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12月8日,台北故宫年度压轴大展“品牌的故事——乾隆皇帝的文物收藏与包装艺术特展”,展示清宫乾隆皇帝文物收藏与包装品味的极致,及其一手打造出的非凡“品牌”。展览以“打开藏宝箱”、“最爱古董”、“珍藏宝贝”、“乾隆品牌”四大单元集书画、器物、图书文献等各类项精品共80件(套),因大盒小匣层层套装,不少看似“一件”的展品,实则含纳多件展品,如一件清乾隆《雕紫檀蟠龙方盒百什件》就包含44件珍玩。
▲ “品牌故事”展览现场,图片来源:TANC
“乾隆皇帝曾经用尽各种方法建立一个前所未见的收藏规模,经他处理的文物,无论上古青铜与玉器,宋朝书画与名窑;当朝‘时做’和东洋漆器、西洋钟表,以及载录各类知识、经典的书籍等,兼容并包的丰富内容,超乎想像。若逐一将之串连起来,完全可以重建一个属于十八世纪的世界网络。”台北故宫博物院器物处处长暨策展人余佩瑾表示,“同样地,出于一份妥善保护,使文物能够继续传承下去的想法,他也降旨为它们量身制作各种收藏匣盒,或透过一些巧思改变文物原来的包装形式,让文物与新添加的创意共同辉映出独特的包装艺术。除此之外,对于包装起来的文物究竟应该如何陈设,收藏于何处,乾隆皇帝均通盘考量、逐间安置。”
▲ 清乾隆《吉笵流辉》铜器匣,并配有铜器画谱,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集成,集宋-明铜器十件,图片来源:TANC
▲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珍陶萃美》册及画中宋-金瓷器组合,图片来源:TANC
▲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珍陶萃美》册及画中宋-金瓷器组合,图片来源:TANC
第一单元“打开藏宝箱”,清乾隆《雕紫檀蟠龙方盒百什件》独挑大梁,是最能说明展览核心命题的展品。这个紫檀浮雕云龙纹罩盖匣是一小型正方形套盒,却容纳有44件珍玩,内有两屉层叠,上层是于敏中(1714-1780)与杨大章(活动于乾隆朝中后期)用书画装饰的玉器屉,为乾隆中期制作。下屉存放包括瓷、玉、书、画、甚至有日本漆器与西洋鼻烟盒等各类型文物。屉内由隔间及屉版堆叠各种空间来放置文物,屉中还有“集古函珍”紫檀木格来陈设文物。其中James Cox鼻烟盒,更是东西品牌交流的重要依据。这件展品包含的时空地域,从汉代玉器到清代书画,从日本莳绘到西洋钟表,跨越上下两千余年,幅达东西十万里。以现代概念理解可为礼品盒,堪称收藏迷的极乐微型世界。
▲ 清乾隆《雕紫檀蟠龙方盒百什件》,附44件珍玩,图片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乾隆坐拥天下收藏,对于古物赏鉴非常有心得。第二单元 “最爱古董”,展示了乾隆皇帝接触古物、考证用途,探寻历史轨迹的经过,“御制诗文”成为最显著的标记,也可看出乾隆意图通过和古人的对话与古代产生连结,甚至重新建构出前后呼应的历史轨迹。齐家文化《玉壁》,乾隆皇帝为之配做檀木座,并格外注意鉴赏其质地、色泽与形式,并重视对时代的判断,认为应是虞夏时代产物。春秋时期《邾大宰钟》同样受到乾隆皇帝重视,也配有紫檀木架。座整体作牌坊形钟亭样式,顶上横额有乾隆御题诗文、钟架四周有刘统勋、观保、王杰、彭元瑞、刘纶、钱维城、于敏中、王际华等八臣题咏。
▲ 齐家文化《玉璧》,乾隆皇帝为之配做檀木座,图片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 春秋时期《邾大宰钟》,图片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珍藏宝贝”单元展示乾隆皇帝如何爱护他珍藏的宝物。在位期间,他不时要求工匠为文物制作各式各样的包装匣盒,甚至一再重新检视、加以调整,让皇家典藏与盛装古物的盒子相互辉映。乾隆三十一年(1766)《活计档》的《紫檀木镶竹丝转盘格子》,附玉器23件及书画手卷册页,这件圆盒外壁用竹丝拼接后再黏饰缠枝番莲纹竹黄片,并且利用机轴原理,将圆筒形盒分成四个扇形,180°打开来可成为一字形小屏风,360°翻转后可成为一个正方形筒状,是乾隆时期工匠的巧思及宫廷陈设古玩的最佳范例。
▲ 乾隆三十一年(1766)《活计档》之《紫檀木镶竹丝转盘格子》,附玉器23件及书画手卷册页,图片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而书画类作品的装裱形式与用料,或搭配成套的别子、锦袱与木匣,《清人绣线乾隆书泾清渭浊诗及董诰书纪实并补图》,明黄地五彩如意云江崖海水天鹿织绣包首,手卷包首以织锦最多,少量缂丝,刺绣包首数量更少,可见其华丽与独特性。经典和书籍类作品的装帧,或源于携带方便而新创的宫廷袖珍版巾箱本,如清高宗撰、蒋溥等奉敕编《御制诗初集》,清乾隆十四年(1749)内府写袖珍本。延续了古香斋袖珍本概念,封面为石青杭细绢面,函套为宫廷罕见黑地白梅冰裂纹饰绫面。
▲ 清《清人绣线乾隆书泾清渭浊诗及董诰书纪实并补图》,图片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 清高宗撰、蒋溥等奉敕编《御制诗初集》,清乾隆十四年(1749)內府写袖珍本,图片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乾隆皇帝的鉴赏收藏美学观,往往因为珍爱而衍生出各种兼具观赏、陈设与收贮功能的包装形式。精美可爱的储物小盒常依照玉器、铜器形制挖槽安置,或模仿书册、画卷和古琴样式,甚至改造东洋漆器。附有5件玉器、乾隆御笔书册、画卷的清乾隆《竹唐草莳绘双袋盒》堪称代表作品,展品布满各种细节与裱布精致典雅的纹样。
▲ 清乾隆《竹唐草蒔绘双袋盒》,附玉器5件、乾隆御笔书册、画卷,图片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乾隆喜爱亲近文物,每每发表心得,在收藏的过程中发展出创新品牌概念,可说是藏而优则文创。第四单元“乾隆品牌”,传达出帝王品牌涵盖新与旧两项元素,所谓乾隆制造正标记出他以古为范、意图超越的想法。石鼓又称“猎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刻石,乾隆五十四年(1789)开始从原本石鼓的考订,到重刻石鼓的复制,乾隆对于温古而知新的热诚,展现在不断复制各种材质的重刻石鼓上,展中有清乾隆《重刻石鼓砚及金漆砚盒》一套十件及清乾隆《青金石重刻石鼓》一组九件。
▲ 清乾隆《重刻石鼓砚及金漆砚盒》一套十件,图片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两件成组价值非凡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到了清代收藏在紫禁城养心殿的多宝格中,乾隆皇帝曾作诗评赞:“宣成雅具时犹见,寒芒秀采总称珍,就中鸡缸最为冠。”为了珍藏鸡缸杯,他特制镂空木套盒来存放,也在做完收藏木套盒的半年后,命令江西御窑场烧造了仿制的鸡缸杯。木套盒面板上的御制诗也出现在乾隆官窑生产的新一代鸡缸杯杯身上,底款青花篆书“大清乾隆仿古”六字篆款 ,点出作品旨在追仿明成化官窑的“斗彩鸡缸杯”,明显地流露出“乾隆制造”的灵感,发散自“乾隆收藏”。
▲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图片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乾隆皇帝本人画像也在展览中亮相。《御制诗初集》、《二集》 及《三集》,三部书最后纂辑完成时间分别为乾隆十四年(1749)、二十四年(1759),及三十六年(1771),依此推算,书前扉叶圆光小像很可能代表皇帝39岁、49岁以及61岁时的样貌,正是他在位期间最为意气风发,也最具成就感的人生阶段,而透过绘制皇帝肖像,不仅可以塑造个人形象,也隐含了建立皇帝风格或品牌的潜藏意念。
▲ 清乾隆《御制诗初集》,乾隆皇帝39岁画像,图片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整个脉络梳理下来,可以发现他尤其关注鉴定和包装入藏的各个环节,甚至于不厌繁复细节,利用再造入藏的程序,积极操作“时做”和“入古”两类型文物并列陈设于各个宫殿。从中展现一位帝王意图运用重构皇室收藏的规模,强调天命所归合理继承的皇权正统。那么加以包装的手法,也重新链结帝王与文物的关系,甚至于从中凸显个人的形象。”余佩瑾总结道。(撰文/陈家洛)
品牌的故事——乾隆皇帝的文物收藏与包装艺术
台北故宫博物院 | 2017.12.08-2018.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