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一张晚清照片引发海内外藏青铜重器再聚首,到芝加哥看“吉金鉴古”

Mar 08, 2018   孟宪晖

鬲、卣、甗、簋、簠、盨、敦、豆……中国青铜器种类众多,名称繁复,造型纹饰瑰丽,这些源自夏商周三代用于烹炊食饮的实用器具又是最为珍贵的器物,在随后的历代中,被皇家称为“吉金”。又因金石学的盛行被文人广泛搜集、鉴藏、著录。2月25日,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推出“吉金鉴古:皇室与文人的青铜器收藏”特展,用横跨商代至今3400多年,来自中美重要博物馆及私人收藏的约180件作品从多方面展示中国的青铜文化。“这次展览没有按传统的时代和器形来做陈列。而是从视觉上(考量),还把青铜器和其他媒介之间的互相影响和作用作为参照。”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亚洲拓展事务执行总裁、亚洲艺术部普利策专席主任和中国艺术策展人汪涛在接受《艺术新闻 / 中文版》采访时这样说道。

IMG_3596

IMG_3597

IMG_3598▲“吉金鉴古:皇室与文人的青铜器收藏”展览现场,图片来源: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芝加哥。2月25日,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推出“吉金鉴古:皇室与文人的青铜器收藏”特展,用横跨商代至今3400多年,来自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美国各大博物馆和重要私人收藏的约180件作品从多方面展示中国的青铜文化。“展览已经开始了一周,观众或感到震撼,或饱受启发,我们做这场展览的初衷,就是让不同层次的人对中国的青铜文化都有所了解,得到启发,或有所收益。”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亚洲拓展事务执行总裁、亚洲艺术部普利策专席主任和中国艺术策展人汪涛在接受《艺术新闻 / 中文版》采访时这样说道。

IMG_3599

IMG_3600

IMG_3601▲“吉金鉴古:皇室与文人的青铜器收藏”展览现场,图片来源: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一张照片引发海内外藏青铜器再聚首

“这次展览没有按传统的时代和器形来做陈列。而是从视觉上(考量),比如青铜的颜色,不同的颜色反映了不同的时代文化,取向和趣味,这是一个比较新的起点,另外,把青铜器和其他媒介之间的互相影响和作用作为参照。还将各种不同动物的形式尽量放到一起陈列,从多方面来看青铜文化的形成。”汪涛道出了这次展览的独特之处。

IMG_3602▲商代羊尊、鸟尊、牺尊,图片来源:TANC

展厅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一面照片放大形成的背景墙,这张1907年拍摄于南京的照片原件现存美国华盛顿史密森学会弗利尔与赛克勒艺术博物馆档案馆,立于画面中间位置清政府官员端方是关键人物。

IMG_3603▲端方等清朝官员与铜柉禁和师趛鬲合影,1907年摄于南京。照片长17.5厘米,宽23厘米。照片现藏于美国华盛顿史密森学会弗利尔与赛克勒艺术博物馆档案馆,图片来源: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IMG_3604▲端方等清朝官员合影的背景墙与展厅中的师趛鬲,图片来源:TANC

托忒克·端方(1861年—1911年),号陶斋,满洲正白旗人,曾任清末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是当时著名的金石学家。清代金石学盛行,文人对金石、碑刻的搜集、鉴藏、著录在清末达到鼎盛,繁荣程度其至超过书画。端方位高权重,资金雄厚,具备收藏金石的有利条件。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评价端方为“骨董之学者也”。在他著录的八卷《陶斋吉金录》中,收录了359件器物,包括149件商周青铜器,180件秦汉至明代青铜器,30件隋唐造像。书中详细记录每件青铜器的尺寸,摹拓其中的铭文,但没有释文。绘图占据大部分篇幅,可见端方很注重器形、纹饰等图像因素。《陶斋吉金续录》二卷中,又收入商周青铜器59件,补遗8件,秦汉至宋代青铜器21件,共88件。

IMG_3605▲师趛鬲,公元9世纪(西周时期)。高50.8厘米,宽54.6厘米,口径47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图片来源: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照片正中的是有“天下第一鬲”之称,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师趛鬲。1960年,故宫文物定级鉴定意见为:“形制伟大厚重,花纹雄伟,为鬲中所罕见,定为一级甲”。鼎中铭文的大意是:在九月第一个吉日庚寅这一天,师趛为其已故的父母铸造了这件大鬲(鼎)。愿其子孙万年永远宝用。

师趛鬲后是端方收藏的一组非常精美的青铜酒具——柉禁组器,共十余件,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斗鸡台,形制精美,端方当时在湖北巡抚任上,得知消息后,立刻派人到陕西购买。1924年,端方之子端继先将其全部卖给福开森(John Calvin Ferguson,1866—1945)。在《陶斋旧藏古酒器考》中福开森记载:“一九一一年秋,革命军起,端方死于四川,遗产皆在北京,其后人以贫,故不能守,稍稍货其古器物以自给,今年贫益甚,遂以此二十器归于我国纽约中央博物馆,此一九二四年(民国十三年)春事也。”而今,这组柉禁组器已是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IMG_3606

IMG_3607

IMG_3608

IMG_3609▲展览现场的柉禁组器,图片来源:TANC

1906年端方曾代表清政府出使美国,并造访芝加哥。汪涛说:“本次展览与故宫、上海博物馆合作,将故宫收藏师趛鬲与大都会收藏的柉禁组器并置,加上美国华盛顿史密森学会弗利尔与赛克勒艺术博物馆档案馆的历史照片,可以把这段历史因缘比较深刻表现出来。”

皇室为何称青铜器为“吉金”

“本次展览将宋徽宗和乾隆的皇室收藏作为主线,除了他们之外,学界对皇室收藏研究较多的还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代。”青铜器源自夏商周三代,这一原本用于烹炊食饮的实用器具又是最为珍贵的器物,在随后的历代中,古代帝王痴迷于商周青铜器的收藏,皇家称其为“吉金”,视同于权力的象征。“中国古代青铜器被称为‘吉金’不只是因为其物理属性,更因为其深厚的文化意义。鉴古之‘鉴’除了鉴定也有镜子的意思,清代乾隆皇帝就将其收藏的青铜器目录称为《钦定西清古鉴》。”汪涛这样告诉我们。

IMG_3610▲仇英绘竹院品古册页 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IMG_3611▲展览现场的仇英绘竹院品古册页 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来源:TANC

乾隆曾主持编篡的清宫青铜器收藏图录《钦定西清古鉴》、《宁寿鉴古》、《西清续鉴甲编》和《西清续鉴乙编》,前后历时四十余年,总共著录器物四千多件,后被统称为“西清四鉴”,有着精美绘图和详尽注释。故宫所藏一套十二幅《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中,贵妇着明式汉装,阁中陈设青铜器、古籍等随处可见。清宫名画《是一是二图》也描绘了乾隆皇帝在坐榻上观赏玉器、青铜器、和陶瓷器的景象。其身后的山水画屏风上,悬挂着一幅与榻上所坐乾隆皇帝容颜一样的肖像。

IMG_3612▲ 乾隆武英殿刻本钦定西清古鉴,图片来源:TANC
IMG_3613
IMG_3614▲ 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中的两幅,其中青铜器随处可见,图片来源: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IMG_3615▲ 是一是二图,图片来源: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美国人为何钟情青铜器

本次展览汇集了美国各大博物馆的重要收藏,也向海外的私人藏家借到一些比较重要的青铜器藏品。汪涛说:“二十世纪初以来。中国青铜器的收藏和研究已经变成了一个国际化的领域。重要的、有代表性的青铜器在海外都有收藏,他们的收藏与国内故宫和上博的那些重器放到一起,互为补充,也是一个比较难得的机会。”

IMG_3616▲ 阜丞卣,波士顿美术馆藏,图片来源:TANC
IMG_3617▲ 遽伯寰簋,尼尔森阿特金斯美术馆藏,图片来源:TANC

十九世纪后期到二十世纪早期,世界经济中心逐渐从欧洲转移到美国。美国成为最重要的艺术品市场,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使欧洲陷入混乱,加速了世界艺术品鉴藏中心从欧洲向当时的世界经济中心——美国转移。二十世纪早期古董商人卢芹斋在一战爆发后就开始把经营中心从欧洲巴黎转移到美国纽约。1916年卢芹斋委托管复初编写,中华书局印制了一百本中英对照古画图录《古画留真》,其中就收入了不少端方的旧藏。卢芹斋将该图录编号,亲自写上献词,赠送给西方的著名中国艺术品收藏家、鉴赏家、艺术机构的负责人,甚至直接题赠给艺术机构。而早在1904年端方就曾把他的青铜器和瓷器藏品送到圣路易斯的世界博览会展出。

IMG_3618▲ 两件貉子卣,图片来源:TANC

谈到海内外收藏,“西方收藏家更注重青铜器的造型和装饰,偏重视觉方面,中国收藏家则对铭文更加重视,但也不是绝对的。”汪涛说,“说到海外的中国青铜器的研究,高本汉和罗樾都曾对青铜器的分类、纹饰的意义有独特研究。而今,对青铜器的研究已经很国际化了,大家都在同一个层次的平台上进行研究,很难说国内外有多大的区别。本次展览的图录上有西方的学者也有中国的学者撰稿,这个展览本身就是一个国际化合作的结果。”

IMG_3619▲  展览现场,图片来源:TANC

白格利教授在《罗樾与中国青铜器研究》(Robert Bagley: Max Loehr and the Study of Chinese Bronzes, Cornell East Asia Series, 2008),就以罗樾的青铜器研究为个案,将艺术史与考古的交汇与分野,做了清晰的勾勒。书中提到罗樾的工作,与高本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两人研究的评述,也使用了“焦孟”来形容。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 1889—1978)对中国古音的研究,曾影响了罗常培、王力等一代中国语言学家。除古汉语外,高本汉的兴趣,又旁及三代古物,如礼器、铜镜等。他们对图案纹饰的研究不免影响到西方藏家的青铜器收藏品味,曾在纽约苏富比任高级副总裁兼中国艺术品主管的汪涛说:“这几年国际文物市场上出现了许多重要的青铜器。很希望博物馆能够争取把它们购藏。如果私人的收藏不拿出来发表、展示,也是很大的遗憾。我们的展览也希望尽量从科学角度,全面地来反映青铜文化的收藏。在展览最后教育的部分,我们将展厅中青铜器上的图案做成了可以制作拓片的图片,观众看完展览,通过自己动手进行再次理解,会留下更深的印象,也会更有兴趣。”(撰文/孟宪晖)

IMG_3620

IMG_3621▲展览现场的拓印体验活动馆,图片来源:TANC

纽约军械库艺术展继续挖掘新锐,能否为中型画廊带来生机?

新总监为纽约军械库艺术展注入“策展”元素,然而VIP预览首日的销售状况并不尽如人意。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