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怀恋着帝国/自远方回眸/我已失去自我
未来之路/繁华夹道/帝国的向日葵已逝」
“Hoje sou a saudade imperial
Do que já na distância de mim vi…
Eu próprio sou aquilo que perdi…
E nesta estrada para Desigual
Florem em esguia glória marginal
Os girassóis do império que morri…”
Passos da Cruz (VI )
por Fernando Pessoa
▲ 艺术家施勇为此次展览特别创作的作品《Saudade》
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Fernando Pessoa)的著于上世纪20年代的诗句映射着对大航海时代葡萄牙帝国的怀恋与感伤,而诗句中出现的葡语词汇“saudade”成为了复星艺术中心新晋展览“指南针”(Saudade: Unmemorable Place in Time)的主题。
▲ “指南针”(Saudade: Unmemorable Place in Time)展览现场
作为葡萄牙语中出现频率颇高又难以转译的迷人词汇,“saudade”表达的是对于某一时刻无法企及的渴望与惆怅。它既可以表达对于逝去的某一美好瞬间的追忆,也可表达对于某种即将来临的遇见所产生的渴望,它可以是甜蜜的、可以是忧伤的,可以是过去的、也可以是未来的。
这也是为什么策展人长谷川祐子(Yuko Hasegawa)选择“saudade”作为展览的主题。“‘saudade’是无法被准确转译的,但这也意味着不论从什么角度去理解这个词,都有可能是正确的。‘saudade’所承载的模糊性将当下与过去联系在一起,一方面你对不可触及的过去产生怀念,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发展如此迅速,你不仅不记得十年前的世界是什么样,可能昨天发生了什么同样容易被淡忘;未来同样是我们难以预言的。因此可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saudade’的时代,它不仅是感伤的,也是甜蜜的,它既是向往也是欲望。”长谷川祐子在接受《艺术新闻》专访时如此解释道。
▲ 艺术家鲁伊·莫雷拉(Rui Moreira)极富东方意向与技法的水粉作品《我们的堕胎女士 II》
当接到复星艺术中心的邀请策划一场中葡艺术家展览时,长谷川祐子即刻便想到了“saudade”这个词。中国与葡萄牙在历史上留存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6世纪以来,中国出口欧洲的外销瓷从荷兰传入葡萄牙,由此生发出了与阿拉伯舶来的制砖技术结合后的产物葡萄牙青花瓷砖画(azulejo),至今仍遍布里斯本等城市的街巷;而作为第一个全球性殖民帝国,葡萄牙从15世纪以来不断进行海上探索,并于1557年开始租借澳门,在这片中国的领土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与文化印记。
▲ 孙逊,《基督教》,2017年
自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葡两国之间的文化渊源因海上丝绸之路的回溯而重新被挖掘出来。来源于葡萄牙的“saudade”作为一种普世的人文精神与处世哲学,放在文化全球化的当下又能在中葡之间碰撞生发出怎样新的意义?这是策展人希望在本次展览中探索的。
长谷川祐子邀请了包括若阿纳·瓦斯康塞洛斯(Joana Vasconcelos)、瓦斯科·阿劳约(Vasco Araujo)、路易莎·雅辛托(Luisa Jacinto)、刘建华、孙逊、关小等5位中国艺术家、7位葡萄牙艺术家参与此次展览。这12位不同代际及背景的艺术家因为两大共同点被联系在了一起并相互呼应:一方面他们的艺术表达都与甜蜜的忧伤之情相关,有许多关于过往或未来的指涉;另一方面,他们的作品集多样性、模糊性、喜悦性于一身。
▲ 艺术家刘建华的作品及堆砌的筹码细节
复星艺术中心2楼展厅的中央摆放着艺术家刘建华以彩色的赌场筹码堆制而成的作品,视觉冲击力极强。高高低低的筹码正像现代化城市上海中心鳞次栉比的楼宇,而这座城市又被描绘为一座漂浮的岛屿。据艺术家刘建华透露,这部作品最早创作于2008年,艺术家将收集自赌场的筹码摆放至上海外滩边,以江岸的高楼大厦作为背景进行摄影创作。反观2008年这个时间节点,中国申奥成功、环球金融危机还在继续,繁荣与繁荣背后隐藏的危机引人思索;而10年前的上海与今日上海之愈发繁荣亦形成鲜明对比,10年前的回忆似乎已经非常遥远。
▲ 若阿纳·瓦斯康塞洛斯,《粉红的美丽》,2015年
▲ 若阿纳·瓦斯康塞洛斯,《女武神 Marina Rinaldi》,2014年
在展厅同一层放置的,还有葡萄牙艺术家若阿纳·瓦斯康塞洛斯的大型编织及瓷砖装置。瓦斯康塞洛斯是葡萄牙著名女艺术家,其作品丰富的色彩和媒材极富女性特色,事实上,展览中最大的作品《女武神 Marina Rinaldi》是其和葡萄牙当地的一众女性共同手工创作而成,作品为意大利服装品牌 Max Mara 旗下为大号女性专设品牌 Marina Rinaldi 所创作。在策展人长谷川祐子看来,瓦斯康塞洛斯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巴洛克美学风格。除了美学风格外,长谷川祐子在其策展陈述中强调了巴洛克的另一层文化内涵。葡萄牙诗人与哲人费尔南多·佩索阿在《Disquiet》一书中提到巴洛克代表着一种灵活变通、穿越万物、不断与他者彼此发生联系的风格,并最终化作他物,而意大利符号学家艾柯(Umberto Eco)也认为巴洛克风格拥有动态的不确定性。然而,“巴洛克风格曾蕴含的欢欣业已淹没于历史之中,反观当代,无论人类被置于何种境地,总能找到适用并属于自己的欢欣,或以之前提到的方式——在‘Saudade’中寻求藉慰,无论何种方式都有助于我们摆脱窘境”。
▲ 艺术家佩德罗·瓦尔德斯·卡多佐在展厅中呈现了大量雕塑及拼贴作品
▲ 瓦斯科·阿劳约,《粉红家族》系列作品之一,2008年
除此以外,在3楼展厅中葡萄牙艺术家佩德罗·瓦尔德斯·卡多佐(Pedro Valdez Cardoso)和瓦斯科·阿劳约的作品与中国艺术家关小的创作形成了时空和方法论的对照。阿劳约的一系列线条精致简洁的硬纸板上绘画用考古学的方式对待生活器皿,这其中对于中国16世纪起外销瓷器历史的指涉也显而易见。艺术家卡多佐则用雕塑、拼贴等多种艺术形式探讨东西方文化身份的相互理解(或者,在绝大多数时候,误解)。在他的作品中,不仅可以看到对于中国文化的指涉,也能够看到其对东南亚、南亚文化的思考。有趣的是,据艺术家本人向《艺术新闻》透露,在本次展览前他完全没有来过亚洲,但这并不影响他对于亚洲文化深层思考。“我也时常关注移民至葡萄牙的中国人群体,他们开设了许多日用品商店,但却往往活动于自己闭合的小圈子中。”卡多佐对《艺术新闻》说。其作品的许多材料都来自平凡的日用品,比如胶带、比如海绵,全球化贸易使得同样的日用品遍布世界各地,因此材料的选择也蕴含了艺术家针对全球化之于文化及历史的影响所作的思考。相比之下,关小的雕塑和视频装置作品则把观者的视线从历史中带入了后互联网时代,按策展人的话说,“通过对当代的动态展示引发人们的集体回忆”。
▲ 艺术家关小作品在展览现场
▲ 关小,《野土》,2017年
于策展人长谷川祐子,“saudade”是一种跨越国籍和代际的普世情感。面对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对未来更多的不确定让人容易对不可企及的过去产生浪漫的幻想,这是怀旧的甜蜜忧伤之来由,也是本次展览的来由。也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saudade”是对现世的逃避,但逃避亦是人类生活模式的一种必须。“悬浮于宇宙之中、脚踏实地立于地球之上,这是人类存在的两种方式,二者不可或缺,否则就会陷入虚无。”长谷川祐子说。(采访、撰文/谢斯曼)
Saudade: Unmemorable Place in Time
复星艺术中心
展至8月26日
本文图片由复星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