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PSA“青策计划”再开启,从个体回应社会现实与时代症候

Nov 26, 2017   翁家若

上海。11月24日,2017年第四届“青年策展人计划”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正式开幕。今年的“青策计划2017”共收到66份有效稿件,经由PSA学术委员会的初审、复评以及包括特邀评委张培力在内的青策评委会的面试遴选,最终决选出三组获胜方案。历经四个月的方案落地,获选方案中的“甜蜜的家”(莫万莉、邓圆也、林琳)、“#标签”(冯立星、史纪、吴有)于开幕当天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呈现实体展览,“光源度假村”(冯安怡、吕斯乔)于上海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向公众开放。当天活动还包括三组项目的策展人导览、开幕式以及颁奖仪式。

0
▲开幕式嘉宾合影,左起:“甜蜜的家”策展人莫万莉、邓圆也、林琳,“#标签”策展人冯立星、史纪、吴有,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上海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首席执行官雷内· 洛朗索、“光源度假村”策展人冯安怡、吕斯乔

“青年策展人计划”是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的年度展览品牌暨学术项目,自2014年创立以来已连续举办三届。谈及本届“青策计划”相较往年的亮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馆长龚彦在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说到:“本届策展人在年龄上更年轻,学术背景更丰富,有很多人类学、建筑学、艺术管理、艺术史背景的青年人还有海外华人加入,视野维度也更广,(在筛选的时候)我们注重方案的迫切性与新鲜度,提出当下急需去回应的问题,并以新颖的方式来展呈,今年比较大的亮点是策展人更多的从个体出发,从他们这代人的心理与困顿出发,比如光源小组探讨由于各种社会问题产生的情绪压抑,并提出艺术是不是能产生治愈效果的质疑;标签小组以社会媒体日常沟通与交流方式作为切入… 这在前两年是相对少见的,前两年可能涉及到的都是宏观的、整体的社会问题或者艺术史的问题,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趋势,其实展览并不是要去图解一个艺术理念,它更多的是关于真实、关于情感,以一个轻盈的切入点来进入。”
“甜蜜的家”:
窥探女性与家庭之崩盘的现代设定

0-1
策展人:莫万莉、邓圆也、林琳
参展建筑师(按首字母顺序):马圆融、戚山山、吴迪、姚微微/尹舜、周渐佳/李丹峰
参展艺术家(按首字母顺序):曾不容/邓菡彬、韩夏、胡尹萍、马秋莎、叶甫纳
文献展参展人(按首字母顺序):曹斐、陈安娜、陈迪佳、程婧如、陈迅超、何建宗、黎雋维、梁雅茜、龙荻、骆吉婷、祁源巴特尔、任广为、张子岳、张羽上、张然
由三位年轻策展人莫万莉、邓圆也、林琳组成的策展团队“家庭妇女讨论群”带来的项目“甜蜜的家”,将私人空间的议题呈现于公共空间的讨论之中,重新审视女性与家庭空间之间的多义性以及“甜蜜的家”意象背后所隐含的问题,项目选取了该议题的五个侧面:劳动空间、伦理空间、亲密空间、疗愈空间、非核心家庭空间,并通过规训之墙、甜蜜之茧与窥视之锥三类空间装置来引发公众探讨“公私分界”、“家庭私密性”、“权利话语”、“浪漫关系”等问题在家庭中“崩盘的现代设定”。

0-2
▲“甜蜜之家”展场平面图

该项目的展览结构主要包含三大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文献展,包括历史文献、人类学民族志访谈、建筑学空间案例等,邀请艺术家、研究者以A3网格的形式进行规则呈现,讲述“甜蜜的家”之意象的建构与解构的案例;第二部分就是由各组艺术家与建筑师合作完成的五个“茧”,分别呼应议题的五个侧面,通过茧型包裹的空间来强调家庭的私密性与内向性,也探讨展示与窥视,以及新型劳动、生育问题、浪漫关系、家庭住宅中的空间秩序与权力关系等相关话题;第三部分则引入观者参与的感受,在文献展的墙面上开设“窥视之窗”,展示暗藏于“甜蜜的家”中的残酷一面,借用“窥视之锥”来刺穿私人领域的隔离性。

0-3
▲ “劳动之茧”由艺术家叶甫纳完成,叶甫纳的影像作品《直播计划》将直播场景带入传统的家庭空间中,在“鬼畜之书”、“乙女之书”、“腐化之书”3期节目中探讨直播变现、在家工作、家务市场化和新技术替代物等新型劳务,通过网络直播间与表演项目的形式,讨论“宅”文化以及虚拟展示与窥视的关系对传统劳动空间的反转。
0-4
▲ “疗愈之茧”由艺术家韩夏与建筑师马圆融合作完成,作品灵感来源于对女性的人类学采访,探讨“女性愉悦空间”与卫生间、浴缸等私密空间之间的微妙关联,在建筑搭建上也选用了卫生卷纸的设计,形成一个窥视空间,内部呈现的韩夏影像作品,以采访模拟了千禧年前后的人们所讨论的家庭情感问题,引领观者回溯并印证现实。

“甜蜜的家”策展人之一莫万莉在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表示:“我们三位策展人有人类学与建筑学的背景,构思的同时也想打破甜蜜与女性的意象及其刻板印象,我们用‘茧’这样一个包裹的空间来强调家庭的私密性与内向性,用文献讲述‘甜蜜的家’意象的建构与解构的案例,同时也想展示出反讽的意味,引入窥视的概念,强调观者的参与,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空间装置,形成合作展现的新的可能性。”
“#标签”:一场真实的虚拟展览

0
策展人:冯立星、史纪、吴有
参展艺术家:蔡承良、陈抱阳、冯菲菲(澳大利亚)、雷荣华、李宛、李维伊、刘诗园、王骁楠、王韫琛、王子耕、吴逸飞、张微伟
“#标签”项目的三位策展人都毕业或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本次展览意图制造一个虚拟社交网络的物理空间,探讨数字时代下的知识结构构成,同时重新思考数字作品的在当下的展陈方式,将艺术家、观者与策展人并置于同一空间中,呈现一个扁平化的状态,并通过“#”的互动行为,来衍生出更多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自由链接。展览通过“#线上”和“#现场”平行展开,打破传统意义上展签的呈现方式,通过LSD滚动字幕的形式对数字作品进行线上线下的自由定义,线上的“#”关键词互动行为实现了一个虚拟的实时更新存储的云空间,而展览的“#现场”则是云空间激发互动行为的物理界面。

0-1
▲展场最初设想的方案

项目最初的提案是希望观者可以参与自由组合定义作品,所有的展墙都可以由观众来移动并进行重组,由于布展过程中受到物理及安全等原因的限制,最终所呈现的展墙没能完全实现最初设想,所以展览现场也特别制作了一件一比十的微缩模型装置来重现当初的设想,展览空间设计就如同标签信息,一开始信息好比是聚集的母体,经由每一位参与者来重新改变空间布局,来实现整个空间的自由组配以及评论反馈的互动体验。

0-5
▲观者可以参与互动的展墙微缩模型

数字时代下的知识生成结构不再是灌输式的宏大叙事走向,而更多的是呈现碎片化状态,在策展人看来由此产生的一种“陌生的熟悉感”是贯穿整个项目的一条主线,项目所带来的每一件独立的作品都试图呈现这样的感觉,将日常的事物进行重组,借助数字手段制造陌生感,来探讨数字时代下人与世界互动获取信息知识的特有方式。

0-6
▲陈抱阳的作品《不可同步的撕裂(其一)》截取了历史上著名事件的瞬间,如911事件中大楼顶上所冒出的浓烟以及香港回归当天的一张照片,来进行碎片化处理,使观者隐约感受到一种陌生化的社会情绪氛围。
0-7
▲ 王韫琛的作品《大乘佛教千手观音》使用观音像作为图像灵感,以机械手臂的形式进行呈现,探讨数字时代下的信仰如何重构的问题。
0-8
▲ 王晓楠的互动作品《十物件》,基于数字技术与算法来重构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并将其陌生化,通过不同的尺度、色彩与空间位置的累加来引领观者重新审视日常物体所形成的空间,重新塑造日常生活的陌生场景。

“在整体的策展概念里面,我们将观众的自主性与艺术家的自主性至于首位,希望任何时候都可以由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对传统的艺术品与展览空间来进行重新定义”,该项目的策展人之一冯立星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更多的是一种经历与互动,来重新了解当下由社交媒介重新组成的社会结构与意识结构,我要去读一本书,我要得到一个知识,在海洋一样的一个数据库里去慢慢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提取出来变成自己的知识,这里面最主要的是个人的自主性,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脱离了纸媒的固定状态,形成了一个活跃的个人化的知识收集体系。”
“光源度假村”
模拟都市人渴望的世外桃源

0-2
策展人:冯安怡、吕斯乔
参展艺术家:陈维、郑婷婷(香港)、丁行健(纽约)、胡靖、梁半、刘禹扬、卤味高清频道(彭文彪、米、李冠廷、Nio)、山河跳! (黄山+黄河)、王欣、黄慧妍(香港)、杨沛铿(香港)、童义欣(纽约)、余淑培(香港)
“光源度假村”于上海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呈现,项目关注艺术创作对人类心理和情感的疗愈作用,尝试揭示和反思当代生活中另类心理治疗策略的兴起和“治愈文化”的渗透,同时也通过戏仿与反讽的方式来解构集体潜意识中对“感觉好些”的期望,重新讨论心理健康这个重要却时而被忽略的议题。策展人将展览现场模拟成为一个心理疗愈的度假胜地,以度假村创办人的身份邀请13位/组坐标全球的80后华人艺术家,共同为观众打造浸没式的治愈体验,通过艺术家独特的个人创意与艺术手段来展现不完美的现实,探讨我们所身处时代为个体造成的困境,模拟出一个都市人渴望的世外桃源。

0-90-100-11
▲ “光源度假村”展览现场

“自然现象是我们这个展览中会突出的一个主题,自然、生物、动物、超现实,自然世界代表了一种原始、纯真,或者一种幻想,寄情于景,通过自然来得到抒发。整个空间想要为观者提供治疗方案,但是可能观者看了之后会更紧张,展览本身就是一个治愈的空间,人类在这里逃离现世中的压力,展览由鸟鸣声将观者引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其中山河跳!带来的月亮(《打卡》)可以是一种幻想,鱼缸则是一种更私人的治疗方式,饮料台是新鲜可见又不可触碰的事物,婚姻之门是关于征婚压力所带来的焦虑,社会剧是自我消遣排解压力的手段,也可能是传媒制造的一个假象… ”策展人之一吕斯乔在接受采访时说到。

0-12
▲ 陈维的两件摄影作品《在浪里 #1》呈现了年轻的舞客沉浸舞池中如置身梦境的状态,作为一种逃避的出口与夜间抒怀的一种方式,艺术家质疑的是这种消遣起到的暂时的疗愈作用,这之后个体所面临的无力感,仿佛一个理想境的落空状态。
0-13
▲ 童义欣的作品《新奇特健康:蹦床泳池》讲述了在度假村里,一滩欢畅的不反光水体引发了人们将自己浸没在健康休闲活动中的愿望,以泳池的意象来象征标准化的美国中产阶级的郊区生活,同时也是理想生活的一张假面以一种怪异的结合方式呈现。
0-14
▲ 梁半的单频录像作品《月球之旅·留念》记录了一名黑衣男子正在用自拍杆记录重要一刻,突然被闪电击的瞬间,展现科技在开启人类幻想的同时所带来的数码世界社交媒体恐惧,以及虚拟世界所带来的紧张感。
0-15
▲ 杨沛铿的作品《音乐盒(睡房)》则以植物和园艺则作为日常更为私人的疗愈方式,鱼缸象征一种水族生活,也是是艺术家自创的一种另类世界,一个存在于社会世界之外的理想境与乌托邦,艺术家用每日添置鱼缸的方式来排解社会世界中带来的社交恐惧,同时也是一种恐惧情绪堆积的外部呈现。

“光源度假村”策展人吕斯乔对《艺术新闻》表示:“我们特别去搭建了一个理想空间,设计出一种舒适的度假村风格,利用灯光制造特别的区域,整体的色彩还是希望更缤纷一点,但也不能过于的缤纷,(展览路径)最终还是回到现实,以一组摄影记者的作品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现象,疗愈不仅只是中产阶级所拥有的特权。”(采访、撰文/翁家若)
青策计划2017

0-16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
2017.11.25 – 2018.03.09

*如无特殊标注,本文图片视频均由PSA提供

赵无极《29.01.64》2.026亿港元成交创纪录,佳士得持续拓展亚洲市场

11月25日晚,佳士得香港以“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拉开了秋季拍卖的序幕。本次晚拍以6.045225亿港元的总成交额震撼了艺术市场,逾40%的作品超最高估价成交。其中,领衔拍品、赵无极所作《29.01.64》以2.026亿港元的成交价刷新了艺术家今年在佳士得香港春拍刚刚创下的个人世界纪录;而这个新的最高价,也同时创下了亚洲油画的世界纪录。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