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6月25日,由上海外滩美术馆主办、上海玻璃博物馆协办的艺术家林天苗的个展“体·统”开幕,除呈现艺术家多个创作阶段的代表性作品之外,展览重点展出了三件新制作的大型装置。
艺术家林天苗
在6月24日举办的策展人与艺术家的对谈中,本展览的策展人、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三星资深策展人、全球高级顾问亚历山德拉·孟璐博士(Dr. Alexandra Munroe)评价道:“这场展览从很多方面来说都是不同寻常的,一般的个展通常由艺术家已经制作完成的作品组成,我们从艺术家、藏家、基金会、美术馆借来作品展出,即便这种情况都会出现一些矛盾,艺术家也会有担心和不安。这次在外滩美术馆的个展里面有三件新作,开始的时候没有人会知道这些作品会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一切都是未知数。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次外滩美术馆和艺术家是委约创作的方式和联合制作,所以这次个展和其他个展是完全不同的,是一种新事物。”
喷薄的玻璃花园
林天苗为展览“体·统”创作的新作从现代和传统的科学、哲学、神经学与心理学论著中获取灵感和理论支持,涉及复杂的玻璃和液体元素、机械结构与生物感应系统的应用。其中最为核心的是位于美术馆四楼展厅的作品《我的花园》(2018年)。在这件作品中,巨大的玻璃管从带有液体泵的“花盆”中“生长”出来,色彩艳丽的绿色液体从玻璃管底部涌出,不断喷溅或者形成漩涡,与艳丽的粉红色地毯一同构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我的花园》2018年
铝合金框架结构、玻璃、液体循环系统、地毯
人们徜徉与沉浸于“花园”之中,可以感受到它巨大的体量、复杂的结构和强烈的动感。本展览的助理策展人朱晓瑞强调了这件作品所涉及的多重感官体验:“这件作品中有颜色带来的视觉体验,还有听觉体验,真正的花园中会有喷泉和它发出的声音,在这件作品中,喷泉就在玻璃管中。此外,行走在地摊上会感到很柔软的触觉体验。”
▲ 林天苗作品《我的花园》在展览现场
林天苗在回顾这件作品的创作经历时表示:“我到哪里都喜欢看花园,每一个文化和环境都有花园存在。我觉得真正的财富和文化积累到一定程度,都会通过花园体现出它的精髓。花园既是立体的,又是人造的,它们在中国的历史和其他文化的历史中早已存在,每个人的心中也都有自己的花园。”
策展人孟璐也指出了花园的诸多层面:“从历史上看,它与科学、医学、药物都有紧密的联系;”孟璐说,“举例来说,在中世纪的教会的修道院里有植物园,这些植物都有药用价值,人们在植物园里面进行研究,这也是西方科学的源头之一。”
▲ 林天苗作品《我的花园》在展览现场
展览的六楼呈现了包括《我的花园》在内的作品创作手稿,这些由艺术家亲自绘制的图纸揭示了作品结构和观念的演化过程。孟璐说:“林天苗创作的全过程,强调的概念是一个封闭空间,早期她在设计的时候包括墙和花园的形态,所有的形态和特点都强调了封闭性,在展览中也看到这样的特色,林天苗利用美术馆空间的特色打造了相对封闭的花园。另外在花园中的另外一层含义是身体,当你进入花园时就像进入了一段迷你旅程,花园代表了自然,在花园行走时会感受到自己的身体与不同大小、颜色的植物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在历史上花园设计所遵循的重点考虑因素。对于林天苗来说,她花了几千个小时对于作品进行规划,包括这些代表植物的玻璃管进行尝试,设计一段让人可以体验的旅程。”
在玻璃管的外壁上,可以看到“发财树”“碰碰香”“一夜欢”等对于植物的民间称谓,它们代表了在社会与日常语境中人们在植物身上投射的幽默、庸俗和“务实”的功能、欲望和焦虑。花园不仅仅是一个景观,它也是容纳人身体存在和释放、寻找自我的现场。
▲ 林天苗作品《凸起的纹样》在展览现场,图片来源:林天苗及 Galerie Lelong & Co.
这种对于俗语的研究和使用也可见于林天苗在2014年的装置作品《凸起的纹样》中。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用多种红色的羊毛在地毯上绣出了“黄脸婆”“太妹”“依存女”“祸水”等加诸于女性的标签词汇。《凸起的纹样》被林天苗称为一次“宣言”,这是她对于自身长期被标记的“女性”艺术家身份的思考、反应和解决。她也以此为契机,挣脱身份的束缚,转而寻求更为宽广和自由的创作视野,以及在性别上更为平等的创作地位。
如丝线般敏感,如血液般细腻
另外两件为本次展览特别创作的作品分别是位于二层展厅的《反应》和位于三层的《暖流》,这两件作品同样涉及液体与玻璃材料的应用。
▲ 林天苗,《反应》,2018年,弧形结构双曲面面板、震动地坪、滴液装置、液体循环系统、脉搏采集装置、音响、中控系统,344 x 344 x 339 厘米,图片来源:林天苗工作室
《反应》是一件交互型的装置作品,观众进入蛋壳状的空间内,可以通过感应器用脉搏启动装置。蓝色荧光液体构成的“血液”随着互动者的脉搏滴落,地面也随之震动。这件作品将内在的身体系统运作“折射”为外在的、可以观看和感知的对象。策展人孟璐说,“我们通过身体感应周围的变化,在这件作品中我们能够回到‘体统’的概念——这个世界没有一个单一的现实,所有的现实都存在于折射的概念中。”
▲ 林天苗作品《反应》(2018年)在展览现场
《暖流》从科学和药学领域汲取了美学元素,粉红色的液体随着复杂的玻璃器皿的旋转不断流动。这些玻璃器皿的造型来自于实验室使用的研究工具,它们的联通与旋转映射着周而复始的行的社会“实验”,在其中激荡的液体也传达出潜在的冲击力和破碎的危险性。
《暖流》2018年
铝合金框架、不锈钢机械结构、玻璃器皿、液体循环系统
林天苗作品中鲜明的色彩也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我选择的蓝色具有机械感和男性的性别感与假设,而粉色更强调介乎于血液和女性性别设定之间。这两者间有对比又是极其合一的。”林天苗说。“颜色具有很强的人工属性,它的应用与心理、性别、社会、文化和时尚都有密切的关系。”
《白日梦》1999年
白棉线、白布、数码照片
展览中还展出了林天苗此前创作的代表作品,包括《白日梦》(1999年)、《嗨!》(1999-2018年)和《失与得》(2014年),呈现了艺术家创作中材料和观念的演变与丰富。尤其在《白日梦》与《嗨!》中,艺术家使用了标志性的丝线材料。从丝线到玻璃和液体,林天苗对于材料的使用既有突破也有观念上的延续。“在这次展览的创作过程中,我发现我其实不是在做玻璃,而依然是在使用一种敏感的、线性的材料。比如我以前特别喜欢用线体来创作,我对这种材料特别敏感——我发现我对液体也是,液体也可以做到这一点。它能做到强烈的喷射状态,也可以做成拟人的、细腻的,像血液一样,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的感觉。能过做到这些,这种材料的承载量就变大了,我在其中也可以游刃有余。”
《失与得》2014年
聚脲、工具、不锈钢支架
展览“体·统”拥有多样的表现形式,同时又具备统一的观念核心。在具有冲击力和细腻层次的感官体验中,艺术家也埋入了关于身份、社会等议题的寓言式的内涵。这场展览是艺术创作者实现突破的里程碑,通过材料和观念实现了一场艺术实践的实验。(采访、撰文/李棋)
林天苗:体·统
上海外滩美术馆
展至8月26日
*如无特别标注,
本文图片由上海外滩美术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