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2000年前,欧亚大陆中广泛流行的覆面葬俗中黄金面具什么样?公元641年(贞观十五年),受松赞干布派遣的吐蕃大相禄东赞请求和亲迎娶文成公主,在哪里拜见的唐太宗?大昭寺里珍藏的永乐年制刺绣唐卡究竟有多大?2月27日起,在首都博物馆的开年大展“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中,答案一一得以揭晓。本次展览展出的216件(组)文物中,大昭寺、扎什伦布寺、萨迦寺等13家寺庙提供的文物首次与公众见面,故宫博物院的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步辇图》、首都博物馆的书画与佛教文物也一并陈列。
▲“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展览现场,图片来源:首都博物馆
北京。横亘在青藏高原与南亚次大陆之间的喜马拉雅山脉孕育了西藏广阔地域的深厚文化。以喜马拉雅山脉西段为中心的西藏西部地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成为包括佛教、印度教、苯教和省那教四大宗教的圣地,神山和圣湖让内陆的人们心怀向往又倍感神秘。2月27日起,首都博物馆的开年大展“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用216件(组)文物从“文明溯源”、“高原天路”、“雪域佛韵”、“和同一家”四方面展示了西藏的历史与文化,西藏与周边地区及内地的文化交往。来自大昭寺、扎什伦布寺、萨迦寺、故如甲寺等寺庙的文物几个世纪以来首次与公众见面。西藏博物馆展览部主任巴桑罗布表示,此次展示文物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占参展总量的84%,是近年来西藏地区文物在外地展示规格最高的一次。
▲“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展览现场,图片来源:首都博物馆
喜马拉雅的黄金面具
本次展览从距今约5万年至1万年之间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起追根溯源,用丰富的考古出土遗迹证明自古以来就有人类在雪域高原生息繁衍,甚至产生了较发达的原始文化。在“文明溯源”部分,一个3世纪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札达县曲踏墓地出土的黄金面具引人注目,这个2009年出土的黄金面具大小与真人面部相仿,山冠部和面部两部分连缀成,背后衬有多层丝织物。冠部正面并列錾刻出三座阶梯形,顶部有穹顶,每个雉堞两侧各刻一只鹤状立鸟、穗状物,正中各刻一只羊,皆面向左侧,羊角向后卷曲。面部刻出眉、眼、鼻、口,甚至包括人中和法令纹。
▲黄金面具,图片来源:TANC
面具的出土地位于西藏西部象雄国的范围,西藏文物保护研究所的李林辉研究员推断这座墓葬年代在距今 2000 年左右,相当于中原地区的汉代。这个墓地因为濒临一个叫曲踏的小水沟,因此就命名为曲踏墓地。
▲西藏阿里地区的曲踏墓地考古现场,图片来源:TANC
在该地区同时出土了其它几件黄金面具,反映出象雄国存在的覆面葬俗。以黄金面具作为随葬品这一文化现象广泛存在于当时的欧亚大陆范围,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彼侧,印度、尼泊尔也有发现。2011年,尼泊尔的穆斯塘萨木宗村,来自加州大学默塞德分校的美国考古学家马克·奥登德菲尔在一座崖壁上的墓穴中发掘出一面镀金银面具,同样与真人面部大小相当,用红色颜料勾勒出眼眶、鼻子、胡须和牙齿。研究认为早在距今2000-1800年前,西藏西部地区已经与新疆、南亚次大陆联系紧密,并通过新疆与中原、中亚和欧亚草原产生互动和交流。
▲西藏阿里地区出土的其他黄金面具,图片来源:TANC
只展两个月的《步辇图》
本次展览另一大看点是现藏故宫博物院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步辇图》,因年代久远,仅展出两个月。首都博物馆国内合作与民族考古研究部副研究馆员张杰介绍道:“《步辇图》描绘的是吐蕃和唐王朝要和亲的历史画面,故事的场景则发生在内廷的私密环境中,其历史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步辇图(局部),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这幅历史画反映贞观八年(634年),吐蕃三十二世赞普松赞干布遣使臣到长安(今陕西西安),向唐王朝求婚联姻,唐太宗李世民答应了他的请求,决定将宗室女文成公主许配给松赞干布。贞观十五年(641年)春天,松赞干布派相国禄东赞到长安来迎接文成公主,唐太宗李世民则派礼部尚书江夏王宗室李道宗陪同文成公主进吐蕃。文成公主除了带去很多中原地区的文化典籍外,随行的还有许多各种行业的工匠,对于促进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唐王朝和吐蕃之间关系融洽,和睦相处。
▲ 展览现场的松赞干布像,图片来源:TANC
阎立本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在宫内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李世民端坐在由六名宫女抬着的坐榻(又称步辇,图画即以此为名)上,另有三个宫女分别在前后掌扇和持华盖。站立的仪式引见官员身穿大红袍;中间为吐蕃的使臣禄东赞,拱手而立,发型和服饰与中原地区不同;最左为一穿白袍的内官。这幅出色的工笔重彩人物画作品后有北宋章伯益篆书,详细描述画中内容,并指出此画“唐相阎立本笔”。关于此图的年代有考证系唐代真迹,也有研究认为是北宋时期的摹本。
大昭寺珍藏的两幅巨型唐卡
整个展厅中,最具规模的堪称永乐年施刺绣大威德金刚唐卡,这幅来自大昭寺的唐卡主绣大威德金刚。大威德金刚是密宗本尊之一,为藏地佛教密宗造像题材,据说系文殊化身。密宗典籍中说:“有伏恶之势,谓之大威;有护善之功,谓之大德。”此尊金刚全裸,身面蓝色,共有九首,正中而呈忿怒水牛样貌。面各三睛,左右互十四手臂持各种法器及人臂人腿等。金刚装饰依密宗造像规范,头佩五个头骨,身披五十个人头和一串人头骨组成的念珠。金刚弓腿立于莲座上,脚下踩欲飞将跑的众多鸟兽,即八天王和八女明王。背后燃烧着熊熊烈焰。右上角绣有楷书“大明永乐年施”,字体工整秀劲,衬以红地和金色边框,也证明这件作品为明成祖朱棣为赏赐西藏而特命精制的。
▲ 展览现场的永乐年施刺绣大威德金刚唐卡,图片来源:TANC
▲ 永乐年施刺绣大威德金刚唐卡,图片来源:首都博物馆
此幅唐卡采用密针叠线绣制手法刺绣而成,是明朝初期中原手工艺的代表作品。大昭寺共藏两件这样的唐卡,堪称镇寺之宝,只是在极少的节日里,人们才有机会一饱眼福。另一件主绣胜乐金刚,胜乐金刚为蓝色身面,面有三睛,面部丰润、启齿含笑,并无狰狞感。装束与金刚大威德基本相同。胜乐金刚拥抱红色身面、仰首垂发的宠妃罗浪杂娃。胜乐金刚脚下分别踩两个仅着头冠及短裤的人物形象,两人一仰一伏作挣扎状。
▲ 永乐年施刺绣胜乐金刚
此外,供奉在拉萨大昭寺内的银壶——唐(吐蕃时期,约7世纪)兽首胡人纹鎏金银瓶(复制品)也在展览中出现。壶身錾刻有一组生动活泼的图像,单人弹琵琶和成组人像各二组。其中弹琵琶者呈“反弹琵琶”的姿态,与著名的敦煌壁画中的反弹琵琶如出一辙。另一组人像中,有一位系有“肇囊”的壮汉正在弯腰扶持一长须醉汉,另一位穿着高靿靴的青年男子屈蹲在醉汉的胯下,抱持其右足,五世达赖喇嘛在其撰写的大昭寺目录中,讲到“dnguldamrtamgoma”即马头银圣壶、系宗喀巴大师掘藏圣物。而更多的研究人员认为这是一件珍贵的吐蕃银器。
▲ 兽首胡人纹鎏金银瓶上的“反弹琵琶”者,图片来源:TANC
西藏的佛教文化从内地和印度两方面传来,经过民族化、本土化而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一部分,并非单纯外来。高原丝绸之路,并不是某一条商路,而是不同时期古代西藏与中原和周边国家(地区)之间联系的交通网络。唐蕃古道、吐蕃-泥婆罗道,乃至唐宋以后的茶马古道等古代交通道路都是高原丝路的组成部分。通过这些道路,古代西藏与周边国家保持着经济、政治和文化往来。雪域高原的文化精髓几个世纪以来首次出藏,借文物再次连接绵延。(撰文/孟宪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