都是日本现代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建筑上也是如此。不久之后我们还会迎来新一届东京奥运会。日本建筑有着独特的历史,我们希望这一次展览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通过此次展览大众能够了解到“日本”,认识到它的特质。所以我们决定做一次“建筑中的日本展”,而不是“日本的建筑展”。
小林清亲,《海运桥与第一银行雪中》(平成新版)
明治时期,1875年,东京清水建设藏
© 森美术馆
Q: 与欧洲古典建筑所体现的“石文化”不同,有着木造传统的日本建筑体现的是“木的文化”。在展览第一个单元“木造的可能性”引言中,提到了木造建筑和当代信息社会和科技之间的亲密关系,能更具体地谈谈您对这点的看法吗?
A:当代日本建筑师提出的构想和他们的作品很好地体现了木造建筑和科技所代表的现代社会之间的亲密关系。 比如今年 Timberize 团队提出的“Timberize 200”设计:木造的超高层建筑立足于现代都市的居住模式,整个分析和草案都是通过人工智能和电脑来完成的。再比如,东京新的城市地标-天空树(2012年建成),一方面从日本寺院中的五层塔汲取灵感(亦或是采取了其中的建筑方法),又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电脑分析。
Timberize 200 建筑模型细部
© Timberize
Q: 原尺寸再现千利休设计的茶室“待俺”是本次展览最大的看点。作为现存最古老的茶室,待俺也被称为是世界上最小的建筑。本次展览上,参观者可以实际进入到只有两叠榻榻米(约3.65平方米)大小的茶席,置身其中。从展览整体的构成来看,原尺寸再现的“待俺”就好像是整场戏的高潮部分。请问森美术馆是怎样去考虑和组织整个展览的结构的?
A:原尺寸的待俺模型的确是这次展览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茶室在空间上体现了日本文化中最重要的“侘寂”美学,因此我们在策划的最初阶段就决定用等尺寸大小去呈现待庵茶室。除了“待庵”项目,在策划之初还决定了另外两个项目-丹下健三家宅的三分之一等比列还原和 Rhizomatiks 团队的数码装置作品《规模的力量(Power of Scale)》。这三个作品都是让在场的人能够实际参与和体验,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作品传达出来的信息。
Rhizomatiks 团队的数码装置作品
《规模的力量(Power of Scale)》
© 森美术馆
三分之一等比列还原的丹下健三家宅
森美术馆展出现场
© 森美术馆
整个展的章节构成以木造传统开篇,以日本的自然观收尾。在策展过程中,我们主要是根据美术馆空间的特点和位置来决定展示作品的场所。在最初阶段,我们就想要把等尺寸复刻的“待庵”放在一个有窗户并且能够俯瞰东京全景的独立空间。这样的空间在森美术馆里有两处。一处朝南,和待庵实际在京都妙喜庵寺院里的朝向一样。我们认为把“待庵”复刻放在美术馆的那个空间再合适不过了。另外一处同样可以从窗户俯瞰东京的空间里则选取了三个森美术馆的馆藏作品进行展示,是和本次展览同步进行的小型项目——“森美术馆收藏007:看不见的都市”(MAM Collection 007: Invisible Cities)。
Q: 将建筑作为美术馆的展览对象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展览结合了历史资料、照片、模型、映像、装置,甚至对实际空间进行还原,采用多种方式调动观者的感受,整个展览如同一个大型开放式文本。不仅仅是本次展览,过去森美术馆举办的展览都非常重视观众的体验,请问你如何看待美术馆与观者之间的关系?
A:的确,我们不能将建筑本身搬迁到美术馆“有限的”空间里。本次展览更注重向观者介绍经由挑选出的100件项目/作品。在这个层面上有点像是百科全书。一直以来,在策展时我们都非常重视到访者能否被我们呈现的作品和呈现方式所吸引。展览不应该是学校上课那样,让观者一味被动地去接受,去学习。展览应该鼓励来访者去体验,去感知。在他们踏出森美术馆之后,这种体验能够随着他们回到家,伴随他们之后的生活。抑或是再进一步,他们会花时间去思考在这里所获得的感受和认知。比如在本次展览上了解到这些日本建筑之后,实际去拜访这些建筑作品。
“建筑的日本展:流转的谱系” 森美术馆展览现场
© 森美术馆
出云大社(Izumo Shrine) © 森美术馆
Q: 此次展览的9个单元都体现出了日本这个国家独特的审美和思维,你认为当下重新审视这种“日本性”的意义是什么?
A:并不是大众缺乏对日本的理解,而是其中的某些方面被忽略了-日本文化内在的纹理、传统中的现代主义等。部分传统在当代日本社会得到了继承和延续,另一些则没有。我们要做的,是让大家意识到这些“被遗忘”的部分,提供一个更为全面的视野去思考文化身份、日本的特性这样宏观的课题。更具体地说,一方面鼓励日本人重新审视自身内部的历史文化因素,另一方面,让外国人了解到日本文化的独特新颖。
Q: 此前,扎哈提出的新国立竞技场设计被否决,之后隈研吾出任新的场馆设计总监引发了社会舆论的争议。2020年东京即将举办奥运会和残奥会,这既是对日本社会的挑战,也蕴含了激发整个社会创造力潜能的机遇。能谈谈你对日本建筑以及日本文化今后发展的看法吗?
A:一方面,过去日本建筑一直都在追随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脚步,而另一方面,在现代主义时期,柯布西耶、范德罗等西方建筑大师深受日本建筑的影响,最为典型的是京都的桂离宫。
石上纯也,Workshop,
Kanagaw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apan.
© junya.ishigami+associates
现如今上一个阶段已经结束,建筑上已没有可供所有人参考的“唯一”标准,日本的建筑师们开始独自探索全新的,后现代式的设计理念和作品。在我看来,大体上可以分三种方向:1,以石上纯也为代表的建筑师,作品充满独创性和实验性。2,建筑师如田根刚和藤森照信,他们在理念和实践中回归传统。3,建筑师如山崎健太郎,关注社区文化等日本社会当下面临的问题。他们都代表着当今日本建筑发展的趋势,每一个方向都蕴含着巨大的潜力。(采访、撰文/童桢清,编辑/翁家若)
建筑的日本展:流转的谱系
东京森美术馆 2018.04.25 – 2018.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