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8年11月3日至2019年2月24日,龙美术馆(西岸馆)将举办展览“路易丝·布尔乔亚:永恒的丝线”——法裔美国籍艺术家路易丝·布尔乔亚在中国的首个大型回顾展。本次展览共展出44件作品,创作时间跨越60余年,其中包括艺术家职业生涯中最为重要的系列作品,包括1940年代末期的“人物”系列雕塑,90年代的“细胞”系列装置艺术,还有她生命最后十年的以纺织物为创作核心的作品,以及最为宏伟的、纪念碑式的巨型雕塑——蜘蛛“母亲”系列。布尔乔亚被认为是20世纪和21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她的作品以融合了深层心理暗示和高度形态创造而享有盛名。本次展览由龙美术馆(西岸馆)与路易丝·布尔乔亚工作室合作,结束展出后,明年3月将前往北京松美术馆继续巡展之旅。
▲ 1975年路易丝·布尔乔亚身着她的乳胶制雕塑《阿温扎》(1968-1969),后成为装置作品《冲突》(1978) 的部分。图片版权©伊斯顿基金会,VAGA授权,摄影:Mark Setteducati
永恒的丝线从何而来
策展人菲利普·拉瑞特-史密斯在提到为什么选择“永恒的丝线”这个主题时,解读道:“丝线可以说贯穿了艺术家路易丝·布尔乔亚的创作生涯。从1940年代的人物系列雕塑,到晚期的织物雕塑与绘画,丝线作为布尔乔亚中永恒的符号,有时以具体的一面示人,例如布尔乔亚的家庭是以挂毯修复为生的,以及用丝线悬挂起的雕塑作品;有时则以抽象的一面示人,象征着艺术家渴望始终与母亲相连,就像生命之初的那条脐带从未被剪断一样。”于布尔乔亚,通过缝纫、针线和连接这些具有象征性的举动,为她消解了伴随一生的对于分离和遗弃的恐惧。
▲ 策展人菲利普·拉瑞特-史密斯(Philip Larratt-Smith)
▲ 路易丝·布尔乔亚,《歇斯底里之弧》,1993;铜,抛光铜锈,悬吊设备;83.8×101.6×58.4厘米;伊斯顿基金会收藏;图片版权©伊斯顿基金会,VAGA授权;摄影: Christopher Burke
本次展览的契机来自于2016年秋,经布尔乔亚的长期助手暨伊斯顿基金会(Easton Foundation)主席杰瑞·高罗威(Jerry Gorovoy)的引荐,策展人拉瑞特-史密斯结识了龙美术馆的馆长王薇,并阐述了他的策展想法。随后不久,拉瑞特-史密斯便受到了邀请,负责在龙美术馆落地这个展览。在拉瑞特-史密斯看来,龙美术馆的建筑设计极具戏剧性,与布尔乔亚的作品风格相得益彰。在龙美术馆的地面一层,观众可以看到布尔乔亚生命最后二十年的作品;借由向下的楼梯漫步至地下空间,观众可以回顾她1940年代到2000年代的代表性作品。
本次展览得益于龙美术馆的开阔建筑空间,使得布尔乔亚的最大尺寸的几件作品可以同时亮相。尤其是在龙美术馆一楼悬挂的高达7米的铝合金情侣雕塑作品,更是全球范围内的首次展出。
▲ 路易丝·布尔乔亚,《情侣》,2007-2009;抛光,铝铸造,悬吊设备;701×335.3×289.6厘米;路易斯·布尔乔亚信托收藏;图片版权©伊斯顿基金会,VAGA授权;摄影: Christopher Burke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是第一次直接有机会面对面欣赏艺术家布尔乔亚的作品,策展人拉瑞特-史密斯很有信心地说道:“艺术家布尔乔亚所关注的母题:爱、美、嫉妒、拒绝、孤独与罪恶是世界共通的。所以,我一点也不怀疑中国观众将在这些拥有巨大情感力量与严肃的布尔乔亚作品中得到共鸣。”
布尔乔亚的创作轨迹
艺术家路易丝·布尔乔亚,1911年出生于法国巴黎,她的一生都以丰沛的能量在不同领域进行尝试,所以她是雕塑家,也是画家、雕塑家以及装置艺术家。在法国的童年时光成为她最主要的灵感来源,她以身体为基础原型,全方位地深入探索了情感、心理以及个体每日细碎生活中隐藏的最深层的裂痕。在不断尝试中,布尔乔亚找到了一种美丽而牵绕心头的视觉语言,一种属于自己但又能深刻感动大众的语言。
布尔乔亚的创作第一阶段(1940 -1950年代)的雕塑作品人物系列,常常在艺术评论家笔下与阿尔伯托·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细长的人物雕塑一同被提及。这些“人物”作品代表着艺术家那些留守在巴黎的朋友和亲人们,带着一种异乎寻常的真实感:它们跟真人同样般大小,有着建筑般的质感,但其抽象的轮廓却给人一种孤立和脆弱的感觉。
▲ 《带包的女人(woman with packages)》路易丝·布尔乔亚,《带包的女人》,1949;铜,着白色与黑色,不锈钢;165.1×45.7×30.5厘米;伊斯顿基金会收藏;图片版权©伊斯顿基金会,VAGA 授权;摄影:Christopher Burke
经历了1950-1960年代的石膏雕塑系列之后,布尔乔亚迎来其创作的小高潮:“细胞”系列装置艺术,当时已经80岁的布尔乔亚以崭新、正面且具革命性的诠释,重新定义了环境雕塑(environmental sculpture)的可能性。在这个系列中,布尔乔亚特意打造的密集、充满幽闭恐惧的“细胞”内部让访客涌现各种联想。
▲ 路易丝·布尔乔亚,《迷宫塔》,1962;铜;45.7×30.5×26.7厘米;私人收藏;图片版权© 伊斯顿基金会,VAGA授权;摄影: Christopher Burke
▲ 路易丝·布尔乔亚,《细胞(黑暗的日子)》,2006;钢,布料,大理石,玻璃,橡胶,线,木;304.8×397.5×299.7厘米;伊斯顿基金会收藏;图片版权©伊斯顿基金会,VAGA授权;摄影: Christopher Burke
▲ 路易丝·布尔乔亚,《细胞(黑暗的日子)》,2006(细节图);钢,布料,大理石,玻璃,橡胶,线,木;304.8×397.5×299.7厘米;伊斯顿基金会收藏;图片版权©伊斯顿基金会,VAGA授权;摄影: Christopher Burke
▲ 路易丝·布尔乔亚,《细胞XX (肖像)》,2000;钢,布料,木,玻璃;188×124.5×124.5厘米;路易斯·布尔乔亚信托收藏;图片版权©伊斯顿基金会,VAGA授权;摄影: Christopher Burke
1994年之后,布尔乔亚开始创作她的经典系列“蜘蛛”。在艺术家的想象中, “蜘蛛”代表了她的母亲,同蜘蛛一样,在家族的古董挂毯修复作坊里扮演着织布与修复的角色。而蜘蛛吐出的丝线,也指代维系母子关系的脐带。蜘蛛从自己的身体中织网,建造出一座极具生命力的建筑,正如布尔乔亚从自己的身体中来创造雕塑。
▲ 路易丝·布尔乔亚,《母亲》,1999;钢,大理石;927.1×891.5×1023.6厘米;泰特美术馆收藏,艺术家2008年提供;图片版权©伊斯顿基金会,VAGA授权;摄影: Marcus Leith
▲ 路易丝·布尔乔亚,《蜘蛛》,1997;钢,锦缎,木,玻璃,布料,橡胶,银,金,骨头;449.6×665.5×518.2厘米;伊斯顿基金会收藏;图片版权©伊斯顿基金会,VAGA授权;摄影: Maximilian Geuter
在2000年之后,也是艺术家布尔乔亚生命的最后十年,她以纺织物作为创作核心。耄耋之年的她,摈弃了坚硬的材料,也不再执着于描绘敌意与侵害,而选择衣物等柔软材料制作雕塑。
▲ 路易丝·布尔乔亚,《针(纺锤)》,1992;钢,亚麻,镜子,木;276.9×256.5×142.2厘米;伊斯顿基金会收藏;图片版权©伊斯顿基金会,VAGA授权;摄影: Jochen Littkemann
路易丝·布尔乔亚的作品不但推动了艺术史的发展,也推动了女权主义与精神分析的发展。策展人拉瑞特-史密斯相信通过这次“永恒的丝线”回顾展,观众将可以全方位地观赏到布尔乔亚风格各异的各个阶段的作品,认识与重塑对于这位20-21世纪重要艺术家的理解。(采访/谢斯曼,撰文/娄依伦)
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
2018年11月3日至2019年2月24日
本文图片由龙美术馆与豪瑟沃斯画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