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从破碎关系博物馆到“今天的监狱”,博物馆怎样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

May 19, 2017   Laura Xue

5月18日,世界范围内迎来第40届世界博物馆日(International Museum Day),今年的主题为“博物馆与有争议的历史:博物馆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Museums and Contested Histories: Saying the unspeakable in museums),聚焦博物馆通过造福社会成为促进人类和平关系枢纽的发展过程,并重点指出对于有争议的历史采取接纳态度是在人类共享的未来进行和解的第一步。

640▲ 第40届世界博物馆日海报,图片来源:ICOM

隶属于美国博物馆联合会(The American Alliance of Museums)的未来博物馆中心(Center for the Future of Museums)在最新发布的2017年博物馆未来五大趋势报告中指出,包括“同理心”(Empathy)、“移民和难民”(Migration and Refugees)、“刑事司法改革”(Criminal Justice Reform)等主题已经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各类博物馆的策展趋势,在某种程度上回应了2017年世界博物馆日的主题。与此同时,“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也延续了2016年对于增强现实(AR)与虚拟现实(VR)的关注,而“灵活设计”(Agile Design)则提出打破博物馆传统完美主义的创新思维。

同理心:穿着别人的鞋走路

– ▬ –

同理心是人类建立社会关系的重要的因素,而博物馆则一向被认为是有效的“同理心生产器”,有助于人们通过理解“他者”来增强社会关系。今年,世界各地的博物馆越来越多地通过展览的方式来帮助观众从他人的角度看待事物,以此激发观众的同理心。

#感受他者的人生故事

2015年,艺术家兼策展人克莱尔·派特(Clare Patey)与哲学家罗曼·科斯耐李克(Roman Krznaric)成立了世界上首间同理心博物馆(Empathy Museum),致力于协助观众学习从他人的角度看待事物。其中一个展览展出了名为“穿着我的鞋走一英里”(A Mile in My Shoes)的互动装置作品——观众被邀请穿着他人的鞋履行走一英里,与此同时在广播中收听这位“他者”的人生故事。

640-1

▲ “同理心博物馆”的艺术互动装置“穿着我的鞋走一英里”图片来源:Perth Now

#建立人与人的交集

人类图书馆(The Human Library)自2000年创建以来就以流动项目的形式向“读者”出借真人以此建立人与人之间对话的机会,挑战刻板印象和偏见。人类图书馆通过为租借双方建立安全区域,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并不会产生交集的双方提供一对一交流的机会——这些人可能是单亲母亲、警察、流浪汉、性侵受害者等。

640-2 640-3

▲ 人类图书馆,图片来源:the odyssey online

#用创造力疗伤

破碎关系博物馆(The Museum of Broken Relationships)在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和美国洛杉矶均设有场馆。该博物馆邀请公众向博物馆捐赠代表了心碎体验的物件,通过与观众共同探索这一全人类共有的情感体验,探讨“你”、“我”,以及“我们爱和失去的方式”。博物馆鼓励观众进行分享,通过创造力渡过情感的创伤。

640-4

▲ 破碎关系博物馆中一件纪念逝去恋情的玻璃靴子,图片来源:LA Weekly

移民和难民:是资源不是负担

– ▬ –

牛津大学难民研究中心主任亚历山大·贝茨(Alexander Betts)指出,由于战乱、压迫、政治动荡、气候变化、环境灾害以及经济困境导致的大规模移民很有可能成为“定义21世纪的议题”。对于无论是寻求庇护者(Asylum seeker)、移民(Migrant)、难民(Refugee)还是强制移民(Forced migration)来说,博物馆可以通过利用其影响力,为当地居民和新移民搭建桥梁、消除恐惧、建立信任,并且寻求共同点;而新移民之于博物馆,则可以起到帮助博物馆重新审视机构与地域、当地遗产以及社会变化的关系和指出改善空间的作用。

#回应右翼思潮

2014年,德国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Dresden State Art Collections)时任馆长哈特威·费舍尔(Hartwig Fischer)将“Dresden for all”(德累斯顿属于所有人)的字样投射在博物馆建筑正面的墙壁上,同时向移民和当地人发出走进博物馆“结交一位新朋友”的呼吁以此来回应当时爆发的一股反移民、反穆斯林的运动高潮。

640-5

▲位于德国德累斯顿堡的国家艺术收藏馆

#为难民提供帮助的展览

2016年,英国米德尔斯堡现代艺术学院(Middlesbrough Institute of Modern Art,简称mima)携手当地移民与难民救助慈善组织“投资人民与文化”(Investing in People and Culture)进行了名为“如果所有关系都到达了极限,那么这座建筑就将不复存在”(If All Relations Were to Reach Equilibrium, Then This Building Would Dissolve)的项目。在展览期间还为当地移民提供了包括食物银行、免费午餐、电脑、上网等服务。

640-6

▲ “如果所有关系都到达了极限,那么这座建筑就将不复存在”展览现场,图片来源:Contemporary Art Society

刑事司法改革:公民力量不容小觑

– ▬ –

全球范围正在以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司法公正。尤其在美国,国家法律、法律执行、判决、监禁以及服刑中不断暴露出的问题都在危害着社会结构。这一当下的迫切议题也给予了博物馆们反思自身的契机。

#博物馆呈现司法的影响力

位于费城的东部州立监狱博物馆(Eastern State Penitentiary museum)就通过策划“今天的监狱:大规模监禁时代的问题”(Prisons Today: Questions in the Age of Mass Incarceration)一改对于监狱改革的中立态度。展览通过展示巨型字幕“MASS INCARCERATION ISN’T WORKING”(大规模监禁没有用)、播放美国两党对于监狱改革宣言,甚至向观众发问是否曾经违反法律等展览和活动唤醒社会的同情心,不断提醒观众对于美国未来司法公正的影响力。

640-7

640-8

▲位于费城的东部州立监狱博物馆,摄影:D.W. Moran,图片来源:pcah.us

#回顾监禁的历史

而此时在美国,名为“平等正义倡议”(The Equal Justice Initiative,简称EJI)的项目正在辨识、记录以及纪念曾经于1877年至1950年间在美国南部12个州遭到私刑的超过4000名非裔美国人。EJI项目计划于2017年成立名为“从奴隶制到大规模监禁”(From Enslavement to Mass Incarceration)的博物馆,通过在立柱上镌刻这4000名受害者的名字的方式提醒观众私刑与当今大规模监禁之间的历史联系。

640-9

▲“平等正义倡议”机构所在地,图片来源:Skoll Foundation

人工智能与灵活设计

成为试验场的博物馆

– ▬ –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将随着普及程度不可避免地成为博物馆增强观众体验的重要环节。虽然长时间以来关于人工智能替代人类工作的忧虑此起彼伏,但是规模较小的博物馆可以通过人工智能使用包括法律咨询、市场推广、信息传播以及数据分析等服务。

对于博物馆而言,普遍情况下,人工智能将有助于博物馆进行海量数据管理与分析。视觉识别算法将在博物馆的数据库内通过标签、分类以及创建连结的方式开启博物馆收藏的新可能性。

#用 AI 管理收藏

640-10

▲ 英国泰特美术馆 IK Prize 的获奖作品《识别》,图片来源:Tate

挪威国家博物馆(The Norwegian National Museum)已经开始利用人工智能识别收藏并进行标签、分类;2016年,英国泰特美术馆的 IK Prize 的获奖作品《识别》(Recognition)在三个月内扫描了来自路透社的新闻图片,然后在泰特美术馆的收藏中搜寻视觉类似的作品进行配对。(撰文/Laura Xue)

当“丝绸朋克”连线《新山海经》:科幻作家与新媒体艺术家如何“志异”未来

“未来志异”,顾名思义,记录未来的奇异,也可以解释成以不同的角度和思维来推演未来。两个时区、三个地区、四项领域、五位对谈者展开跨学科的“科幻文学与新媒体艺术的交汇”讨论。这场因科幻而起的穿越空间的对话,发生在当下,也贯穿过往和未来。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