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演员胡蝶,大多数人脑海中闪现的大概是几个模糊的概念——“民国传奇”、“电影皇后”以及戴笠。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颗巨星,她留下了无数至今值得人欣赏和钻研的电影作品。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在新年的年初带来了近200幅由温哥华美术馆亚洲馆遴选的珍贵胡蝶影像资料,在名为“蝶梦百年——上海影后胡蝶影像历史珍藏展”的展览中意欲回顾她数十年演员生涯的美丽瞬间以及她私人生活中的精彩画面。在2018年回望这位生于1908年的上海老牌电影皇后,除了“梦回十里洋场”,我们或许能解读出一个不太一样的她——作为演员,也作为现代女性。
演员胡蝶
近一个世纪前的上海见证了中国电影业的崛起。1908年,上海的第一家电影院开张(由西班牙人建造),位于虹口区的海宁路于乍浦路交叉口。这座简易的影院设有250个座位,迅速成为了当时城市中的娱乐中心之一。而直到1920年代,中国的电影行业才算渐渐繁荣起来,逐渐由短片向叙事长篇演进。1930年时,电影院已成为上海建筑地标的一部分,电影拍摄和特效技术也迅猛发展。
▲ 胡蝶电影剧照,拍摄年代不详
也就是在民国时期(1921年-1942年),上海培养出了大量电影明星、生产出了无数电影佳作。第一位出现在中国荧幕上的女性是严珊珊,她在1913年的一部电影中扮演一位婢女;此后直到1921年电影《阎瑞生》的出现,女演员才又一次出现在荧幕中。
▲ 1946年,电影《某夫人》剧照,由何飞光执导,大中华影片公司出品
演员胡蝶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步入影坛,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影坛中相继掀起了古装片、武侠片、有声片、彩色片的热潮,并且在这些热潮的代表作品——如《火烧红莲寺》、《自由之花》、《啼笑因缘》等——中她往往饰演主角。1920年代,胡蝶的出现成为了电影界在现实层面的一个新的重点——女人有史以来第一次被允许去扮演荧幕中的主要女性角色。1931年,胡蝶出演中国首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这让她成为了中国早期横跨默片时代和有声电影时代的女演员。
▲ 电影《姐妹花》剧照,摄于1934年
在本土观众中的超高人气使她在1933年被公众评选为“电影皇后”。在其代表作之一《姐妹花》中,胡蝶一人分饰性格和命运截然不同的两角,在导演郑正秋的指导下为中国电影史留下了经典的大宝及二宝两个银幕形象。1934年春节期间,《姐妹花》公映于上海新光大剧院,创下了连映60余天的空前纪录。
▲ 1927年电影《大侠白毛腿》剧照,天一青年公司出品,胡蝶饰演柳珠,裘芑香导演(照片原注:白云塔)
拥有这样的成就并不仅仅源于胡蝶的“好运气”。1908年出生于上海的胡蝶,由于其父在铁路局工作,她从小便随父母游历全国各地,后定居在广东。16岁时胡蝶搬回上海,并考入中国电影学校成为首届学生。这样的生活经历使得她精通北京话、广东话和上海话,加上她见多识广、受过良好教育且性情温和,使得她在社交和工作中都游刃有余。
文化使者胡蝶
“胡蝶在1936年应邀去前苏联访问,同时也到访英国、德国和法国,回来的时候受到了上海影迷的组团接待。她把她欧洲旅行的生涯写了下来,给当时的上海民众介绍了很多海外的生活。胡蝶作为中西文化的传播使者,(展览)也有这样一个平行的话题存在。”温哥华美术馆展览项目负责人 Debra Zhou 在接受《艺术新闻》专访时特别强调道。
▲ 1935年,胡蝶泛舟柏林郊外,同游者为中国驻德公使刘崇杰之子
1935年2月21日,胡蝶同中国代表团一起前往苏联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在随后的5个月中,胡蝶于明星公司老板周剑云及其夫人从莫斯科游访至柏林、巴黎、伦敦、日内瓦和罗马,与外国大使亲切交往,维护了中国电影和时尚产业的骄傲。1935年6月7日,胡蝶回到上海,获得了英雄凯旋般的欢迎。同年,她出版访欧回忆录《欧游杂记》,而她从国外传回的新建在中国当地的报纸、女性期刊和电影杂志上都广为发布。
▲1935 年胡蝶应柏林记者之邀请,在当地街道上留影
鲜少有人知道,作为演员的胡蝶不仅经过影剧概论、电影行政、西洋近现代戏剧史及导演、化妆、唱歌、和舞蹈等专业的教育和训练,还同时对摄影很有研究。她为自己的许多影像担任摄影顾问,且在其事业刚起步时,常常纠正记者的拍摄角度和用光瑕疵。就像现在许多人仍旧使用的比喻方式一样,当时的人们参照京剧的“行当”给女演员分类:“胡蝶显然属于庄严的正旦。”
▲ 1935年,胡蝶在德国国际电影会议上听演讲,左起:陈玉俊、周剑云、胡蝶、曾垂祺,图片来源:TANC
也就是这样一位庄严的、有知识有文化有技能的体面女演员才能够在那个年代代表国家出访欧洲:胡蝶同梅兰芳等然在海参崴参加当地中国使馆为他们举行的欢迎会并受邀参加前苏联对外文化协会欢宴,同各种大使、参展及名导演爱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亲切交流;在柏林,她接受当地媒体的采访,并参会德国国际电影会议;在巴黎,她受到当地侨胞学生的热烈接待,并于留法学生同游凡尔赛宫;在伦敦,参观伦敦大英国际摄影场,并与当时的英国电影明星如丽琳·哈蕙(Lilian Harvey)等合影。这不仅是当时女性鲜少能够得到的机会,哪怕放到当代中国社会,也几乎没有女性演员达到过这样的文化和政治高度。
摩登女性胡蝶
“蝶梦百年——上海影后胡蝶影像历史珍藏展”的展览海报上印着一张英姿飒爽的女性形象:身着衬衫、马裤和马靴的女明星胡蝶双腿交叉坐在一辆小汽车前。Debra Zhou 透露,上海摄影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特地选择了这张照片作为展览海报。毫无疑问,照片中梨涡浅笑的胡蝶是相当迷人的,但除此之外,她的中性打扮、以及在象征着阳性力量的现代化交通工具汽车前的留影才是重点——无需惊讶,摩登女演员胡蝶不仅会演戏、会写书、会摄影,还会驾车、会骑马。
▲ 胡蝶(拍摄年代不详),陈嘉震摄
“现在好莱坞有 #MeToo 运动,胡蝶给我们展示的是在那个年代非常有勇气的一个女性形象。”史密斯在展览开幕的讲话上向观众言说。胡蝶一生坎坷,尤其在一个对女演员发展并不特别友好的年代下,她仍旧拥有了长久的艺术生涯和文化影响力,而参看她的一生,当代女性仍旧能够受到很多启发。
▲ 1920年代,上海网球俱乐部网球比赛间隙,李家三姐妹在享用点心。2009年的一项研究列出了自19世纪40年代到1949年间活跃在上海的2000多家中外俱乐部、社团和协会的完整清单。其中大部分是社交性质的,且需要会员身份,图片来源:TANC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电影女性是社会中最容易向上层流动的女性群体,但在那个时代,人们也并没有停止对女演员的攻击。她们被视为招摇的、投机的声名不佳的人,尤其电影女性的性感面貌助长了将女演员视为堕落、低俗和虚伪“艳星”的观念。电影女星从未能够与社会上层的贵族妇女如作家、画家、名门闺秀、知识女性或富家女相提并论。
▲ 1936年,胡蝶在家中招待黄柳霜(一排左二)
但同时,这个时期的上海本土新思想和西方文化冲击交融,滋生出一种本质很中国却又极不寻常的现代性:既压抑又诱惑、既传统又革新。因此到了1930年代,媒体的宣传帮助中国女性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摩登”角色:摩登女性是不会羞于在公众前展现自己的。胡蝶这种家庭背景良好、才能出众、温良风雅的女演员也随即富裕了起来:1928年的,作为明星影片公司的雇员,胡蝶的月薪是2000元,而当时上海平均工资只有20元。
▲ 1949年,布列松镜头中的上海:学生们沿外滩有型以抗议黑市和通货膨胀,图片来源:TANC
1935年11月,胡蝶与潘有声成婚。进步的电影人士希望胡蝶能突破家庭束缚,继续做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职业女性。田汉就曾写过一首贺诗《别关在厨房里》赠予胡蝶,诗文最后一句道“莫把生涯关在厨房里!”,希望她不要丢掉电影事业。审视当下中国社会中女性的生存状态以及所面对的社会压力,在很多方面的现状比起百年前的中国约莫是没有很多改善的。展览中所呈现的女演员胡蝶灿烂(亦多舛)的一生,多多少少也值得每位当代社会中的“摩登”女性向自己发问:“我希望给这个世界留下怎样的影像?”(采访、撰文/谢斯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