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根裕在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曾根裕:黑曜石”布展现场
南京。11月12日,日本当代艺术家曾根裕的个展“曾根裕:黑曜石”于四方当代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是艺术家近十年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次展览,展出艺术家从2000年到2017年之间创作的重要作品,包括大理石雕塑、绘画、装置及影像,展览缘起于自艺术家与美术馆在2014年至2016年间的合作项目《雪豹花园》,这件大型雕塑作品由数万片、近100吨黑白两色大理石构成的,横卧在四方当代美术馆西侧的草坪上,本次展览也是该件作品内涵进一步的完形与延伸。展览还同时带来艺术家为此次展览特别制作的作品、合作与表演。
▲ 四方当代美术馆“曾根裕:黑曜石”展览现场
▲ 曾根裕在“曾根裕:黑曜石”展览的表演现场
▲ 艺术家奥斯卡·穆里罗(OscarMurillo)在“曾根裕:黑曜石”展览的表演现场
曾根裕(Yutaka Sone),1965年生于日本静冈县,本科及硕士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艺术和建筑专业。曾根裕在美国洛杉矶、中国福建、墨西哥米却肯和比利时安特卫普各地设有个人工作室,与当地匠人长期合作完成作品,并以这种“四海为家”的工作方式而闻名,其雕塑作品普遍涉及自然及城市风景题材,骰子、大理石、雪花、雪豹、棕榈树、自行车等寻常事物是其创作中最常见的主角,而乌托邦式的“游乐园”和“生日派对”主题、新奇前卫表演性的呈现形式也经常出现于他的作品中。
从“雪豹花园”到“黑曜石”的旅程
从2015年底开始,曾根裕与四方当代美术馆就开始着手此次展览,这是双方的第二次合作。2016年,经历了超过两年的筹备,曾根裕的《雪豹花园》终于匍匐在美术馆外的草地上。艺术家邀请了他的友人从世界各地赶来参与一场私人派对,庆祝这件由多达数万片、重达百吨的大理石组成的抽象园林的诞生,并自此衍生出在四方当代美术馆驻留的工作形式。2017年的项目可以被视为对《雪豹花园》的完形与延伸,也更有野心,它将成为曾根裕近十年来实施的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一次展览。其中,一棵长达三米的藤编大树,仅制作便用去了近三年的时间。
▲ 曾根裕,《雪豹花园》,四方当代美术馆外,2016
对于曾根裕来说,南京的项目是一次漫长的承诺。这位艺术家为人熟知的是他“四海为家”的工作方式。曾根裕在完成建筑专业的学习后,便启程前往中东,用两年的时间拍摄这一地区的中世纪建筑及居住在那里的年青一代,自此也开始了艺术创作。他的足迹遍布各地,并在中国福建、墨西哥米却肯和美国洛杉矶等地设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在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曾根裕说:“1987年以后,我每个月都在旅行,搭乘过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现在,我依然每过两三个月就要搬到另一个地方去。”
这种从哲学出发的路径也延续到了在南京的项目中,并试图用创作为此刻的世界增添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我试图采取对哲学更为友好的方式,对历史更友好,对未来更友好。我想要通过对内容的编程来让一切显得更为友好,也是在讨论一种温和的形而上学的解决方案。”
▲ 曾根裕在四方当代美术馆工作室
在雕塑家的经历中,不同的地点都对应着独特的材料。“材料和地点组成了上下文。每一个地点都有很多层面的上下文,比如本地与世界之间,比如殖民的历史。我选择的材料也反映了这些上下文,今天的上下文、历史的上下文、距离的上下文、艺术世界与其他领域的上下文等等。”曾根裕将这种建立于地点和材料的解读阐释为一个系统性的方案。他说,“作为观念艺术的一代人,我是形而上学的子嗣。在接受了这一观念以后,我决定以核心处理器的方式支配我各地工作室的工作。比如崇武的工作室只负责‘切割’,墨西哥的工作室只负责‘添加’。这一过程永不停歇,这是我自己的艺术宣言。我从不把一件事思考两遍。”
▲ 曾根裕在福建崇武工作室
曾根裕的工作室在福建崇武。这位以雕塑创作为主的日本当代艺术家选择这座小镇正是因为这里的石雕工业——崇武大大小小的石雕厂汇集了来自各地的数千名石雕工匠,古城中还保留着明代的石砌古城墙。巨大的工厂里,尚未雕刻完工的石块散落在细微的粉尘中,曾根裕和他的工匠们淹没其间,如同身处于时间与地理都不明确的怪异废墟之中。“我轮流使用工厂里的工匠,现在有10到12个人为我的项目工作。”曾根裕在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表示。
切割大理石的“小夜曲”
即将在“黑曜石”中展出的作品依然以雕塑为主,其中涉及到大理石和上色的塑料泡沫等材料。在创作过程中,曾根裕和他的工匠们延续着传统的手工劳动的制作方法。对于诸如3D打印这样的新技术,艺术家有着非常实际的考虑。他的言语中透露了对于手工的温情和创造者的自豪与执念,“我的大理石雕刻团队速度很快,比机器要快上几百倍。大理石是一种不均匀的材料,他是自然的,不像塑料或者泡沫。就这几点来说,3D打印机是无法做出改变的。如果要使用新技术,那我需要先进的3D扫描技术来制作材料的立体拓扑结构图,找出哪里重哪里轻。这个过程有深有浅,老的那种切割仪器是不行的,它应该像一套有节奏的舞步。”说到这里,曾根裕模仿切割器的声音哼了一段莫扎特的《G大调第13号小夜曲》。
▲ 曾根裕在福建崇武工作室
▲ 四方当代美术馆 “曾根裕:黑曜石” 展览现场
“我和我的团队一起工作20年了,他们让我感觉每天都没有白白度过。机器是做不到的。”
为了记忆的绘画,为了未来的雕塑
在雕塑之外,曾根裕也从事其他形式的创作,但唯独对于绘画他有着非常极端的态度。在2011年的一次采访中,他曾发出了激烈的声明:“绘画是唯一例外的。我歧视绘画和画笔。对于画笔我有我自己的风格。我喜欢毁掉它们。”然而在2016年纽约大卫·卓纳画廊(David Zwirner Gallery)的展览“日与夜”上,我们又在他的雕塑旁看到了他画笔下的棕榈树,以及游乐园和城市的夜景。在“黑曜石”中,我们或许依然能体验到这种创作上的矛盾。曾根裕说:“这次展览上没有绘画。如果有也就三四张,很小的画。我希望没有,我情愿没有。但是我有很多画,我现在就可以给你看我最好的画,但是我把它当成一种良好的行动和爱好。我每天都画,起床就画,然后开始做雕塑。”或许对于这位艺术家而言,不同的创作形式连接起的是不同的时空。“绘画与记忆很像,因此我的绘画是为了思考过去的记忆;雕塑与环境有关,是立体的、三维的,未来是由雕塑创造的。”
▲ 曾根裕,《日与夜》,纽约大卫·卓纳画廊“日与夜” 曾根裕个展现场,2016,图片来源:David Zwirner Gallery
▲曾根裕,“Flying Chairs”,大理石,2016,图片来源:David Zwirner Gallery
“让我最后再告诉你一件事。”曾根裕说,“没有什么职业,没有什么地位,也没有天堂。梦想所有人都为今天而活……你或许说我在做梦,但做梦的不止我一人。”
▲ 2016年曾根裕《雪豹花园》诞生派对现场,四方当代美术馆
“我爱一切,就这样。我爱一切,我爱下厨,我喜欢人——我也讨厌一些人;我喜欢争执,我喜欢解决;我喜欢入睡也喜欢醒来。我热爱一切,因为我不是艺术家。艺术家是次要的,我的职业就是曾根裕。” (采访、撰文/李棋)
曾根裕:黑曜石
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
2017.11.12 – 2018.3.31
※如无特殊标注,
本文图片均来自四方当代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