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喻红VR新作《她曾经来过》在虚拟世界打开跨时空的生命维度

Jan 08, 2018   孟宪晖

1月6日,喻红的虚拟现实艺术作品《她曾经来过》在林冠艺术基金会(北京)首次展出,作为林冠北京展出的第五个也是最后一个虚拟现实艺术作品,《她曾经来过》让观者追随一名女性角色的年华流转和生命轨迹的向前推移,将意识回溯到历史本身。

image003

艺术家喻红与林冠艺术基金会负责人严思·法斯高在展览现场,图片来源:TANC

image004

展览现场的喻红创作草稿,图片来源:TANC

本次展览作品涵盖了当代、文革、明代到红山文化晚期四个时空,每一个场景都以管窥的方式进入室内场景,每个场景都由喻红手绘完成并被改编成虚拟现实,她一直以来所秉承的纪实性具象语言,将人物形象和场景的物理质感通过VR技术手段与超现实的原始意象及梦幻元素并置。在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喻红说:“我的创作仍以平面绘画为主,在平面绘画中,探讨维度时间等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VR 这一媒介的特性强制你进入另外一个时空,只是从平面到虚拟空间需要一个转换的过程。”

image005

喻红《她曾经来过》2017年 ©喻红和科拉当代,图片提供:艺术家和科拉当代

image006

喻红《她曾经来过》2017年 ©喻红和科拉当代,图片提供:艺术家和科拉当代

《她曾经来过》以一个现代医疗环境下婴儿的出生为起点,回溯到文革时期,少女时代的艺术家本人被窗外充满时代感的乐曲和呼喊吸引,喻红说,室内的场景设置全部源于自己记忆中曾经居住过的房间。

image007

喻红《她曾经来过》2017年 ©喻红和科拉当代,图片提供:艺术家和科拉当代

image008

喻红《她曾经来过》2017年 ©喻红和科拉当代,图片提供:艺术家和科拉当代

image009

喻红《她曾经来过》2017年 ©喻红和科拉当代,图片提供:艺术家和科拉当代

而在下一个场景中,伴随着灯芯发出清脆的爆蕊声,烛火摇曳下,一位明代装扮的裹脚女性进入房间,缓缓拆解下自己的裹脚布。最后,作品回归到红山文化的原始时期,时光倒流至所知的远古中国的历史起源,带有魔幻色彩的祭祀形象以古老的仪式完成生命的轮回。

image010

喻红《她曾经来过》2017年 ©喻红和科拉当代,图片提供:艺术家和科拉当代

image011

喻红《她曾经来过》2017年 ©喻红和科拉当代,图片提供:艺术家和科拉当代

喻红过去的作品大多数以现实为依据,每个阶段的创作都有延续性,对个体在时代或历史当中的位置及可能性是她关注的重点。长期以平面绘画为主要媒介,首次接触到 VR 技术让她感兴奋,“VR 技术让我保持了一种新鲜感”。

TANC | Q&A

 

喻红肖像,摄影:向京,©喻红

Q: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到 VR 技术?

A:2016年,我在林冠的一个群展上第一次看到两件VR作品,也是放置在两个小房间中,当时就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对画家而言,布展很重要,要考虑到墙面与作品之间的关系。VR 作品的墙面则全是空的,带上眼镜,观众又会进入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空间中,我觉得特酷。也是从那时产生了兴趣,促成了这个展览。

image013

喻红 《她曾经来过》草稿 2017年

image014

喻红 《她曾经来过》草稿 2017年

Q:从2015年苏州博物馆的个展“平行世界”,2016年中央美院美术馆的“游园惊梦”,到这次的“她曾经来过”,以多重维度观看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一直贯穿在你近几年的创作中?

A:对,在平面绘画中,探讨维度时间等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VR 这一媒介的特性强制你进入另外一个时空,只是从平面到虚拟空间需要一个转换的过程。这次合作的技术团队——科拉当代来自哥本哈根,我把自己的构思画成草图后与他们沟通,他们理解后做出第一个3D 人形,我再把完整的平面形象画出来,让他们覆盖在3D 模型上。2017年上半年完成了第一个形象,再依次延续。

image015

喻红 《她曾经来过》草稿 2017年

image016

喻红 《她曾经来过》草稿 2017年

Q:这件作品涵盖了四个情景,其中的叙事是怎样的?

A:有一点点情节,但情节并不是主要的,只是四个时代的个人小瞬间。婴儿、儿童、中年、老年,从出生到死亡的四个人生阶段。从当代、文革、明代到红山文化晚期的四个时空关系,大多是室内场景。

Q:这是否是“目击成长”系列的另一种转换?

A:我觉得是有关联性的,因为对个体在时代或历史当中的位置及可能性是我一直以来的兴趣。

image017

喻红 《她曾经来过》草稿 2017年

image018

喻红 《她曾经来过》草稿 2017年

Q:在与技术团队的沟通磨合中有什么困难?

A:我还算是比较理性的人,在与技术团队的沟通时并没有想象中感性与理性的冲突。如果说有什么困难,可能还是文化上的差异,西方人对亚洲人形象的理解还是有些模糊,你要告诉他亚洲人的脸要宽一点,鼻子不要那么高。不同时代室内场景中的枕头也有各自的时代特色,我要找到相应的形象让他们去调整,相当于舞美的工作。

image019

喻红 《她曾经来过》草稿 2017年

image020

喻红 《她曾经来过》草稿 2017年

Q:近年来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展览越来越多,是否也促进了这次展览的呈现?

A:很多事情是靠机缘,看到新的媒介总要去了解如何去操作,空想是于事无补的。每个艺术家对于材料或技术都有不同的点,我一直对材料很有兴趣,但是以前比较局限于平面绘画当中,玻璃、树枝、丝绸等各种材料都使用过,VR确实是一个新的维度,刚好大家对新技术新科技又很有兴趣。我不会做什么计划,碰到了有意思的事就做了,没碰到就错过了,人生就是这样。

image021

喻红 《她曾经来过》草稿 2017年

image022

喻红 《她曾经来过》草稿 2017年

Q:在古根海姆的“89年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展览中,你早期的《目击成长》也在其列,在创作新作品的同时,早期作品也常常被展出对比,你是否因此受到一定困扰?

A:这点不可避免,创作了这么多年,观众或者批评家愿意选择哪一个阶段,我也没有办法。中国当代艺术发展非常快,古根海姆的展览主要梳理89后到2009年市场兴起之前的这段历史,所以肯定是拿比较早期的作品展出。博物馆需要展出能够回头真正冷静去观看的沉淀下来作品,而非还在嘈杂之中的当下作品。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和市场都很热,大家也很忙碌,不仅是艺术,所有的东西都已经和世界无法割裂了,需要这样一个机会进行有距离的观看。

image023喻红,邓小平中国南巡照片(左)“目击成长”(右),图片来源: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

Q:高速发展的社会带来了新的科技,传统与当代的结合也成为一个新的趋势。

A:特别这一两年,整个社会对所有新的东西最期待最感兴趣。而我对传统也非常有兴趣,这次的四个场景中就包括了红山晚期的部分,包括青铜器、宋元书画等,我都会从造型的角度进行研究。将文物与新技术结合也是这几年博物馆策展的趋势,会更吸引年轻人的眼光。

喻红说自己几乎每天面临着创作的瓶颈,画画本身就是一个胶着的过程,也是个人的事,新的技术让她保持了新鲜感,“就是好玩”。2017年6月,M Woods 木木美术馆“锡人的心脏”展览中,喻红的女儿——艺术家刘娃、作曲家 Sam Wu、钢琴家张楚晗,以及脑波控制研发公司 BrainCo 合作而成的《Still》,就是⼀件融合脑电波科技与实验性⾳乐的艺术项目,使观众用集中的意念与装置作品互动。9月,喻红的先生刘小东在“术问——刘小东、卡斯滕·尼古拉(Carsten Nicolai)、白南准(Nam June Paik)三人展”中也首次尝试运用数字技术,录像与机械装置创作新媒体作品。正如喻红所说:“特别这一两年,整个社会对所有新的东西最期待最感兴趣。”2017年,艺术与技术在实践层面的新型合作关系同样受到了喻红一家的关注。(采访、撰文/孟宪晖)

*如无特殊标注,

本文图片均由林冠艺术基金会提供

展览信息:“虚拟现实艺术”展览

喻红

林冠艺术基金会(北京) | 2018.01.06-2018.02.03

张晓刚:期待对艺术批评和历史的深度梳理,将迎来四场个展

艺术批评和历史的深度疏理是这十来年中相对贫弱的,期待有有份量的理论和观点面对世界。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