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4月8日,历时6年的筹备建设,位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正式落成启用,时值90周年校庆,中国美术学院还开启了一系列庆祝活动,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五场开馆展同期亮相,分别为“生活世界—馆藏西方现代设计”、“颠覆与重塑:馆藏马西莫·奥斯蒂男装展”、“迁徙的包豪斯:设计生活展”、“超越建筑的西扎”以及“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文献展”;民艺博物馆展览“东方竹——亚洲竹生活艺术展”开幕;“在场:青年艺术家邀请展”于南山校区开幕;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呈献“寄言2028——中国美术学院建校九十周年特展”;校庆当日,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也正式举办奠基仪式。
▲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外景
这一系列庆祝活动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莫属于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的开馆,这座博物馆由已过80高龄的著名建筑师、1992年获得普利兹克奖获奖者阿尔瓦罗·西扎(Álvaro Siza)设计,该设计博物馆也是中国首家拥有“以包豪斯为核心的西方现代设计系列收藏”的博物馆,建筑整体呈现三角形布局,外观主色及材料为安哥拉红砂岩辅以法国果黄砂岩,体现出典型的现代主义建筑和美学风格。
▲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外景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总建筑面积为1.68万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6300平方米,库房面积4500平方米,公共教育空间3000平方米,研究空间约1200平方米。配套设施等约2000平方米,博物馆功能齐全,除展厅外,还拥有文献中心、驻馆设计师工作室、儿童/青少年工坊、多功能厅、报告厅、设计品商店、咖啡馆/餐厅和屋顶花园及规划中的设计书店等。
▲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内景
“我们的博物馆既是大学博物馆,也是一个当代的服务公众的博物馆,西方当代博物馆的一些新的概念要在我们这个博物馆里面实现,因为一些国内博物馆很多知识结构和它的社会服务意识都是偏保守的,而我们希望更新更开放,我们公共教育的空间很大,这很少见”,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群总馆长杭间在接受《艺术新闻》专访时说。
▲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五场开馆展及活动海报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落成的同时也带来5场开馆展,分别为“生活世界—馆藏西方现代设计”“颠覆与重塑:馆藏马西莫·奥斯蒂男装展”“迁徙的包豪斯:设计生活展”“超越建筑的西扎”以及“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文献展”,涉及建筑、服装、日常生活、教育、文献等各个层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缘起于包豪斯馆藏,2011年,“以包豪斯为核心的西方现代设计系列收藏”从德国落户中国美术学院,颇受中国文化界瞩目,而这座国际设计博物馆的系统收藏远不止于此。
生活世界——馆藏西方现代设计 (长期陈列)
Life World: The Collection of
Western Modern Design
(Permanent Exhibition)
作为长期陈列展,开馆展之一“生活世界—馆藏西方现代设计”的展品主要源自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的近现代西方设计收藏,展览共分为3个板块“椅子中的椅子”“现代设计的先驱”和“景观社会:从制造到消费”,为观者展现理解现代设计提供了三条不同的路径。展览选取了自19世纪中叶以来的约超过130位设计师的约430套(即730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现150多年的西方现代设计历史。
▲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生活世界—馆藏西方现代设计”展览现场
第一个板块“椅子中的椅子”以一把托内特14号椅子的个案作为起始,“这样对于观众来说是一个比较容易理解的过程,从一件作品开始,它起始于1850年代,是现代设计史最早的先声,历史上对它的研究解读非常多,我们把它作为现代设计史上的一个代表,折射了两方面,第一考虑它的普及,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很多;第二对很多先锋设计师、艺术家来说也有很大的影响,其实是综合了纯艺术、纯设计和美学方面的优势,并关注对于日常生活的影响”,策展人之一张春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 托内特14号椅子,“生活世界—馆藏西方现代设计”展出现场
展览第二个板块“现代设计的先驱”展现国际现代设计大师的先锋作品,以倒叙方式呈现与当代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日常物件,从当代、80年代、60年代一直追溯至1900年代;第三个板块“景观社会:从制造到消费”则通过不同的品牌个案与设计历史案例探讨设计在日常中对社会的影响,提供了认识现今生活方式的全新视角。
▲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生活世界—馆藏西方现代设计”展览现场
展览对设计文献、经典设计作品以及相关影片进行并列展陈,从最常见的日常用具到整体还原的厨房餐厅等经典案例,以不同的维度解读西方现代设计历史进程及其对当代生活的影响,透过现代生活源头的各个切面,带领观者理解当下的生活世界。
颠覆与重塑:馆藏马西莫·奥斯蒂男装展
(长期陈列)
Subversion & Reshaping: The Collection of Massimo Osti Menswear
(Permanent Exhibition)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开馆之际,朱钦骐捐赠展厅(The David Chu Hall)在该馆落成。该展厅将用于永久陈列由国际设计师与收藏家朱钦骐所捐赠的逾3.6万件藏品,其中大部分来自始建于2002年的马西莫·奥斯蒂(Massimo Osti)收藏。此外,博物馆还将围绕该收藏策划一系列展览与项目。与朱钦骐捐赠展厅一同开放的首个展览是由雅恩(Yann Debelle de Montby)策划的“颠覆与重塑: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馆藏马西莫·奥斯蒂男装展”。
▲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颠覆与重塑:馆藏马西莫·奥斯蒂男装展”现场
朱钦骐(David Chu)是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华裔设计师和品牌创造者之一,曾创办美国男装品牌 NAUTICA。他于2007年投资并出任 TUMI 品牌创意总监,2013年联合收购了丹麦品牌乔治杰生(GEORG JENSEN)并担任董事长兼创意总监。马西莫·奥斯蒂是意大利最具传奇色彩的服装设计师之一和收藏家,他对时尚的发展与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专注于收藏来自于不同时代、国家与品牌的古着男装,其收藏体系几乎涵盖了现代男装设计发展史上最重要的节点。朱钦骐于2002年接手马西莫·奥斯蒂藏品后,也将自己多年来收藏的6000余件古着男装作品纳入其中,建立起了一个更为丰富的男装收藏体系。
▲ 冰夹克,石岛系列ICE JACKET,STONE ISLAND
“颠覆与重塑”展览从朱钦骐捐赠藏品中挑选了52件藏品展出,涵盖了马西莫·奥斯蒂所创立的重要品牌如 CP、Stone Island 的经典款式及其收集的各时期的 Vintage 作品。策展人雅恩说,“这是马西莫·奥斯蒂收藏首次展出,我们希望借此展现马西莫的设计思考和过程。这场展览作为第一个章节,在未来将会引发更多的故事。”
▲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颠覆与重塑:馆藏马西莫·奥斯蒂男装展”展览现场
展览以“形式与功能”“织物创新”“军风系列”为主要章节。朱钦骐介绍,“‘形式追随功能’是马西莫倡导的男装设计的核心理念。历史上大部分的男士服装都来自于工作服和军服,直到今天。马西莫收藏涵盖了从1910年到1989年期间的男装,其中一半以上是军服,此外还有休闲服、狩猎服、工作服等,以及他以此为灵感发展出来的设计。”
▲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颠覆与重塑:馆藏马西莫·奥斯蒂男装展”现场
谈及此次向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的捐赠,朱钦骐认为拥有设计部门的艺术院校是最为理想的选择。他说,“从我作为一个设计师的角度出发来看中国的市场产业,我发现很多年轻设计师想要追求成功,但是他们中有不少缺乏对于现代时尚设计根基的了解。这次展览呈现了这一收藏的历史,对于年轻设计师而言是很重要的,他们可以借此了解西方现代服装100年来的演变历史,并由此再做进一步的发展。”此外,朱钦骐表示,未来中国美术学院或将以此为契机,开设男装设计课程。
迁徙的包豪斯:设计生活
bauhaus imaginista:Moving Away
开馆展之一“迁徙的包豪斯”是为纪念包豪斯诞生一百周年而发起的大型国际研究与展览项目,包括了在中国以及日本、俄罗斯和巴西实施的展览项目,与将在摩洛哥、纽约、拉各斯和德里等地举办的联合工作坊。展览共分四个版块:“应对”“设计生活”“借鉴”“不灭的灵魂”,分别围绕四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包豪斯实物展开。该项目试图以此激发出有关具体案例、历史谱系与当代争论等不同议题。
▲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迁徙的包豪斯:设计生活展”现场
关于“迁徙的包豪斯”这场展览,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群总馆长杭间在与《艺术新闻》的专访中谈到:“实际上包豪斯是我们设计博物馆很少的一部分馆藏,当然是很著名的一部分,我们只有365件包豪斯的原作产品,但是即便这样,我们在全世界都已经算是很多了,现在关于包豪斯的藏品,只有德国的德绍、威玛、柏林三家和美国才能跟我们相比较,跟其它国家比我们肯定是最多”。
▲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迁徙的包豪斯:设计生活展”现场
展览除了展出与包豪斯相关的各种商业生产的原型外,还呈现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收藏的中国设计作品,包括平面设计、建筑和城市规划项目以及相关文献,探讨不同文化和政治背景下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如何将包豪斯理念发展、调整、扩展及再设计,以此揭示出 20 世纪至今包豪斯理念在前苏联、印度、朝鲜和中国的变化过程。
超越建筑的西扎——葡萄牙著名建筑家阿尔瓦罗·西扎建筑与设计大展
Exhibition : Álvaro Siza-Beyond Architecture
“超越建筑的西扎”是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Álvaro Siza)的作品展,其建筑作品注重在现代设计与历史环境之间建立深刻的联系,并因个性化的品质和对现代社会文化变迁的敏锐捕捉,而受到普遍关注和承认,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
▲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超越建筑的西扎”现场
西扎的成就不局限于建筑学科领域,在绘画,雕刻和其他设计领域上均有建树。展览集中展示了西扎从业以来主要的创作成果,时间跨度从1960年代到2010年代不等,从公共空间设计至私人居住空间及器物,类型涉及雕塑、旅行手稿、建筑、家具、器物设计等方面,共计百余件作品。
▲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超越建筑的西扎”现场
展览试图通过还原建筑空间的纯净性,使观者在观展的同时也能充分体会到西扎空间的精髓。“西扎这个展览,我想不仅会吸引全中国的建筑界同行来看,可能周边地区和国家也会有人参观。作为现代主义硕果仅存的大师,这个展览较全面得反映了西扎的成就。西扎展览结束以后,现在台湾正在跟我们洽谈,要到台湾去做第二站。”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群总馆长杭间说。
更多展览及活动同期呈现
▲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东方竹——亚洲竹生活艺术展”现场,摄影:申博、龚美玲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东方竹——亚洲竹生活艺术展”也于同期开幕,展览带来“竹艺生活”“设计之竹”和“竹与营造”三个板块,展出亚洲地区30余名工艺师、设计师、建筑师和艺术家的百余件作品,传统竹工艺、竹设计、竹营造、古代及当代的相关研究文献、竹艺教学、加工工艺工具、竹造纸的等内容并置展呈,同时也打破常规,通过对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维度的开启以及馆内造景等方式,为观者带来东方竹生活艺术的丰富视角。
▲ 中国美术学院“寄言2028——中国美术学院建校九十周年特展”展览现场
校庆当日,“寄言2028——中国美术学院建校九十周年特展”也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将中国美术学院诞生之初的历史、林风眠、蔡元培、林文铮、吴大羽、吴冠中等人物史料、与科幻文本“寄言2028”、艺术作品的平行创作进行对照展出,通过“重访孤山”影像、“超时空学院”虚拟现实时空游戏、“十方镜”弥散文本小说空间、“视觉窥真”等装置群、时空交错的黑白木刻莫比斯环,将中国美术学院的历史与2028年的未来图景不断分岔与重合,完成了展览时间与空间、瞬间与场域的对话。
▲ 中国美术学院“寄言2028——中国美术学院建校九十周年特展”现场展出的1928年《阿波罗》创刊号及百个学刊封面
▲ 1985年《阿波罗》学刊内页。1985年学刊展签上这样写到:“1985年,新潮艺术如同巨浪般卷来,艺术家作为艺术活动的生命力,在新潮美术运动中重构天地”,图片来源:TANC
1928年3月,北伐的硝烟未散尽,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于杭州成立,标志着中国独立艺术院校的开端,10月,艺术院学刊《阿波罗》问世,其创立可回溯至林风眠、林文铮、吴大羽等人1924年留学法国期间在巴黎发起的艺术社团“霍普斯会”(在希腊语中“霍普斯”既是阿波罗别名之一),倡行通过艺术运动实践艺术教育与传播。此次“寄言2028”除了展出《亚波罗》学刊首刊之外,还特别展有现今在此之上创作的百个《亚波罗》学刊封面,填补历史空缺。
▲ 中国美术学院“在场:青年艺术家邀请展”现场
校庆期间,展览“在场:青年艺术家邀请展”于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开幕,展览展出了由23位青年艺术家带来的50余件作品,涉及摄影、录像、网络、动画、声音、机械、互动装置等各种艺术媒介与形式。废弃工作室、破旧下水管道、水槽、电箱等破败现场遗留物使得展览颇具地下先锋色彩。该展览由85新潮美术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艺术家张培力担任学术主持。
▲ 中国美术学院“在场:青年艺术家邀请展”现场
2001年,中国美术学院创建了新媒体艺术中心,艺术家张培力任学术带头人,并于2003年开始招生,成为中国高校中第一个以新媒体艺术为教学方向的专业系科。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管怀宾在开幕式上表示“短短时间里,新媒体系出了那么多的艺术家。除了学院的教学现场之外,还有一个社会现场和当代艺术现场…… 这次23位艺术家都有不同的立足点和方向,而且这种方向都直接针对了中国媒体艺术在今天的一些问题。”
▲ 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效果图
中国美术学院90周年校庆当日,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也举行了奠基仪式,作为中国美术学院继南山校区、象山校区和上海张江校区之后的第4个校区,良渚校区将投资约9亿人民币,占地483亩,在校生规模约4000人,规划于2020年前建设并投入使用,该校区将由著名建筑师张永和及其建筑设计事务所“非常建筑”领衔设计。
▲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外景
一座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的开馆,全新良渚校区的奠基,一系列展览的同时揭幕,这座具有90年历史的美术院校以及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未来的种种可能,值得我们期待。
《艺术新闻/中文版》专访
杭间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群总馆长
Q: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西扎作为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的建筑师?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三个普利兹克获奖建筑师的建筑群落里面,民艺馆由隈研吾设计,包括王澍的建筑,此前基本上都是偏东方美学,这次选择西扎是怎么考虑的?
A:应该说许江院长是象山校区的总规划师。当年他出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时拿下了这块地,邀请王澍来设计,当时王澍还是我们学校的一个普通老师、教授。王澍设计的象山校区获得了巨大成功,获得了普利兹克奖。但是在王澍以后,象山校区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格局?许院长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思考,这个思考就是多样,因为象山校区是一个大学校,尤其是一个美术学院的校区,所以这种多样化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多样化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还是一种哲学,还是一种思想,多样化意味着民主,容忍他者,可以让所有人能够经历,能够领略各种可能性。所以在这个时候带来博物馆的项目,包括隈研吾的项目,都是在王澍的原有的设计上形成一种互补,形成一个不同的建筑人文景观。
▲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隈研吾的设计当时定位为民艺馆,所以我们要选一个非常懂东方建筑的设计师,隈研吾的建筑是依山而建,他的建筑理念是藏在山里,让你几乎看不见建筑的那种张牙舞爪,那么这个建筑作为民艺博物馆来说,显然是很成功的。设计博物馆是以包豪斯为核心的,是典型的现代主义设计,形式服从功能。所有的功能都必须是有用,尤其是博物馆的功能非常重要。这个时候我们要选择对博物馆有研究、有专长的设计师。我是2011年和2012年间从清华大学来到中国美院,刚好参加了民艺馆的奠基,我当年从清华来就是因为包豪斯这批藏品吸引了我,所以我了解整个过程。
▲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外观与内景
当年对于西扎的选择,是因为西扎在全世界做的博物馆都非常简洁,功能很好,但是又不单调,西扎非常讲究几何空间的处理,他的简洁非常具有张力,他又会有很多有趣味的东西,比如说他经常有非常长的流线,可以把几个空间全部穿插在一起,另外在展厅里面他会做一些很大的窗户,把外面的绿色的景观借进来,这在博物馆还是很大胆的,因为博物馆为了保护藏品一般要避免自然天光的进入。包括入口处,几个面进去通向一个小口,具有神圣性,口子很小,但进去豁然开朗。
Q:从筹备到建设,再到的开馆展的策展和开幕,整六年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比如设计博物馆的建筑与当初料想的有差距吗?
A:我有几点体会,一个是因为现在欧美设计师在中国设计建筑,中国政府有一个规定,都是要一中一西,要选择一个中方来合作。所以我们现在很多的建筑在跟中方合作的过程当中会有些变化,会有一些走样,包括施工质量,我们也有这样的体会。所以我们这次为了能够更好得让西扎的思想能够完整体现,所以我们是要去做两个乙方,去做充分的沟通,因为大的图纸出来,很多小的空间处理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一点,过去一般请外方,就设计一个空间,对这个空间里面的照明、家具一般不是太重视,或者中国人认为那么贵,请外方设计家具不划算,但是我们采取一个办法,我们的照明和家具也请西扎一起设计,这样能保证和整个建设呼应。我们怎么解决,因为如果原装去葡萄牙进口太贵了,我们就跟他谈,所以西扎基本上把家具设计专利让给我,图纸给我们,我们用西扎的标准,在深圳招标生产。另外施工质量,我们学校的校园建设管理处很给力,因为你们也知道中国在建筑工地上的产业工人基本上都是从农村来的,他们不知道高标准是(什么一个概念),所以全靠质量监督和管理。我们很仔细地考察了西扎建筑,包括在南通、在波尔图,他对施工质量的要求非常严格,包括大理石拼接对角线的颜色,我们尽可能达到这个要求。
▲ 左起: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与建筑师西扎
另外总的来说,因为我觉得这是艺术家和艺术家打交道,这也是体会,因为我们院长是艺术家。当年我们一心希望西扎——因为西扎有很多白色的建筑,极其漂亮,尤其在欧洲的蓝天下——我们希望西扎给我们设计的也是白的。西扎就跟许院长说:那是过去的西扎,现在的西扎你们难道不要吗,许院长说好,那也听你的。所以我们当时(选择红色砂岩),因为红色砂岩是进口的,从厦门进口,厦门去年正在开金砖五国会议,安检各方面非常严格,所以在那个地方我们耽误了相当长时间的工期。后来我们施工方也赶,要不然还能给提交得更早一点。西扎是一个很可爱的老头,我们的沟通很亲切,他也很幽默,他画也画得很好。
Q:设计博物馆跟包豪斯的合作关系是怎样的?这是一座校园里面的博物馆叫“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它的定位肯定有点与众不同?
A:为什么加“国际”两个字,因为我们是中国唯一拥有的西方现代设计系统收藏的博物馆。为了区分,所以我们加了“国际”两字,这也是中国特色,实际上我们在国际上的英文翻译就是 China Design Museum,就是中国设计博物馆,但是在中国的语境还要有国际两个字。还有,我们既是高校博物馆,也要面向社会公众,包括这个校园的选址。我们未来还配套了西扎设计的一个入口,那个路口现在还没做。那是西扎一个很好的设计,(有点像隧道)。
▲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外观
我们是希望给高校搭建一个研究设计的一个平台,包括我们专门有一个国际设计文献中心,通过书商已经购买了国外四个学者的书库,因为这些学者岁数大了整体出让,我们把学者的藏书里加的条子都保留下来,包括不同的语种。未来这个书库和博物馆都是向全世界开放,博物馆是一个平台,所以未来我们的公共教育也会把小学生、中学生、工商企业主、市民(纳入进来)。
去年在“创基金”的支持下,我们就做过一个包豪斯和西方现代设计的高校青年教师研修班,在两岸三地范围内,遴选了30位教师,因为我们包豪斯研究院有20多个国际一流的西方设计研究的专家委员,给他们上课做各种非常有意思的工作坊。我们被这些高校教师称为“黄埔一期”,以后二期、三期会不断做下去。我们的博物馆既是大学博物馆,也是一个当代的服务公众的博物馆,西方当代博物馆的一些新的概念要在我们这个博物馆里面实现,因为一些国内博物馆很多知识结构和它的社会服务意识都是偏保守的,而我们希望更新更开放,我们公共教育的空间很大,这很少见,这也反过来说明我们设计博物馆跟其他是不一样的。
▲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迁徙的包豪斯:设计生活展”现场
“迁徙的包豪斯”,我们和德绍包豪斯基金会这个展,实际上包豪斯是我们设计博物馆很少的一部分馆藏,当然是很著名的一部分,我们只有365件包豪斯的原作产品,但是即便这样,我们在全世界都已经算是很多了,现在关于包豪斯的藏品,只有德国的德绍、威玛、柏林三家和美国才能跟我们相比较,跟其它国家比我们肯定是最多。
▲ 中国美术学院包豪斯研究院主办《包豪斯研究年刊》第一卷封面及内页
关于包豪斯这一块,它很核心、很重要,我们通过推进与外国同行的包豪斯的学术交流,来开拓平等务实的合作关系,这次我们“迁徙的包豪斯”的展览的费用,我们跟德方一半一半。还有《包豪斯研究年刊》,我们采取中外学者双主编制,在组稿审稿上更国际化,现在,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我觉得中国人都比外方要积极主动,中方贡献要更多、更大一些。
Q:未来的趋势走向是什么?
A:创造,让历史告诉未来,其实用这句话来阐释设计师和设计的遗存对今天的价值最形象。我想这个博物馆平台里面对于设计历史的展示,无论是对高校的教学研究还是面对社会的公众,根本的目的不是为了过去,不是为了钻故纸堆,而是通过今天的研究,启迪未来。让历史告诉未来,就是这个意思。(采访、撰文/翁家若、李棋)
中国美术学院90周年校庆期间开幕展览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
长期陈列
迁徙的包豪斯:设计生活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
4月8日开幕
超越建筑的西扎:葡萄牙著名建筑家阿尔瓦罗·西扎建筑与设计大展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
4月8日至7月8日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文献展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
4月8日开幕
东方竹:亚洲竹生活艺术展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
4月7日至7月6日
寄言2028:中国美术学院建校九十周年特展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4月7日至4月27日
在场:青年艺术家邀请展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
4月7日至4月27日
※如无特殊标注,本文图片部分素材来自
中国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