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5年前,亚洲协会香港中心以“新主人”的身份进驻到如今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空间(这一空间此前曾作为军事基地而存在)。在身份上的“新”置入历史的“旧”,并立足香港的情况下,其实践一直秉持着多元的方向,从典藏媒介到涵盖地域,都体现出丰富性与独创性共融、本土性与国际性兼具的特点,许多项目都积极引入香港艺术家的参与。
▲ 亚洲协会香港中心外景
在这个全球画廊群聚、国际话题炽烈的三月,亚洲协会香港中心以香港为策展主题、展示一众香港年轻艺术家作品的“喘息空间:香港当代艺术展”实在别具意味。
▲ 郑智礼《门》,2008年
“喘息空间”共展出11位本地年轻艺术家的创作,包括郑智礼、卓思颖、卓颖岚、张康生、何兆南、叶梵、高倩彤、黎仲民、萧伟恒、王浩然及黄颂恩。展览分为户外委任作品及室内旧作展示两部分,旨在“为香港人提供一个喘息的人文空间”,然后透过艺术家的作品“探讨都市生活、时事或个人与集体回忆,以反思现况,自我沉淀”,可见参展艺术家所关注的议题都有相应的具体指涉。
策展人陈少东对《艺术新闻》说,展览经过两年筹备,特意选用年轻的当代艺术声音,回应空间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同时为这些新晋艺术家提供发表的平台。
▲ 高倩彤《无敌海景》,2015年
画廊内展示的艺术家们的旧作,熟悉他们作品的人大抵不会感到陌生,并能从中看到各艺术家广阔的创作类型与视角,同时提供不同的呈现方式与并读空间。在何兆南的摄影装置《防卫与抵抗》(2013年)与高倩彤霓虹灯作品《无敌海景》(2015年)中,艺术家处理“海”这一意象的方式各有不同,何兆南以维港海景作为摄影作品的重要背景脉络,高倩彤则指涉到大众想像的层面。
▲ 何兆南《防卫与抵抗》,2013年
户外的委任作品则“活化”了整个亚洲协会香港中心,由不易被人发现与经过的走廊角落,到几处能饱览金钟或政府部门的观景处,通过展览与作品的“号召”使观者重新走到不同的角落,同时也为艺术家提供了融入历史语境的场域特定(site specific)户外创作的契机,助理策展人胡雅茜说道:“(亚洲协会香港中心)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有助观众认识香港的历史,例如萧伟恒作品《断裂的天空》(2017),作品关于维多利亚城的界石,而创作意念亦来自协会内的界石。”陈少东补充道:“另外一个使用户外的原因,是我们综观香港这地方地少,能提供户外创作的地方不多。”
▲ 卓思颖《如果这一刻来临》,2015年
展览给了许多艺术家初尝创作户外作品的经验,并涉及不同层面人士(如结构工程师、策展人等)的参与,也可视为另一种协助形式的创作,在屡屡讨论及修改以后,部分作品的处理、概念等也会相应调整。然而,如何铺陈一个历史地标或协会的历史?稍有不慎,所描述的历史便会被形式化,或变得空洞。在户外创作中,观者能够看到不同艺术家如何应对环境与历史等种种命题。
郑智礼的《μm》与特定环境的联系似有还无,卓颖岚的声音装置《集结》则能彰显出艺术家的敏感度与作者意识,作品受香港中心内的车轨启发,并涉及对军队由上而下发号施令的想像,在行人经过时发动声音装置。艺术家利用无形的声音元素,使作品在纷繁的环境中最显隐蔽又最引入注目。在作品的透明柱体内,电路版被拆解、重构,并转化成新的样式,卓颖岚在新媒体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处一种能与传统艺术形式媲美的独特审美,并有效地串连起地方、历史及自身的艺术实践。
▲ 卓颖岚《沉默的贪婪》,2015年
11位参展艺术家的创作媒材和艺术手法都是多样的,策展人则采取了一种既聪明又稳健的方法——聪明者,能巧妙地通过委任作品串连地标与香港的历史与关系,稳健者,又能呈现艺术家原有的创作取向,值得观者细味与讨论。(撰文/张炜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