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2018 Issue.07」
展望
艺术家
“ 过于时尚化、设计化、观念化,会使艺术远离艺术,也不是使非艺术成为艺术的方向,它需要艺术内部的一些东西来平衡。”
展望,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他是中国当代重要的观念雕塑家之一,也是第一个作品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永久收藏的中国艺术家。他具有雕塑形式特征的艺术实践运用了装置、摄影和影像记录,对传统和时间性空间概念提出挑战。展望的作品曾多次在国际双年展、各大博物馆以及画廊中展出,包括第五十届和五十三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芝加哥当代艺术馆、伦敦海德美术馆、东京森美术馆以及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2017年,展望在上海龙美术馆举办大型个展“展望:境象”,是其艺术生涯至今最大的个展。
Q&A
Q: 从你的工作范围出发,2018年在艺术领域中,你最为关心的紧迫课题是什么?
▲ 展望《假山石》,1995-至今,图片来源:龙美术馆
A: 自从决定个人的艺术创作往纵深发展之后,一路下来每年都在变化,明年想适当稳定一下。从艺术到艺术品之间仍是有距离的。
Q:2018年,你将要实现的最重要的项目是什么?
A:不知道。
Q:你认为,2018年,中国艺术系统中最应受到关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 展望《我的宇宙》,2011,图片来源:arts-news
A: 过于时尚化、设计化、观念化,因为这些会使艺术远离艺术,也不是使非艺术成为艺术的方向,它需要艺术内部的一些东西来平衡。
Q:2018年,你希望艺术界发生哪些发展或变化?
A: 活动少些,加强专业性。
Q:2018年,你最期待的艺术事件是什么?
A: 不在经验中的。
Q:2017年你最重要的工作项目是什么?你看过最有意思的电影或者展览是什么?
▲ 展望《隐形》,2017。图片来源:龙美术馆
A: 我自己的大型个展“境象”去年6月在龙美术馆举办,由南条史生策展。这是一个以我最新创作为引领,精选以往相关作品,从学理上进行整理的主题展。
▲ 菲利普·帕雷诺个展“共此时”展览现场,图片来源:上海外滩美术馆
2017年我看到的最好的一个展览是外滩美术馆举办的菲利普·帕雷诺个展“共此时”(Synchronicity),这个展实质性地使用了整体建筑,同时也有观念性的内容,并以高科技手段配合。值得一提的是两部英国电影不错,一个是《敦刻尔克》,一个是《至暗时刻》。
用什么方式打开2018?
我们试想这是一次特别的聚会,每个人携带自己的新年期望而来,个体的汇聚,使一段时间的共同议题也浮现出来,艺术行业看上去更加繁荣,但内核反而不那么清晰,是系统出了问题,还是对艺术的认知需要再调整?在谈论生态与结构时,有没有更多关注作品本身以及艺术家被时代裹挟的命运?
面对这份问题直接的问卷,有人审慎地一再修订自己的回答,也有人选择了沉默。一份问卷当然解决不了多少现实问题,但至少可以借此检视这一年,留下真实的标注,面对各自或共同的困惑,寻求症结,并付诸行动。
回到原点,艺术何为?请接受我们一以贯之的追问,在这个以花巧挪揄与时代调笑见长的轻媒体时代,我们依然坚持拥有自己的锐度。
这样一份问卷将贯穿一月,就当这是艺术家、策展人和收藏家们一同撰写的一份新年献辞。
感谢各位,带上了坦诚,一起来赴这一场大多数人并没有避重就轻的新年聚会。
——《艺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