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托马斯·萨拉切诺的“云雕塑”:用“飞行世”开启“人类世”之后的轻世代

May 24, 2018   Laura Xue

WechatIMG29

复星艺术中心“托马斯·萨拉切诺:原地飞行”展览现场,© Andrea Rossetti

1945年7月16日,美国新墨西哥州托立尼提沙漠上空突然腾起一朵巨型蘑菇云,爆炸瞬间的光亮将这片白色沙漠方圆数百公里的区域照射得如白昼般刺眼——这一作为“曼哈顿计划”一部分的试验标志着人类历史上首次核试验的成功实施;70年后的2015年11月8日,在同一片沙漠上,一位成年女性在不依靠任何除太阳动力以外的燃料和能源的情况下,成功地搭乘着一架酷似“热气球”的飞行器在空中飞行了500公里。

WechatIMG30

托马斯·萨拉切诺

在素被冠以艺术家、建筑师双重身份的托马斯·萨拉切诺(Tomás Saraceno)看来,1945年的核爆炸标志着“人类世”(Anthropocene)——这一由荷兰大气化学家保罗·克鲁岑(Paul Crutzen)所定义的,指代人类活动对于地球的影响足以划分出新的世代的重要开始。而在70年后的2015年,萨拉切诺则试图以通过将人类飞行所需能源降至最低程度的方式回应“人类世”,尝试在“人类世”之后通过开启“飞行世”(Aerocene;这一翻译根据托马斯·萨拉切诺的创作特点对应了“人类世”这一官方翻译——作者注)的方式探索人类如何与自然和平相处的全新世代。

WechatIMG31

作品“云之城自聚热力学”系列作品在展览现场,© Andrea Rossetti

1973年出生于阿根廷图库曼市的托马斯·萨拉切诺以利用轻便的材料创作悬浮在空中的几何体集合而被人熟知。他的作品充满了欲挣脱地表的束缚、遁入空中的欲望和向往,甚至不乏对于人类在未来移居空中城市的大胆想象。作为艺术家在中国进行的首次展览,上海复星艺术中心所呈现的展览“托马斯·萨拉切诺:原地飞行”(Tomás Saraceno: Aerographies)中集中展示了艺术家的多件代表作和重要的作品系列,其中就包括重要作品之一的《动态云城市中的静止》——这是一件由多个几何连接体模块组成的大型网状装置。

WechatIMG32

复星艺术中心“托马斯·萨拉切诺:原地飞行”展览现场,© Andrea Rossetti

其他展出的作品还包括由玻璃、镜面和绳子所构成的模块所组成的“云雕塑”,以及仅靠吸收太阳反射作为飞行能源补的“飞行雕塑”等作品。萨拉切诺的作品中常常使用包括碳纤维、透明薄膜、轻薄金属、鱼线、树脂、尼龙等颇为常见的普通材料。然而在艺术家本人看来,他对创作中所使用的材料概念的理解远远超过了观众目及的范围。“我并不总是自己选择材料,我也并不总能完全控制我所使用的材料的表现,因为我的创作涉及了空气、海洋、天气、太阳、风等所有相关的自然现象”,萨拉切诺在接受《艺术新闻》的专访时这样定义他的创作。

 

WechatIMG33

WechatIMG34

展览中呈现了托马斯·萨拉切诺标志性的空中悬浮几何体作品,媒材包括金属、镜面板、钢丝、涤纶绳、鱼线、金属丝,© Andrea Rossetti

正如环境和自然现象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萨拉切诺的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萨拉切诺善于通过看似结构简便的创作方式将复杂的议题串联并引发思考。艺术家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创作即为名为“飞行世”(Aerocene)这一资源共享的开放性研究项目。

自2015年11月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中试飞成功后,在迄今为止的近3年里,萨拉切诺不断与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背景、经历的人们进一步完善“飞行世”这一项目,在多个场合尝试并展示“飞行世”项目中所使用的飞行器“飞行世探索者”(Aerocene Explorer)及其主要组成部分“探索者雕塑”(Explorer Sculpture)。

WechatIMG35

作品《环钟日晷》在展览现场,© Andrea Rossetti

作为“飞行世”项目中主要的飞行器,通体呈黑色的“探索者雕塑”的外形酷似热气球的球体,然而这却是一个不使用明火提供热动力进行飞行的“热气球”。在使用“探索者雕塑”时,使用者首先需将打开的飞行器平铺放置在浅色的地面上,然后借助强劲的风力使其内部充满空气。黑色的球体表皮有利于球体迅速地吸收大量的太阳热能,并因此达到加热球体内部空气,最终实现飞行的目的。

WechatIMG36

WechatIMG37

《太阳能钟》,2013年,Portscapes 2 现场实景图,鹿特丹,© Studio Tomás Saraceno, 2013

“我想超越艺术家和建筑师的身份”,萨拉切诺在采访中谈到担任艺术家和建筑师的双重身份时再次试图打破被赋予的固定标签。“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我们并不仅仅是人类”,萨拉切诺意味深长地说。

1岁到11岁之间,萨拉切诺的父母因阿根廷国内政治动乱举家迁移至意大利,因此在萨拉切诺看来,在记忆之初就遭遇的流亡生活让他对政治意义上的边界产生了模糊而又怀疑的态度,并潜移默化影响着他在思考例如创作材料、身份定义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时产生了淡化边界并日渐趋于乌托邦式的想象。“我们能够自由地移动金钱财富,但是却无法让人类自由移动,”萨拉切诺在接受采访时不无无奈地说,“这种存在于社会和政治意义上的约束是非常沉重的。”

WechatIMG38

展览中呈现的“混合的孤独半社会化”系列蜘蛛网作品,© Andrea Rossetti

复星艺术中心三层展厅此次集中展示了萨拉切诺的“混合的孤独半社会化”系列蜘蛛网收藏。作为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位系统收藏三维蜘蛛网的收藏者,萨拉切诺对于蜘蛛的兴趣起源于对旧工作室里蜘蛛的观察。他随后以蜘蛛作为出发点,引发对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及和平共处的思考。萨拉切诺通过让不同种类、习性、甚至栖息地的蜘蛛通过混合织网的方式创造出不可能在自然界中出现的蜘蛛网组合,用以研究不同国家、种族的人类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平共处的关系和可能性。

WechatIMG39

WechatIMG40

复星艺术中心“托马斯·萨拉切诺:原地飞行”展览现场,© Andrea Rossetti

然而,经过人为干预的混合蜘蛛网与人类社会的互动有何相似或者关联?萨拉切诺再次对从人类角度进行定义的“自然”表示了质疑。“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是自然是起点?什么是自然的终点?什么是自然?什么又不是自然?很多物种居住在人类的居所里,然而,就像蜘蛛一样,它们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可能远远超过了人类。于是,现在我所面临的问题是‘蜘蛛是怎样说服我将它们放在博物馆的中心的?’,所以我希望当人们在博物馆里看到这些蜘蛛网时,会意识到它们是如此美丽,并从此改善人类在人造住所里看到蜘蛛时的反应。”

WechatIMG41

WechatIMG42

托马斯·萨拉切诺,《上海/云之城》,2018年,胶面纸上激光打印,© Andrea Rossetti

萨拉切诺还为此次在上海的展览特意创作了以上海地标建筑为背景的壁纸《上海/云之城》,壁纸上呈现的是一幅人类居住在空中“云雕塑”中的美好景象,在《动态云城市中的静止》和多件云雕塑的衬托下,这一大胆想象似乎更加立体了起来。

然而无论是“飞行世”还是针对蜘蛛的研究,将人类送入空中从未是萨拉切诺研究和探索的终点;飞行只是研究的手段,促使人类在“人类世”发生的70年后重新审视自我与自然、地球和能源使用的关系,通过不羁的想象重塑当代社会里人类迁徙和地缘政治的意义才是他的终极愿景。(采访、撰文/Laura Xue)

*本文图片均由复星艺术中心、Esther Schipper 画廊及艺术家本人提供

托马斯·萨拉切诺:原地飞行

复星艺术中心

展至6月3日

双年展汹涌,本地居民逃离:即将开幕的威双建筑展与威尼斯吊诡的城市命运

“有的城市正在被自己赖以生存的事物毁灭——威尼斯就是如此。”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