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天工开物·非凡匠艺”三城巡展致敬新匠精神

Feb 05, 2018   TANC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在中国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考工记》中如是记载,这不仅奠定了中国手工艺永恒的法则,同时也成为了一种东方的美学理想。

WechatIMG1

10月28日,由现代传播旗下的《周末画报》和艺术平台Modern Art联合主办、LEXUS雷克萨斯独家赞助的“天工开物·非凡匠艺——中国新匠精神”巡展在上海艺仓美术馆拉开帷幕,随后于11月亮相深圳华·美术馆。12月1日,巡展来到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南区,经过4天的火爆展期后,胜利收官。

 

WechatIMG2
在2017年的最后三个月,来自中国大陆及台湾的26位手艺人、设计师和艺术家用他们近百件无以伦比的创作,和一系列讲座、工作坊和放映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匠人精神、懂得生活之美。
WechatIMG3
这些中国当代的匠人和设计师从自身的文化根源出发,创造出具有独特语言、创新性、艺术化和国际视野的作品。他们是这个时代的设计手创者 (Designer Maker):年轻人在学习手艺,设计师不再满足于把图纸交给工坊生产,更多的设计师或艺术家参与到手艺中,为了更好地理解材料和技术,为了唤醒人类逐渐忽视的“手的创造力”。正是因为他们,我们才得以欣赏到这些充满情感的作品:不再只有日常器物的实用性,而是带着美感、温度和厚度。
WechatIMG4

持恒之心

手艺人是一项绵长而寂寞的事业:心无旁骛投入对传统的研习和对手艺的坚持上,义无反顾的恒心与定力、乐在其中的专注与执着,手艺人的“硬功”和“细活”唯有这样凭借一颗持恒之心练就。传统木匠需要三年方能出师、学成传统团扇的手艺需要五年、金缮在日本有九级段位考试……这就是手艺人的漫漫长路,没有捷径可循,只能与时间与诱惑与自己抗衡。毫不妥协的精神、持续不断的热忱,这就是手艺人的生活哲学。七位新锐匠人陈志远、华雍、宋国超、陈文杰、李晶、吴观真、易洪波亮相这一单元。 

WechatIMG5

WechatIMG6

WechatIMG7

WechatIMG8

兼得之美

材料相融、功能与美学并存、传统和创新不分,这便是“兼得”。陶瓷是水和火的艺术,以水塑形,用火烧制。在手工艺中,金工、铁器等制作过程中,都会遭遇属性对立的物质的碰撞一刻。而匠人的创作则往往伴随着取舍的过程,他们的想象力会受到传统规范、工艺或材料的限制,他们的创作需要直面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对立问题。思考与不妥协,是他们追寻“兼得之美”的方式。挑战极限,为传统工艺注入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想象,艺术家黄卫、蓝天、孙雪、乐子砚、邓彬、范承宗、王沁、黄国栋、陈尚仪、侯晓晖、王杉诠释了“兼得之美”。WechatIMG9WechatIMG10

WechatIMG11

WechatIMG12

神工之艺

一百年前,现代设计摇篮的包豪斯设计学院提出“工厂学徒制”的教学方式,要求艺术家或设计师掌握手工艺,提倡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百年后,在数字与信息技术的发展颠覆我们生活的今天,我们却对传统手艺越来越感兴趣,对具有手工痕迹和精造之物越来越珍惜。虚实相生,越是在交互和数字技术的时代,人们对于引发触觉和视觉感知、勾起记忆和情感的物质化的东西越着迷。在这一单元,彭薇的绘画、邱黯雄和吴俊勇的影像作品、吴昊宇的陶艺雕塑、辛瑶遥的瓷器装置,还有四位首饰设计师柴吉昌、庄冬冬、赵世笺、张小川的当代首饰作品,他们的作品对于传统、历史和当代文化有着深入的思考,在实践中介入不同的学科、文本和媒介,让我们看到了工匠精神正是富有创造 力和想象力的源泉。WechatIMG13

WechatIMG14

手艺就像将被存放于博物馆的文物,或者像一门消失的语言被少数几个语言学家学习、使用和研究。机械复制的时代已让人的双手逐渐丧失了造物的能力,而面对人工智能,手艺的未来将是什么样呢?我们特邀陈世英、陈幼坚、韩家英、邬建安、彭薇、朱哲琴与我们共同探讨手艺的未来,手艺与设计、艺术、科技等学科的碰撞,能否为社会带来新的创造力?

WechatIMG15

陈世英

珠宝艺术大师、展览学术顾问

今天的科技和资讯都非常发达,我会觉得世界其实充满了机会。要把握这个机会,就要传承老的工艺,不要忘记初衷,要回到原点,并从这个起点开始重新去挑战。其实很多机会是从和这个时代的对抗中产生的。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想一想,就像是从巨人的肩膀上起飞,利用科技优势让你的创作空间更广阔。所以我一直说要拥抱危机、拥抱科技,凭你的耐力、耐心和投入的时间与它们去追逐。

WechatIMG16

陈幼坚

著名设计师、展览学术顾问

手工艺的长处在于纯手工创造,即使表面上媒介近似,但是感受和体会都不一样,相对来说更加人性化。手工艺的产品通常都是有着历史传承与文化的背景,甚至有可能是独一无二的。譬如茶杯,从表面上看手工制作是相同,但基本上每一个触摸起来手感都不一样、纹理不一样,个性化正是我觉得手艺最有趣的地方。

WechatIMG17

邬建安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副教授、展览学术顾问

手艺的未来就是人的未来。人一定要自己动手做些什么才能继续存在下去,不然人很快就被取代了。人总是需要通过自己做的东西,做的事情来确认自身存在的意义与合理性,从这点来说,人类漫长的文明演进始终是与手艺共生的。

WechatIMG18

彭薇

艺术家

技术进步太重要了,它为传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谁在使用这些技术。博尔赫斯曾经说过,“传统一旦被个人真正开启,都会变成‘现在时’。”就像一个懂现代技术的人,如果真的能感受到、被传统所触动,他马上就能把传统变成一个“现在时”;而如果传统不被个人开启,它永远就是存封在那里的一个幻象,现代技术就给传统提出一个让其“复活”的可能性。

WechatIMG19

朱哲琴

音乐家、跨界艺术家

“看见造物”创办人

人类由基因传承而来,这个传承并不是祖先的身体,而是祖先的智慧:生存的智慧、文化的智慧、美学的智慧。手艺就是一个个有形的载体,让这些智慧在不同时代接续下去。 手艺需要融入当代社会的生活当中,获得新生,从而延续发展下去。核心的东西始终都在,但形式会变,当代艺术和技术能够帮助它们改善工艺、开发新产品、与市场对接。

WechatIMG20

韩家英

设计师

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会员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客座教授

手工艺是师傅带徒弟,逐步把过去几千年传下来的好手艺慢慢变成养活自己甚至创造财富的手段,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可以透过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在未来成为手工业创作领域非常强大的国家。现在要考虑手艺人怎样和专业设计师结合,专业设计师怎么更多地理解手工艺和传承发展,才能做出非常不一样的东西。

提问2018丨刘建华:希望中国当代艺术在世界语境里建立自身的系统

“ 我希望有更多超越我们既定经验或概念的艺术行为和方式出现,而且能够很敏锐地捕捉到一些既有的、我们习以为常的方式,去产生另外的可能性。”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