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4月8日在OCAT上海馆开幕的“虚实莫测: 抵抗真实的真实时代”,由OCAT上海馆和卡蒂斯特艺术基金会联合主办,通过来自安哥拉、阿根廷、中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英国和美国等地的13位艺术家(艺术小组)的沉浸式影像、声音装置及摄影作品,试图对“虚拟与真实”这一议题发起挑战与质疑,引领观众重审我们所面对的“真实时代”,再度建立个体与他人及世界之间的关系。
▲ “虚实莫测:抵抗真实的真实时代”展览海报
展览分为两个章节,在两个展厅中分别呈现,第一章节侧重于描绘现实世界中混乱秩序之下的社会生活,而第二章节则更多是在虚拟空间中对真实世界的探讨。同时根据美方策展人玛丽·马特雷尔介绍,本次展览将围绕三个线索展开:“游戏和想象”,“儿童和青少年”以及“斗争和反抗”。
▲《希伯伦》,帕维尔·沃尔伯格,2004
在第一章节的B厅,展览从帕维尔·沃尔伯格(Pavel Wolberg)的两件同名摄影作品《希伯伦》(2004)开始。沃尔伯格是一位现居住在以色列特拉维夫的艺术家,曾经是一名摄影记者。在他的这两幅摄影作品里,前景中的穿着公主裙和小鸡服装的孩童和后面端着武器的士兵形成对比,孩子所呈现的天真浪漫与士兵所表现出的紧张气氛充满冲突,并且可以看到,他们视线看向不同地方,似乎孩子和士兵正处于两个不同的平行时空,没有注意到对方的存在。这正是一出杂糅着纯真和暴力的荒诞现实。
▲《Cambeck》,比内尔德·胡塞恩,2001
旁边比内尔德·胡塞恩(Binelde Hyrcan)的影像作品《Cambeck》(2001)则更加容易帮助观众理解“儿童”和“游戏”、“想象”之间的关系。影片中四名坐在沙堆中的男孩,均来自安哥拉贫民窟,他们假装自己乘坐在一辆“高级专车”中,畅想一个与自己所处的惨淡现实有着鲜明对比的美好生活。通过角色扮演和对未来的想象,孩子们寻找着现实中属于自己的一种生存之道。
而曹斐2004年的作品《角色》则加强了“角色扮演”这一游戏特征。影像中穿着Cosplay服装的孩子,他们穿梭于经历快速发展的城市之中,转瞬即逝的建筑工地、城乡接合地带都是一种社会快速转型之下的现实产物,但是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年轻人却似乎更为迷茫,他们以Cosplay的方式沉浸在虚拟世界中,逃离日常。
随着现实和虚拟之间逐渐越发混淆,在展厅结尾处贾兹明·洛佩兹(Jazmín López)的《现场游戏》(2008)中,孩童们游戏于林中的虚拟暴力,在最后却造成了现实世界的真实伤害。男孩从地上捡起树枝,拟作手枪对准了迎面而来的女孩,女孩的胸口突然浮现出染血的窟窿,倒向一旁。这不禁令人联想起互联网上发起的一场场网络暴力,不也正如这一记虚枪,对荧幕之外现实中的他人造成着实质的伤害。
▲ “虚实莫测:抵抗真实的真实时代”展览外景
在接受《艺术新闻》的采访时,玛丽·马特雷尔认为将对暴力和冲突的思考带入这个展览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方面是我们需要思考暴力和数字媒体之间的关系,比如我们看待暴力的方式。展览中的一些作品是关于谋杀、屠杀的新闻案件,当今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在发生战争、暴力和屠杀,你会对此感到恐惧?还是认为这些事情正变得越来越寻常?你是如何思考这些问题以及与其之间的联系?但可能我们大部分人并没有真正在关心这些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将其视为一种隐喻:这些冲突其实代表着一种行动,比如对某种事物的逃离,或者对某种想法的抗争,或者是在社会中尝试找到某种位置。”
带着这种思考进入展览的第二章节,艺术家们试图构建一个虚拟环境去重现现实生活中的暴力和冲突,引发更多关注和反思。
▲《与格斯琳恩·梅姆布兰在科伦拜餐厅里诵诗》,邦尼·罗杰斯,2014
邦尼·罗杰斯(Bunny Rogers)的双屏影像装置《与格斯琳恩·梅姆布兰在科伦拜餐厅里诵诗》和“司法建筑(Forensic Architecture)”的影像作品《77平米_9分26秒》均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暴力事件。前者源自于1999年曾造成34人身亡的美国科伦拜高中枪击惨案,后者基于对2006年4月发生在卡塞尔一家网吧中青年哈里特·约兹加特枪杀案的调查。
▲《与格斯琳恩·梅姆布兰在科伦拜餐厅里诵诗》作品现场
罗杰斯的作品中,被还原的虚拟场景“食堂”和“图书馆”是当时惨案的发生现场,影片主角是当时流行的动画《Invader Zim》中的人物角色,将观众的注意力带回那个年代。这个虚拟漫画人物在案发现场中反复朗读当时青少年们发布在网上论坛中关于这件惨案的各种言论及诗歌作品,各种焦虑和恐惧充斥其中。
▲《77平米_9分26秒》,“司法建筑”,2017
“司法建筑”也同样使用虚拟技术复原了一个十余年前的枪杀案件现场。该案件的袭击者后被证实来自于德国卡塞尔的新纳粹组织,曾经针对外来移民策划、实行了多次暴力事件。这个作品中通过展示收集的官方档案和相关资料,逐步拼凑出事件发生时的具体细节,让观者得以了解事实真相以及其后被掩盖的诸如种族主义威胁的各种社会问题。
该展厅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则是哈伦·法罗基(Harun Farocki)的《严肃的游戏III:浸润》(2010)。这件双屏作品呈现了经历战争后的士兵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接受心理治疗时产生的剧烈身体反应。作品的右边是士兵们在现实世界中接受治疗师指导的影像,左侧则是用来治疗的虚拟战场。
▲ 展览现场观众正在观看《严肃游戏III:沉浸》
士兵们被要求不断回忆他们所经历的战场景象,并被治疗师迅速调用匹配,利用VR技术呈现在他们眼前。从最初士兵所表现的漫不经心,到不断复述匹配后开始产生的激烈的身体不适,虚拟与现实的边界被打破,令人不禁疑惑,虚拟战争游戏的使用是否会加剧人们对于虚拟暴力和现实暴力的混淆不清。
“但暴力并不是我们希望讨论的主题,”中方策展人汪单则在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表示,“我们希望在展览中呈现当下社会中的问题,然后利用系列讲座等活动邀请各界相关学者和专业人士主持开展广泛的讨论。”
▲《取消关注》,杨·杰克,2014
展览呈现着更加丰富的社会主题。比如在杨·杰克(Yung Jake)的《取消关注》中,艺术家以说唱形式演绎了一场以失败告终的恋情。虽然现实中两人感情破碎,关系走到了尽头,但Facebook和Instagram这些社交网络上不断显现的前女友信息,似乎表示着这段关系在尚未“取消关注”的社交媒体上仍旧延续。这件作品就是对网络身份和现实身份的探讨。
▲ 《哈利•胡迪尼》(我已经无处可逃),约翰·伍德与保罗·哈里森,1994
在提到如何看待虚拟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时,马特雷尔表示,“《哈利·胡迪尼(我已经无处可逃)》这件作品令我思考良多。”这件位于展厅第一章节的作品中,约翰·伍德扮演著名的魔术师哈利·胡迪尼,把自己锁在一半是水一半是空气的水槽箱里。艺术家迫于求生,努力地转动“屏幕”来保障自己的头部在水面之上,以此获得更多的氧气。
她指出,“我们不是要逃离科技或者说要担忧科技,一直以来都会有新的科学技术取代旧有的科技手段,然后随之而生问题则是我们面对这种状况该如何处理,谋求共生。但实际上,科技已经发生了,这个事实无法改变,我们的生活充斥着科技。从这个方面来讲,虚拟现实已经发生,如何分辨虚拟和真实的边界,可能才是我们需要讨论的问题。”(采访、撰文/陈璐)
※如无特殊标注,
本文图片均来自OCAT上海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