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2017年第六届三亚艺术季“共同风景”于12月8日在海南三亚开幕,今年三亚艺术季适逢“华宇青年奖”踏入五周年,入围艺术家主题展“室内宇宙”和梳理“华宇青年奖”的成长经历的“回响——华宇青年奖回顾单元”均设置在新落成的华宇艺术中心。12月9日,“华宇艺术论坛”在本届以“当代艺术与社会主义、学院及民间艺术”为题继续展开讨论。最终,朱昶全获得华宇青年奖评委会特别奖,黄炳获得华宇青年奖评委会大奖。
▲ “室内宇宙”展览现场,图片来源:TANC
“华宇青年奖”历经五年,又逢新馆展示,但从20位入围青年艺术家名单及现场状况可以看出,艺术家的构成延续了往届在港台当地有代表性的青年艺术家和具有海外留学背景者及海外生活的华人艺术家,影像与装置也仍是整个展览的主体。“重塑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形象”是本届展览力图呈现的主题,独立策展人孙冬冬表示,“本届迎来了新的艺术中心,更全球化的艺术家面貌,‘室内宇宙’的展览主题是对当代青年艺术家系统形象的形容。”
▲ 华宇青年奖评委会特别奖、大奖得主朱昶全和黄炳颁奖现场,图片来源:TANC
本届华宇青年奖终评委员会主席侯瀚如表示:“本届三亚艺术季展示了新一代艺术家的多样性和趋向成熟的面貌,‘共同风景’与‘室内宇宙’的展览试图把颇为丰富的20位艺术家的多种媒体和语言的创作,总结为某种共同的倾向,其实更多指示着某种共享的时代正在形成的现实,这就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滥觞的新风景。”
▲ 华宇青年奖评委会大奖得主黄炳
▲ 黄炳作品在本次华宇奖展览现场,图片来源:TANC
本届华宇青年奖评委会大奖得主黄炳刚刚入选所罗门·R·古根海姆美术馆宣布的“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国艺术计划”第三回合委任创作艺术家名单。这位1984年出生的香港艺术家今年也在香港马凌画廊展出“你要热烈地亲亲爹哋”个展。黄炳以其个性化的霓虹色彩和直白风格讲述了一个寡廉鲜耻的男人无意间成为父亲而养育孩子的故事。对政治身份的探讨和无谓确认贯穿影片始终。黄炳也曾受M+、NOWNESS和Prada委约并获颁透视杂志的“四十骄子(Perspective’s 40 under 40)”大奖。他最近于曼彻斯特中国当代艺术中心(CFCCA)完成驻留计划,又曾于世界各地诸如曼彻斯特、香港、伊斯坦堡、柏林和巴黎等举办展览。他的动画作品深受横跨比利时、英国、墨西哥和澳洲的国际动画节青睐,更被香港M+等多个艺术机构永久馆藏。
▲ 黄炳,Mammy,2017,图片来源:华宇青年奖
获得华宇青年奖评委会特别奖的朱昶全1989年生于山东,现生活工作于杭州和上海,他认为影像的效力并非完全源于自身承载的意义,而是源于它可能提供的潜在力量。2017年,他的作品参加了UCCA尤伦斯艺术中的“例外状态”展览。朱昶全通过三维影像和从新鲜到枯萎的植物重叠而形成的新天地,引用网络语言和跨越历史时空的历史变革事件来对真实和生活价值提出疑问,分享网络时代的艺术家面对世界的新视角,以及他们对前途既着谜又无奈的生存状态。
▲ 华宇青年奖评评委会特别奖得主朱昶全
▲ 朱昶全作品在本次华宇奖展览现场,图片来源:TANC
分别生活和工作在香港及杭州的两位奖项得主进一步将华宇青年奖的视线锁定在大中华地区,“我们谈论的是shall而非comment”香港M+视觉艺术博物馆希克高级策展人皮力在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这样解释道,“包括今年论坛,所有探讨的问题都在试图超越二元对立,每一个议题都蕴含了各自的可能性,我们期望开启一个继续研究的开始。”本次论坛主题为“当代艺术与社会主义、学院及民间艺术——本土经验下的个案研究”,从“空间实践与城市经营”、“社会时间与个体意志”、“革命经验与体制系统”三个单元内容出发,思考当代艺术在中国到底在何种经验背景上发生与成长的,以及具体的当代艺术实践又是怎样生发与这些背景之间的关联。
为了梳理“华宇青年奖”的成长经历,本届邀请8位往届获奖的艺术家:李燎、无关小组、胡为一、吴超、陶辉、杨健、郝敬班及高倩彤参加展览,以雕塑、影像、装置等多种媒介形式呈现其获奖后的最新创作和近年来的创作脉络。虽然其中并未出现三亚本地的艺术家,但三亚艺术季总策划人赵屹松表示仍然希望能让这些艺术家们拥有一些本土或者在地的面貌,而侯瀚如进一步阐释了所谓“在地性”并非具有地域特色的在地符合,而是新一代的生存状态,他们用自己关心的问题和使用的语言实现了自我认知的新构成。(撰文/孟宪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