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外观
武汉。“一片竹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仍将竹作笆篱,求人不如求己。”这件王世杰抄录郑板桥诗的行书作于1935年,是陈东升作为武汉大学校友,与李亦非一同向母校的艺术博物馆捐赠的67件(组)作品之一。12月21日,“百年文脉,珞珈传薪:校友陈东升、李亦非捐赠作品展”在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开幕,这是万林艺术博物馆自2015年落成开馆以来,首个具规模意义的藏品捐赠展。展出的作品贯穿历史性的线索,上至明代董其昌的书法、康有为的手卷、张大千、齐白石的纸本水墨,连接至靳尚谊、张晓刚、方力钧、毛旭辉、王广义、岳敏君、叶永青和朱昱等50余位艺术家的绘画作品。
▲ “百年文脉,珞珈传薪:校友陈东升、李亦非捐赠作品展”现场
其中,捐赠和展出特别强调与武汉地区或武汉大学有相关的作品,如上述国立武汉大学第一任校长王世杰的尺牍《篱竹》、科学家竺可桢致朱维初的信札等,以及长期生活在武汉的艺术家周韶华、尚扬的绘画作品。展品按照历史性线索,分布在不同小展厅之间,并用明暗辨识度的展墙来提示观看的入口与动线。展览由万林艺术博物馆馆长许永健与泰康保险集团艺术品收藏部负责人、泰康空间总监唐昕联合策划。
▲ 董其昌行书《文赋》,手卷,水墨纸本,26.5 x 400 cm,明代。董其昌的书法集大成而卓然自立,平淡古朴,以生拙取胜。《文赋》是西晋时期陆机的文学理论作品,董其昌曾在自述中表示,临写《文赋》是因为看到了赵孟頫所写的《文赋》,以及同时代的大收藏家项元汴的刻石拓本之后的偶然之举。说是偶然,其实应该是有意为之,因为董其昌很欣赏赵孟頫,曾经把自己的书法与赵孟頫的书法做比较说“赵书因熟得熟态,吾书因生得秀色”。这篇《文赋》的前20行还按照规矩来临写,后面则越来越多地融入董其昌自己的书法风格,不求肖似,分行布局,疏朗匀称,既力追古法又融合变化。(点击图片查看细节)
▲ 康有为书法手卷,水墨纸本,25 x 460 cm,清末民初。康有为在书法艺术方面所作的贡献,绝不比他在政治舞台上的作为逊色。他提出“尊碑”之说,大力推崇汉魏六朝碑学,对碑派书法的兴盛有深远影响。展览的书法手卷题首是收藏家陶剑秋用篆字题写的“南海康长素书翰”。手卷由多条手札拼接而成,陆续书写,历时半年之久,内容多是康有为论及日常生活琐事,因维新变法失败,康有为时时怀有复辟的图谋,从这些手札里也能看出一些蛛丝马迹,同时也传达出他伤时怀旧之感,陶剑秋认为手卷的内容“可为修史一助”,可见其文献研究价值。
▲ 竺可桢致朱维初信札,1通3页附1封,19.5 × 26.7cm,1950s-1960s。这通竺可桢的信札是写给地质调查所工作人员、青年学者朱维初的,对朱维初寄给他的书稿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并在信中风趣地称朱维初为“花生先生”。信札上并未注明具体时间,从信纸上中国科学院的地址位于文津街可以推断,信札写于1950年下半年至1966年期间。彼时正是竺可桢在中国科学院工作最为繁忙的黄金时期,能够亲自写信给一位青年学者探讨学术问题,可以感受到老一辈学人对后进青年的关怀及谦逊的君子之风。
一年半以前,万林艺术博物馆作为泰康集团董事长陈东升回馈给母校的礼物,由作为泰康保险集团艺术部门的泰康空间为博物馆策划策划了名为“聚变-1930年以来的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开馆展。此次,陈东升和李亦非捐赠的这批艺术作品,总价值约四千万人民币,将作为艺术博物馆的永久馆藏。
从2000年起,陈东升便开始赞助当代艺术活动,并在2003年正式设立了非营利艺术机构泰康空间(原泰康顶层空间)。在2013年开始筹备、2015年正式落成的万林艺术博物馆和此次首批馆藏的捐赠,也被称为开“在全国高校开风气之先”。在捐赠展开幕式上,陈东升提到1999年他到访斯坦福大学参观该校的坎托视觉艺术中心(Iris & B. Gerald Cantor Center for Visual Arts)时,就萌生了要建立一座大学博物馆的愿望,直到在2015年这个愿望终于在武汉大学以万林艺术博物馆的建立而达成。
▲ 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外观,建筑设计由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操刀,整体造型似一块巨石
除了已经落成的万林艺术博物馆,陈东升的艺术版图的跨度从母校武汉大学,跨越到北京和纽约。2017年,他创立的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将迎来嘉德艺术中心的落成,据陈东升在万林美术馆的新闻发布会上称,明年嘉德的秋拍或将在新的嘉德艺术中心举办。陈东升创立的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已经成为了苏富比拍卖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截止2016年11月11日,泰康人寿持有苏富比拍卖公司股份已经达到793.97万股,持股量占到14.99%。除此之外,泰康空间也将在2019年搬离草场地,移师泰康美术馆内呈现更出新的面貌。
作为中国知名的综合性大学,武汉大学并没有设立专门的当代艺术类学科专业,万林艺术博物馆的出现,既为这所学府打开了通往艺术的路径,也带来了新的命题,在开幕式上,有武汉大学的学生提问如何能理解这些看上去令人费解的当代艺术作品,陈东升提到要在艺术中“浸泡”,也说起当年在武汉大学念书时读到的关于印象派的艺术手册,以及罗丹、邓肯等人的传记,在80年代初的文化启蒙中,这些还很稀缺的读本都曾给予他营养。除了个人的艺术学习,对于已建成的万林美术馆来说,也面临着如何在建立馆藏,呈现展览,进一步进行艺术公众教育的专业命题。
▲ 陈东升在“百年文脉,珞珈传薪:校友陈东升、李亦非捐赠作品展”现场
在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万林艺术博物馆馆长、展览策划人之一许永健表示:“这批来自校友陈东升和李亦非的捐赠,是万林艺术博组冠馆藏建设的起点。万林艺术博物馆以后会结合不同的专题来研究和展出,让这批艺术品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与在1980年代在武汉大学求学时期、受过当年文化启蒙影响的陈东升与李亦非背景相似的是,刚刚从中国科技大学调任武汉大学的新任校长窦贤康在80年代中期求学于中国科技大学,这位科学家背景的新任校长曾留学法国多年,亦强调人文与艺术教育和氛围对于大学的重要性。在展览的开幕式上,窦校长特别提到了首任校长王世杰的艺术作品与当代的联结。曾担任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校长的王世杰专法学、通书画,1949年到台后,先后担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总统府秘书长”、“行政院政务委员”、“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著有《比较宪法》《故宫名画300种》《艺苑遗珍》等。在他的人生履历中,特别看重创建武汉大学,1981年去世时,其墓碑上只刻写“前国立武汉大学校长王雪艇之墓”。
▲ 武汉大学首任校长王世杰
▲ 王世杰行书,纸本镜心,1935年。王世杰赠送给梁寒操的这幅尺牍写的是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一首诗《篱竹》:“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武汉大学报》署名为薛毅的文章提到王世杰酷爱收藏名人字画,“遗嘱明确表示将他珍藏的77件名人字画捐赠武汉大学。这些名人字画分别出自南朝梁武帝,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朱熹,元代黄公望,明代唐伯虎、文征明、王守仁,清代刘墉等手笔,经王世杰先生夫人萧德华女士亲手缝制画轴外之锦囊,册页手卷之锦袱,目前暂存台北故宫博物院。”
从民国时期国立武汉大学的初立,到80年代大学深受文化启蒙影响,再到今日在校园中建立走向专业化运营的现代美术馆,武汉大学未来延续与发扬如何艺术与人文脉络,“百年文脉,珞珈传薪”,值得期待。(撰文、采访/yali、叶睿童)
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展至2017年1月19日
武昌区八一路299号武汉大学文理学部科技路
*除特殊注明外,本人图片均来自泰康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