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古根海姆公布“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国艺术计划”最终回名单,曹斐、段建宇等5位艺术家入选

Dec 08, 2017   TANC

纽约。12月7日,所罗门·R·古根海姆美术馆宣布曹斐、段建宇、林一林、黄炳(Wong Ping)和杨嘉辉(Samson Young)入选“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国艺术计划”第三回合委任创作艺术家名单 。从2013年启动至今,“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国艺术计划”步入尾声,作为该项目的最后一场展览,这次的作品将会以群展的形式呈现,于2018年5月4日至10月21日在古根海姆美术馆展出,展品随后列入美术馆馆藏。

IMG_1132

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图片来源:TimeOut

该美术馆的一位发言人称:“曹斐、段建宇、林一林、黄炳和杨嘉辉的入选得益于他们非传统的艺术实践、创造性实验以及对当下科技主导社会的批判性反思。”

IMG_1133

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

除了延续该系列展览进行场域特定项目创作的惯例,本次展览将出版一本由策展人编辑的全彩画册,其中包括策展人所撰写的文章、委托创作及再版的诗歌选、此次所委任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素材和草稿等。这本出版物将打破传统展览画册内容上的局限,探索文字与图像、过程与生产之间的张力空间,并同时在画册出版与展览制作的关系上进行实验。

“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国艺术计划”是创立于2006年的古根海姆亚洲艺术项目的延伸,于2013年正式启动,旨在为中国和国际的艺术成就贡献力量,并进一步拓展古根海姆相关的全球艺术计划。

IMG_1134

 汪建伟《时间消失的早晨》

2014年10月在纽约举办的“汪建伟:时间寺”是古根海姆博物馆“何鸿毅家族基金当代艺术计划”3个委约创作展览的首个项目,展出由中国艺术家汪建伟创作的7件雕塑、2幅油画、1部影片和一场分为两部分的表演。这场持续15周的项目首展总共吸引了约25万人次来访。

屏幕快照 2017-12-11 11.17.06

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国当代艺术计划策展顾问侯瀚如(左);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国艺术副策展人翁笑雨(右,摄影:Wenxin Zhang)

2015年8月12日,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特聘侯瀚如担任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国当代艺术计划策展顾问,聘请翁笑雨担任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国艺术副策展人,与古根海姆全球艺术高级顾问孟璐(Alexandra Munroe)合作举办未来的两场委约创作展览。

IMG_1135

 “故事新编(Tales of Our Time)”展览现场

2016年11月4日,于古根海姆美术馆第四层和第五层展出的“故事新编”是该计划的第二个展览。包括饶加恩、阚萱、孙逊、曾建华、周滔、孙原&彭禹和阳江组被委托为展览创作了九件作品,他们分别来自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作品涵盖录像、雕塑、装置、纸上混合媒材和参与式艺术等多种媒介,借用鲁迅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的题目,以讲故事的方式,探索自身与国家的历史,意图探讨当今社会的诸多现象。

这次宣布的艺术家委托名单是为该系列项目的最后一个展览做准备。展览仍旧由孟璐主持,并由翁笑雨与侯瀚如共同策划。而古根海姆亚洲艺术助理策展人安辉景(Kyung An)则将为这次全新的展览提供策展协助。

屏幕快照 2017-12-11 12.24.58

 何鸿毅家族基金的创始人何鸿毅,图片来源:TANC

何鸿毅家族基金是由何鸿毅于2005年在香港创办的私人慈善机构,致力于弘扬中国艺术文化与佛学推广。该计划建立了以何鸿毅家族基金名字命名的专项收藏。“何鸿毅家族基金藏品”不在艺术市场直接购买作品,而是直接邀请艺术家进行委托创作,并将这些作品纳入古根海姆博物馆永久收藏中。项目结束之后,这套“何鸿毅家族基金藏品”将“属于古根海姆所有,并向大众开放参观”。孟璐曾将古根海姆与基金会合作的这种方式称为“收藏中的收藏”。

“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国艺术计划”

第三回合委任创作艺术家名单

IMG_1136

曹斐

曹斐出生于 1978 年,工作生活于北京。自 2001 年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后,曹斐不断探索虚拟与现实、乌托邦与反乌托邦以及身体与技术的相互作用,并以其开创性的多媒体作品获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

IMG_1137

 曹斐《人民城寨——第二人生城市规划(2017)》(RMB City: A Second Life City Planning by China Tracy,2017)

她从当代生活中岌岌可危的社会经济状况中寻找推动力,作品见证了中国超速经济增长、城市发展和全球化的蔓延对人类个体的影响。她的早期作品探索了中国青年的异化和逃避主义倾向以及工厂工人的个人梦想。

IMG_1138

段建宇

段建宇出生于 1970 年,工作生活于广州。她 1995 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叙事”是她的大幅油画及私密雕塑背后的驱动力。

IMG_1139

 段建宇《孤独的牧羊者(2012)》(The Lonely Shepherd, 2012)

在通常以系列形式出现的作品中,她将普通人生活中的超现实图像与日常场景交织成反映社会道德复杂性的寓言。2010年,她获得了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杰出艺术家奖项。

IMG_1140

林一林

林一林出生于 1963 年,工作生活于北京和纽约。自 1980 年代起,林一林便开始了根植于场域的特定行为的多面艺术实践。他从变动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和文化错位中取材,对自我、社群与周遭环境的关系进行再定义。

IMG_1141

 林一林《安全渡过林和路(1995)》(Safely Maneuvering across Linhe Road,1995)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90年代,林一林以“社会建设”为题创作了一系列作品。他以砖头为材料建造临时性的建筑形式,并常常围绕该建筑,囚禁或结合他自己的身体进行创作。作为广州艺术小组“大尾象”(成立于 1990 年)成员的经历深刻影响了林一林的个体实践,包括他对中国南方地区城市发展议题的回应和介入。

IMG_1142

黄炳

黄炳出生于 1984 年,工作生活于香港。压抑的情绪和未满足的欲望,在性与政治强权面前的去势与顺从、情欲和摇摆的道德感——这些主题贯穿于黄炳动画里的那些古怪又私密的故事之中。

IMG_1143

 黄炳《欲望Jungle(2015)》(Jungle of Desire,2015)

游走于惊愕与幽默之间,黄炳将他对社会的观察虚构成一段段奇闻轶事,从而窥探人性最深处并且通常最羞耻的部分。黄炳有时会创作绚丽多彩的装置作品,将动画延伸至三维世界。

IMG_1144

杨嘉辉

杨嘉辉出生于 1979 年,工作生活于香港。杨嘉辉的音乐、绘画、装置、广播及行为艺术等作品,触及了军事争端、身份、迁徙以及过往与现在的政治领土争议等议题。

IMG_1145

 杨嘉辉《Canon》2016

声音及其相关的文化政治是杨嘉辉创作的核心,在从事当代艺术实践之前,他于 2007 年获得了普林斯顿大学的作曲博士学位。杨嘉辉常常探索暴力与声音的关系,他的许多作品皆以详实的历史调研为根基。

*如无特殊标注,

本文图片均由古根海姆美术馆提供

黄炳、朱昶全分获第六届华宇青年评委奖,以全球化面貌“重塑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形象”

12月9日,第六届三亚艺术季“共同风景”在海南三亚新落成的华宇艺术中心开幕,“华宇青年奖”踏入五周年,除入围艺术家主题展“室内宇宙”外,新增梳理“华宇青年奖”成长经历的“回响——华宇青年奖回顾单元”,上届新增板块“华宇艺术论坛”在本届以“当代艺术与社会主义、学院及民间艺术”为题继续展开讨论。最终,朱昶全获得华宇青年奖评委会特别奖,黄炳获得华宇青年奖评委会大奖。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