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永远保持好奇心: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与中国艺术家的不解情缘

May 02, 2018   艺术新闻/中文版
“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陌生风景”4月25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展览不仅展出了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森山大道(Daido Moriyama)、马克·纽森(Marc Newson)、大卫·林奇(David Lynch)等国际知名艺术家的作品,还重点展示了5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这其中,既包括蔡国强和黄永砯两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艺术家,还囊括了高山、胡柳和李永斌三位新锐艺术家的身影。640
▲ 代表各国艺术家的旗帜飘扬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露台上

自1984年创办以来,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就对中国艺术家投以持续的关注与重视,以同等开放的姿态面对新兴及成熟艺术家。蔡国强和黄永砯与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的缘分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两位受基金会邀请赴法参加其驻地项目时,才刚刚处于各自艺术生涯的开端。此后,两位艺术家曾先后多次参加基金会举办的个展和主题群展,并受基金会委托创作作品,同时在各类特别项目、演出、讲座等活动中与基金会展开合作。

点燃的阿拉伯鞭炮

“那时候大家都非常年轻,对艺术和人生充满激情”,蔡国强在回忆1993年所参加的驻地项目时说道。他和黄永砯、艺术评论人费大为、策展人小汉斯(Hans-Ulrich Obrist)和卡地亚基金会现任馆长埃尔维·尚戴斯(Hervé Chandès)等一批艺术爱好者及从业人士在巴黎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

640-1
▲ 蔡国强在本次展览自己的作品前

“那时候,大家白天创作,晚上相约喝酒聊艺术。记得有一天晚上,大家全部喝醉了,站在桌子上跳舞,我怎么喊停都停不下来。于是我回工作室拿了一串阿拉伯鞭炮,点燃之后扔进房间,鞭炮发出的巨响才停止了当晚的狂欢。”正是这个驻地项目承载了各国艺术家、音乐家、设计师、策展人等不同群体的欢乐和疯狂,无形中培育了一个潜意识的艺术共同体,让他们在彼此思想的交流和对撞中激发创作灵感。
“一个拥有崇高艺术理想的基金会将为艺术家职业生涯的开展提供重要台阶”,蔡国强在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说道。正是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扶植艺术的认真态度和恒心打动了他,让他自1993年驻地项目以后始终保持着与基金会的互动。

640-2
▲ 蔡国强作品《白声》于展览现场,图片来源:TANC

本次展览中展出的作品《白声》(White Tone)是蔡国强于2017年接受基金会委托所创作的作品,其名称与题材来自于艺术家对展览主题“动物大乐团”的别致思考:与喧嚣并充满争斗的动物世界相比,蔡国强更希望描绘一个无声的和谐境界。这幅作品的巨幅尺寸则得益于基金会提供的巨大展示空间,让蔡国强得以呈现这幅堪与岩穴壁画媲美的火药作品。

以自由的身份进行创作

与很多赞助人或委托方不同的是,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从不限制艺术家的创作自由。基金会提供的不仅仅是财务上的支持,更多还在于知识和技术上的支持。“这些都是为了能让艺术家把精力放在创作本身上,”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策展人、收藏部主任格拉齐娅·夸罗尼(Grazia Quaroni)说道,“虽然我们在委托创作和收藏的时候没有具体的目标和计划,不会告诉艺术家这样做或者那样做,也不会说我们想要这一种或者那一种作品,但是这些作品的确又是互通的,因为它们来自于同一个创作背景,那就是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的展览计划。”

640-3
▲ 黄永砯,《我们还应当建一座大教堂吗?》,1991年,桌子、凳子、黑白照片和纸浆,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藏品,巴黎,Photo ©Florian Kleinefenn

作为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支持的首批中国艺术家之一,黄永砯于1989年到达法国,次年便以驻留艺术家的身份留在基金会工作。当时基金会还位于巴黎郊区的乡间别墅,建筑周围的田园风光和动植物元素为黄永砯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在驻留过程中,他利用基金会庭院内一根被暴风雨连根拔起的树干进行创作,在树干上包裹洗涤出版物得来的纸浆。在黄永砯随后的创作中,“纸浆”这一元素也被不断反复利用,成为代表其个人风格的经典语汇。

640-4
▲ 黄永砯,《我们还应当建一座大教堂吗?》,1991年,作品局部,图片来源:TANC

本次展出的作品《我们还应当建一座大教堂吗?》也使用了纸浆元素,作品灵感来源于1988年巴塞尔美术馆策展人让-克里斯多夫·阿曼与参展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安塞姆·基弗、雅尼斯·库奈里斯和恩佐·库奇展开的一次对谈,其内容以书籍《让我们建造一座大教堂》(巴黎:L’ Arche出版社,1988年)的形式出版。艺术家将一张桌子和五把椅子用该书的剩余物包裹起来,旨在质疑文本对历史和文化的压迫性影响。

“无论何时,永远保持好奇心”

“我个人的感觉是,目前的中国艺术,有一部分你看得见,有一部分看不见。我希望能看到更多隐藏的部分”,尚戴斯说。正是借此次“陌生风景”展览的契机,卡地亚基金会向高山、胡柳和李永斌三位艺术家抛出了橄榄枝。

640-5
▲ 高山摄影作品《第8天》在展览现场,图片来源:TANC
640-6
▲ 高山在展览现场其作品前

高山没有在任何艺术院校中学习过,他的艺术创作灵感来源于自己被领养的经历,并用摄影的形式来重新探索他与养母之间的关系。作品《第8天》通过对他的养母的日常生活瞬间的捕捉,尝试挖掘人与人之间深刻的情感羁绊。

640-7
▲ 胡柳纸本铅笔作品细节图,图片来源:TANC

胡柳的早期创作多为在白纸上绘制黑色的植物图像,2013年以后则均以黑色的铅笔线条涂满整个画面。此次展示的四件作品各自以微妙的不同笔调描绘了平静或喧嚣的海浪和风中摇摆的草丛。轮廓从连续的笔触中消失,然而又形成一个充满危险和冲突的暗流涌动的世界。

640-8
▲ 胡柳(右)与高山在展览现场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录像艺术家之一,李永斌无疑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典型。他的录像作品从不做剪辑,每件作品都参照一个外部条件设定作为作品的长度,拍摄的对象及动作也被简化到极限。作品《脸16》选自他1994年至2008年间创作的《脸》系列,以飘忽的自画像图像传达对于自我生存和世界本质的怀疑。
高山、胡柳和李永斌的参与成为本次展览的一个重要议题。正如尚戴斯所说:“他们或许尚名不见经传,却个个出色,犹如当年被基金会发掘的两位艺术家——蔡国强和黄永砯一样,绽放着艺术的光彩。”卡地亚基金会这种始终保持的“好奇心”也正是蔡国强长久以来所认同的闪光点。“一直沿用一个思路、培养同一种品位、一次又一次推出大牌艺术家的作品太容易了,但这与卡地亚基金会的初衷背道而驰。‘好奇心’是基金会永恒的主题。”

640-9
▲ 胡柳作品(后)在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陌生风景”是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在中国举办的首次大型展览,它不仅仅是一次驰骋于多元艺术地带的游历,也是一次关于疆域和语境的探险。正如展览策展人费大为所说:“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在中国举办的展览不是一场单纯的藏品展览”,在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合作中,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的收藏与上海的本土文化和语境发生了深度关联与碰撞。“卡地亚基金会不是一个美术馆,而更像是一个舞台、部落和集体。我们的收藏通过一个个项目呈现,这些藏品不是目标,而是结果。这就是我们和其他基金会的完全不同之处”,埃尔维·尚戴斯说。(采访、撰文/TANC)

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陌生风景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展至7月29日

※若无特殊标注,
本文图片均来自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