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高倩彤、郝敬班分获华宇青年评委奖,女性艺术家进入新爆发期

Dec 18, 2016   TANC

三亚。2016年第五届三亚艺术季“不隅之见”于12月17日在海南三亚开幕,今年三亚艺术季在保留经典部分的基础上创新了两大板块,公共艺术项目“日行迹”及“华宇艺术论坛”,与“华宇青年奖”奖项评选及颁奖、入围艺术家主题展同期展开,增强艺术的社会互动性。最终,两位女艺术家获得本届华宇青年奖的殊荣:高倩彤获得华宇青年奖评委会特别奖,郝敬班获得华宇青年奖评委会大奖。

更为国际化的艺术家名单

与往届不同,获得本届华宇青年奖的提名20位艺术家中,具有海外留学背景者及海外生活华人艺术家比例增加,包括香港、台湾、美国等,艺术创作面貌更具国际视野。他们是:陈翊朗(香港)、戴陈连、高露迪、高倩彤(香港)、管均(美国)、郭熙+张健伶组合、郝敬班、黎卓华(香港)、梁半、林奥劼、刘野夫、罗智信(台湾)、娜布其、沈莘、施昀佑(台湾)、尉洪磊、武晨、杨圆圆、张徐展(台湾)及周思维。

20161218_094151_009 20161218_094151_010

▲华宇青年奖评委会特别奖、大奖得主郝敬班和高倩彤颁奖现场

独立策展人孙冬冬表示,从去年开始,主办方开始与港台当地的策展人、在海外生活工作的艺术人士频繁沟通并选择当地有代表性的青年艺术家。而在未来,这一倾斜力度会加大。

20161218_094151_011

▲华宇青年奖评委会大奖得主郝敬班
20161218_094151_012
▲ 郝敬班影像作品《下午场》与《正片之外》

评审会主席皮力认为,在今年的评选中,评委们关注到当代艺术在观念视觉和观点上的相关性,有两位艺术家只是很小票差而落选:处于图像流通旋涡中的90后艺术家沈莘,善于运用一种自由导航式去捕捉和剪辑影像,去探讨中国以及中国之外问题的看法;同为90后,成长于美国的艺术家管钧,其作品《舟》通过简单和诗意的方法传达了非常复杂的观念。这一代创作者游走于中西文化之间,在本次的得奖名单也可以看到,其中女性艺术家在这一阶段的爆发。

20161218_094151_013

 ▲高倩彤获得华宇青年奖评委会特别奖

20161218_094151_014 20161218_094151_015

 ▲高倩彤作品在本次华宇奖展览现场

去年大奖获得者杨健赴美创作的全程获得三亚艺术季资助,其影像作品即将在明年初与公众见面;另一位获得者陶辉则在创作一部面向市场的电影,三亚艺术季资助了其剧本开机等初创工作,目前电影还在推进中,赵屹松表示陶辉电影未来的发行、放映也会给予部分支持。

 

2008年以来的当代艺术与中国社会

今年的华宇青年奖除了关注年轻艺术家外,也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年轻的艺术评论人身上。“华宇艺术论坛”从本届开始将作为三亚艺术季常设项目存在,鼓励年轻学者、批评家思想、观念的交流与交锋。论坛成立了专门的学术委员会,5位成员包括:独立策展人鲍栋、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胡斌、四川大学副教授鲁明军、M+高级策展人皮力和策展人孙冬冬,鲁明军作为为本次论坛担任学术主持。

20161218_094151_016

 ▲杨圆圆作品在本次华宇奖展览现场

今年论坛的主题为“2008年以来的当代艺术与中国社会”。2008年以来,在北京奥运、金融危机以及艺术的资本化运动的背景下,中国当代艺术也在经历着一次系统性的变革。

20161218_094151_017

 ▲ “华宇青年奖”入围艺术家作品展览现场

疾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无疑将全球化带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政治形式与社会形式的失衡与断裂不再限于中国,已然成为世界性的危机,传统的意识形态框架似乎已经无法准确地描述和概括今天的中国和世界。与之相应的是,艺术的生产方式、语言形态、传播媒介、消费机制以及身份认同、主体意识等也都呈现出异常多元、复杂的变化和冲突。如何敏锐地捕捉这些变化及其症结,并作出批判性的深刻分析和理论回应,本身也是今天艺术和社会行动的一部分。因此本次论坛通过对相关个案和现象的深入讨论,意图为近十年来当代艺术和中国社会的变化提供一个局部的清理和思考。


20161218_094151_018 20161218_094151_019
▲ “华宇青年奖”入围艺术家作品展览现场

赵屹松表示,创立华宇艺术论坛是在一次与皮力、孙冬冬对于往届三亚艺术季得失的总结中得来。青年学者、批评家在写作及研究问题时难免会因客观因素忽视其主体性,希望三亚艺术季可以提供交流、表达自我的平台。孙冬冬则认为,以往的三亚艺术季聚焦青年艺术家呈现其实践的现场,而此次青年学者及批评家加入进来,则是在思想与观念层面的另一种现场。这也是本届三亚艺术季的最大亮点之一。

在本次论坛中分为三场:“政治-语言与身份”“档案,文献与空间”“物,身体与网络”。包括上海外滩美术馆资深策展人李棋、独立研究者于渺在内的12位年轻评论人进行了主题演讲和讨论。皮力希望能通过这样的讨论中,寻求到中文世界的艺术评论和写作的新范式。

 

公共艺术在三亚

公共艺术项目“日行迹”的作品位于三亚酒店、商业街区、公共绿地、沙滩等场所,高露迪、梁硕、刘佳玉、陆平原、彭显锋、王恩来、王郁洋、徐渠、薛问问、郑达10位艺术家以三亚百花谷的现场量身创作的大型互动装置作品点缀其间,意在将公众游客与艺术连结得更加紧密。

20161218_094151_020

▲ 王恩来《风向标》
20161218_094151_021
▲ 郑达《机器的自在之语》

赵屹松表示,在第一届三亚艺术季时,举办公共艺术项目的初衷就很明晰,希望三亚艺术季可以提升并丰富游客在三亚的文化生活体验,当代艺术作为一种维度构筑起与公众体验之间的桥梁,重新认知自身生活、并以艺术的方式认知世界;而且,三亚作为世界度假胜地,在年末的人流量巨大,以艺术的方式走进公众也相对容易,艺术融入到游客的旅行之中,这也是公共艺术的意义所在。(撰文/Phenix Luk)

全球艺览|希腊山顶的古城遗址被发现,纽约城市建设中的“地下美术馆”计划

曾在莎士比亚父亲手中免于破坏的中世纪壁画获修复|考古学家在希腊山顶发现古城遗址|“百年文脉,珞珈传薪”举行开幕庆典|纽约基础设施计划中的“地下美术馆”项目|帕蒂·史密斯与伍尔夫姐姐的联合摄影展在伦敦|波洛克与其老师的艺术相遇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