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11月25日,第三届集美·阿尔勒摄影季拉开序幕,本次摄影季率先以开幕周的形式与观众见面。摄影周上除了将带来来自全球各地250位艺术家的40场精彩展览外,还有一系列摄影书市、专家见面会、公众摄影研讨、“阿尔勒之夜”主题放映、大学讲座,表演和由艺术家及策展人带领的导赏活动,力图给观众呈现一个全方位、充满活力和参与性的集美·阿尔勒摄影季。
▲ 2017年第三届集美·阿尔勒发现奖颁奖现场,图片来源: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
备受关注的“集美·阿尔勒发现奖”和20万人民币奖金,经过评委讨论后最终由成都摄影师冯立获得,表彰他具有“独特并且充满力量的摄影视角”。并且,此次评选委员会因为难以抉择,还为香港摄影师萧伟恒特别增设颁发“赞赏奖”。
▲ 萧伟恒个展《捉不到的》现场,图片来源:TANC
集美·阿尔勒摄影季顾问、同时也是本次评委之一的王璜生在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表示:“这次评选了两位获奖人,有多方面的考量因素。首先,冯立的镜头感非常强,令人过目不忘,并且他的作品是对中国一种特殊现实有力量的记录,他能够捕捉到这种中国独特的社会现象、记录这种独特的图像。而萧伟恒,他的作品在超越摄影,使用了更多的材料和方法,包括展厅的呈现方式、动态方式等,但是又不违背摄影的本质,是对香港的社会现实、人们步履匆匆的记录,这是一种非常社会关怀的角度,我个人非常喜欢。”
▲ 2017年第三届集美·阿尔勒摄影季冯立《白夜》个展,图片来源:TANC
冯立在本次集美·阿尔勒摄影季呈现的《白夜》是他十年来一直专注创作的系列作品。“他闪光灯的运用方式,游荡在街头巷尾捕捉的那些奇特画面,都非常有趣、非常有力量。”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主席萨姆·斯道兹(Sam Stourdzé)评价道。冯立的作品中呈现出一种荒诞的奇异感,那些寻常的商业街道、公园、餐厅场景,和前景中经常被放大的人像呈现出一种超现实感,但他本人却认为:“我喜欢拍人,观察他们。我的作品都是发生在身边的瞬间,你可能觉得不太像现实,但其实就发生在每个人身边,只是刚好被我观察到,觉得有意思就记录了下来。”
▲ 2017年第三届集美·阿尔勒摄影季展览现场,图片来源:TANC
两位获奖摄影师的作品都同属于本次摄影季的“集美·阿尔勒发现奖”展览单元。这个单元包括10场由5位策展人分别提名的10位艺术家个展。既有于默《小城故事》这样通过海量图片,一张张搭建起来的可以穿越时空的城市和国家回忆;也有萧伟恒的《捉不到的》以及于霏霏的《情人的眼》这样打破了传统摄影的平面形式,采取更多材料和形式将时空界限打破,改变人观看摄影方式的新尝试;还有邓云的《鼻子》这样通过私人化的情感纪录,与生活日常对话的感性实践。
“短短十年,中国年轻摄影师的创作越来越有自己风格。而且很多年轻摄影师现在都具有很好的西方教育背景,他们的创作都直接和国际接轨,具有潜力,缺的只是好的展示平台。”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家、集美·阿尔勒摄影季联合发起人荣荣表示。
▲ 2017年第三届集美·阿尔勒摄影季官方海报,图片来源:集美·阿尔勒摄影季
本次摄影季的40个展览分为六个部分:除了“集美·阿尔勒发现奖”单元以外,还有8场来自法国的2017“年度阿尔勒”单元展览;1场由荣荣和映里策划的中国摄影大师:汪芜生个展;3场“中国律动”单元展览;1场无界影像《幻痛诊所》以及6场聚焦厦门本土策展人和艺术家的“在地行动”项目。这种去中心化呈现40场展览的方式,在保留阿尔勒本土板块的同时,邀请更多中国的策展人参与其中,和中国当下发生关系,产生碰撞。
▲ 2017年第三届集美·阿尔勒摄影季奥黛丽·塔图个展《表面》,图片来源:TANC
在2017“年度阿尔勒”单元展览中,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奥黛丽·塔图的《表面》,这位以《天使爱美丽》主演身份广为人知的女演员,还有着女摄影师这一身份。
▲ 2017年第三届集美·阿尔勒摄影季奥黛丽·塔图《表面》展览现场,图片来源:TANC
在远离媒体聚光灯之下,15年来,奥黛丽·塔图一直专注于摄影,并将作品在此次展览中以“自拍”为主题展示给公众。展览中既有她对媒体记者从被记录者到记录者身份的转变,对记者进行的一系列拍摄;也有她自己长期坚持的一系列自拍练习;还有她自导自演,进行背景搭建后拍摄完成的故事“画作”。
▲ 2017年第三届集美·阿尔勒摄影季“伊朗,38年”(IRAN, ANNÉE 38)展览现场,图片来源:TANC
▲ 沙的·卡迪里昂,《恺加》,1998,图片来源:由艺术家和丝路画廊提供
此单元中另一个吸引了很多观众的则是集合了66位伊朗摄影艺术家作品的展览“伊朗,38年”(IRAN, ANNÉE 38)。在伊朗这个政局复杂社会动荡的国家,摄影师们通过新闻摄影的记录方式,展现了1979年伊斯兰革命之后伊朗的社会生活。整个展览非常具有表现力,迫使每一个人正视战争的残酷,询问自身。这显然要归功于两位年轻女策展人阿纳希塔·葛巴伊安·埃德哈迪(Anahita Ghabaian Etehadieh)与纽莎·塔瓦口连(Newsha Tavakolian)对作品的选择:不仅有对革命、暴力与女权斗争的记录,更有对民族战争伤痕的关切,以及对伊朗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的反思。她们试图以诗意的图像呈现一个更加完整而真实的伊朗社会。
▲ 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主席萨姆·斯道兹在介绍乔尔·迈耶罗维茨《往作》现场的一幅作品,图片来源:TANC
▲ 汪芜生个展《胸中丘壑》展览现场,图片来源:TANC
同时,主办方选择单独将2017“年度阿尔勒”单元中美国摄影师乔尔·迈耶罗维茨的《往作》与中国摄影师汪芜生个展《胸中丘壑》分别置于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的一二层,与位于主展厅的其它7个“年度阿尔勒”展览分离。这种特别的策展设计使得中西方摄影大师在同一栋建筑中产生对话,令观众在欣赏西方大师作品的同时,也能够感受东方的韵味和精神。这次展出的汪芜生作品是他最著名的《黄山》系列,这个系列曾在20年前于维也纳国立美术馆展出,全部是日本制作,并由艺术家亲自装裱,非常讲究。
▲ 2017年第三届集美·阿尔勒摄影季《Brokenlce:160118-170811》展览现场,图片来源:TANC
“中国律动”单元中由杜曦云策划的《行踪不定》、贺婧策划的《To Be An Image Maker》以及鲁小本策划的《Brokenlce:160118-170811》都非常别具一格。《行踪不定》中艺术家们在这个摄影门槛几近消失的时代,通过对生活和社会的体验思考,表现个体生命在不同处境中显露的人性;而《To Be An ImageMaker》中年轻的艺术家们尝试打破“摄影”与“图像”的界限,他们甚至不再叫自己为摄影师,从传统摄影以外的视角和领域,通过装置、文本等多种方式对图像进行思考;在《Brokenlce:160118-170811》中艺术家消失在图像背后,你在现场甚至找不到艺术家介绍,而通过他和拍摄对象的对话,他对生活中人物有趣的纪录,才重新发现并产生对摄影师本人的好奇。
虽然新技术和新媒介在不断产生,人们观看事物的方式在产生变化,但摄影回归本真,它在镜头之下最吸引人、最令人关注的还是对事物新的观察和对新事物的表达以及人文的思考。而这可能也是本次集美·阿尔勒摄影季最难以忘怀的部分。(采访/撰文: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